范文网 论文资料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第一篇: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内容提要: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及社会的客。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第一篇: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内容提要:宝黛钗三个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悲剧命运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本文试图从命运、性格及社会的客观因素三个方面来探究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原因。透过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罪恶的封建社会里,悲剧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像宝黛一样叛逆还是像宝钗一样顺从都无法摆脱悲剧的结局。 关键词:《红楼梦》 悲剧 命运 性格 社会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这就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它是贯穿《红楼梦》全书最主要的叙事线索,也是《红楼梦》中最生动、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

一、命运的悲剧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把这悲剧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贾宝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有补天之才却不得实现补天之志,偏偏又通了性灵,有了感觉,有了灵魂。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也是冥冥中注定的。

绛珠草“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

《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但同时,作者也认识到悲剧产生的原因绝不仅是命运的捉弄,还有着性格和社会的因素。因此,《红楼梦》描写宝黛钗三个的爱情婚姻悲剧时,也着重突出了造成这一爱情婚姻悲剧的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性格的悲剧

关于宝黛钗三人的形象问题,历来争论颇多。但勿庸置疑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正是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

宝玉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贾母骄纵孙子,“无人敢管”。由于宝玉一直生活在纯洁的少女世界,因而发出了令当时人震惊的评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实际上是以“奇谈怪论”的形式来批判男权社会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价值。宝玉虽然认识到了男性社会的黑暗与丑陋,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只在纯洁的少女中苦苦寻找能够理解他的人,那就是林黛玉。但是,宝玉还是不得不听父母之命,娶宝钗为妻子。宝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软弱决定了他不可能用实际行动去反抗贾府统治者的安排。

黛玉 “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给人“小性儿”的印象。这样的气质和脾性,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在大观园里,从不劝贾宝玉走“仁途经济之道”,从不讲这些“混帐话”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但是黛玉作为一个弱小的女子,生存尚且艰难,何谈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当爱情遇到阻力时,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泪水和死亡来表达抗议。

与具有叛逆思想的宝黛相反,薛宝钗是封建社会淑女的典范。宝钗生于有百万之富,“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宝钗对人对事都自有一套,甚得贾府中人的喜爱,连仆人也喜欢她。第二十三回中讲到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时,“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她“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宝钗的这种种行为自然博得了贾府统治者的欢心。

宝钗作为一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在和宝玉的接触中自然地产生了爱情。但她总在试图争取宝玉的同时对他有所改造,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偏偏宝玉对此深厌之,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这样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精神上的鸿沟决定着宝钗与宝玉不可能心灵相通。可是宝钗明知如此仍要设法去改造宝玉,也有点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其性格中同样有着悲剧的因素。最后,宝钗虽如愿嫁给了宝玉,然而宝玉的心始终不属于她,后竟至出家为僧。宝钗的悲剧至此到达顶点。

三、社会的悲剧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是《红楼梦》为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所写的最后结局。无论是叛逆的宝玉、黛玉,还是精明世故的宝钗,在封建社会性里,他们都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力替自己作主。只不过宝黛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宝钗的毁灭则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蔑视功名富贵,不谈“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的。这样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叛逆者之间的爱情。自然,贾府的统治者们作为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不允许这样的爱情存在发展的,他们可以采取一切残酷的手段来摧毁宝黛之间的爱情,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宝黛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而宝钗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淑女形象,她与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

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大悲剧,生活在贾府的人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只是悲剧的内涵各有不同。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则是《红楼梦》全书最大的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罪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婚姻制度。因此,说到底,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

参考文献:

曾扬华《红楼梦引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陈继征《红楼梦艺术鉴赏》。《红楼梦诗词鉴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

第二篇:红楼梦读后感之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第三篇:《红楼梦》读后感之红楼女子的悲剧命

这篇《红楼梦》的读后感从书中女子的悲剧命运着眼,试图找出《红楼梦》中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该文文字优美,使人在伤感的同时,也为红楼中的女子感慨不已。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带来了中国古典文学从所未有的东西:对女性的尊重。

封建社会里,女性永远不被重视。即便有些美丽女性的形象,也不过是为爱情与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譬如:崔莺莺,杜丽娘;或被侮辱损害而值得同情的形象,譬如刘兰芝,杜十娘;再就是被玩弄蹂躏的可怜形象……

《红楼梦》则不同,它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等几十个女性形象,不久聪慧美丽,而且有思想,举止不凡,人格独立……

《红楼梦》可以说是女性的颂歌,却也是女性的悲剧。

这首先便要说贾宝玉与他的表妹林黛玉,表姐薛宝钗的爱情婚姻纠葛了。宝玉喜欢谁,谁又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这两个人选不一致,于是悲剧发生了。宝玉将黛玉视为知己,可祖母与贾父贾母确认为宝钗才适合做贾府的儿媳妇。尽管宝玉深爱黛玉,但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婚姻大事应听凭父母之言,媒妁之约。宝玉的婚姻决定权在贾府大人的手里,他做不了主,这便导致了三人的悲剧。

还有是《红楼梦》中形形色色的女子,她们多以悲剧结尾:年纪轻轻却守寡的史湘云和李纨;被丈夫折磨致死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出家的贾惜春;跳井的金钏儿;上吊的秦可卿与鸳鸯……这些个女子注定了没有好结局。

而导致悲剧的原因,只是因为那束缚着所有人的封建制度。这些个女子是生活在当时的名门望族的,生活尚且是一出悲剧,更别说生活在下层社会中的女性了,可想而知她们的悲剧命运了。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红楼梦》即是如此。它毁灭的不仅仅是女性美丽的外表,更是她们美好的内心。

《红楼梦》中多处赞颂黛玉“世外仙姝寂寞林”;宝钗“山中高士晶莹雪”;湘云“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最后却是将这些美好的女性一一毁灭,令人心疼不已。

本仅仅是带着对12钗的好奇看了《红楼梦》,却在看完它之后,深深地为这些女子心疼。我想:《红楼梦》即是用美好的毁灭来批判了万恶的封建统治社会。

合上书,眼前却依然浮现着大观园内女子婀娜的身姿和巧颜盼兮的模样。微风拂过,是否嗅到了那胭脂粉香?

第四篇:李杨爱情的悲剧

李杨爱情故事从古至今都在流传。李杨之间的爱情似乎是早已经注定以悲剧结尾,在政治江山面前,真的有真正的爱情吗?

唐玄宗是一个重色的人,杨贵妃曾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但是在一次洗温泉的过程中,唐玄宗无意间见到杨贵妃,被她的美所震撼,于是乎,让她做了自己的妻子。这放在当今的社会上,是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可唐玄宗为了美色,仍是封她做了自己的妃子。杨贵妃一进宫,皇上便对他宠爱万分,后宫即使有美人儿三千人,皇上的宠爱都集中在她一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足以见得唐玄宗对她的宠爱,就连她的家人也得到皇上的恩宠。从此民间出现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现象。可即使是这样,唐玄宗真的对杨玉环就是真爱了吗? 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在逃亡的过程中,唐玄宗被迫下令让玉环自杀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高力士用马缰将杨玉环勒死。所以就这样,在马鬼坡这对恋人生死相隔。就像李商隐所说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还不如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剧。

我觉得李杨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一场悲剧,自古以来,君王重色无情,江山至上。他们生来便有一种使命,保卫江山。所以自古有句话叫,红颜祸水。李杨的关系必然会导致朝廷内外的谴责,他们认为唐玄宗从开始的励精图治到其后奢侈淫乐的性习相远,完全由杨贵妃所致。所以他们的爱情是不被人看好的,且具有政治色彩。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有很多身不由己,就像唐玄宗纵使不想杀她,也会迫于政治,臣子的压力而不得不杀她。有人说唐玄宗自私,虚伪无情,我却不那么认为,作为天子,本来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虽说万人之上,其实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衷不得已。为了大局而放弃自己的妃子,在我看来是件正确的事,但对于李杨来说,这便是他们的悲剧了。

第五篇:试析《子夜》的爱情悲剧

摘要:《子夜》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自从它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研究大多从政治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进行阐述。本文另辟蹊径,探讨它的爱情悲剧,突显了作者对萎弱、颓靡、腐朽的现代都市文化的深深失望,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即将发生而且必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同时,作品中又透露出崇高而又悲怅的悲剧意识。作者能把相互矛盾的两者很好的统一于作品中,所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伟大的,它将永葆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子夜》;爱情悲剧;悲剧性;

《子夜》作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各种新文学史论理所当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整整半个多世纪的茅盾研究中, 人们运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 从时代、社会和政治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子夜》对上个世纪30 年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它所取得的思想艺术成就。但是,由于大家处在一个价值观念相对一致的时代, 学界对《子夜》的评价也基本是一致的。到了世纪末, 由于时代的变革, 学界的文学观念、审美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学的价值尺度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因此, 对《子夜》的评论也出现了重新审视和价值重估的鲜明倾向, 不少评论甚至对其做出否定的评价。有的论者甚至觉得对工农革命的描写是《子夜》结构中的一处“败笔”。这些意见有些是需要商榷的。 然而, 它却给人以启迪: 运用新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来读《子夜》,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么说, 并不是漠视它对现实生活的“ 历史陈述” ,也不想排斥被广泛认同的对应作者创作意图的政治性喻示, 更无意否认他的言说方式的写实性。而是试图切换阐释的视角, 以寻求文本中沉睡的丰富的话语资源。《子夜》中最震撼灵魂的是爱情悲剧的描写。

就像大部分人经历的一样,在爱情中,追求者会遇上最理想的追求目标,同时也会遇上不可克服的阻碍。“目标的理想化与阻碍的不可克服就决定了追求者的艰辛与苦味。一再追求而不得,苦就转化为悲,而理想的目标却在前面具体而缥渺地闪烁,仿佛能达到,实际上又达不到;实际上达不到,却又仿佛触手可及。这样一种渴望与焦灼的折磨就能使悲的意味逐渐浓重,弥漫为深深的悲哀追求者与追求目标双方自觉不自觉的理性压抑,使他们之间显出距离,其结果就是追求不得的悲剧。”

对于中国传统的女性,按照文化的理想,她们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夫妻关系。但是,按照传统的礼教,即使他们遇上不忠的丈夫,无爱的婚姻,不幸的家庭,他们也不能摆脱或推翻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的夫君,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传统的观念把她们抛入困境的时候,她们不是决裂和拼搏,不是以同归于尽的毁灭来抗议,而是自怨自艾,自甘沉沦。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重压下锲而不舍地追寻理想的爱情、婚姻的过程中就始终弥漫着这浓重的悲剧意味,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孔雀东南飞》,可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样的悲剧还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妙龄女性身上反复上演。在《子夜》中,茅盾塑造了一系列生活在残酷现实中却不知奋起反抗的女性形象,深深打上了悲剧的烙印。

林佩瑶就是其中一位。曾经她也是新时期的女性,在那个“密司林佩瑶”的美好青春里,她去教会读书,和同学坐汽车去兜风,享受“五四运动”带给他们的自由。她有着父亲名士般的气质,有着自己短促的“仲夏夜的梦”,梦里有着空中楼阁,淡月清风,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于爱情,那时的她,满脑袋都是俊伟英武的骑士和王子。但是随着父亲和母亲的 相继急病而死,英勇的热烈悲壮的轰动世界的暴风雨---“五卅运动”风起云涌,现实的真味挤进了“密司林佩瑶”的处女心里。她迅速被现实打败,她藏起了学生时代从英文的古典文学所受的所酝酿的憧憬,嫁给了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会打算盘,会坐汽车,会给她丰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他不仅不会像中古时代的那些骑士和王子一样会击剑,会骑马,而且从来不用心关心少奶奶的生活,就算看到林佩瑶眼神的模糊不定,脸上的愁云,行动的迟缓,他也只是一掠而过,甚至泛不起一点涟漪。林佩瑶对于爱情,婚姻,家庭的美好愿望逐渐被磨灭,当年少时期几近中古骑士风的青年在突然失踪又重新出现在她面前时,“现实”和“梦境”在她的意识里刹那间成为永恒,她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可是当她想把她的空虚、苦闷寄托在雷鸣的身上时,但他已不是当年自已那个天真烂漫的恋人,而是一个已经变了质的,惯于玩弄女性的反动军人 。所以林佩瑶一方面她对丈夫的没有感情的爱不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仍想做“忠实的妻子”;她对雷参谋有着无限的眷念,然而又怕多次遇见。所以,吴少奶奶虽然享受过“五四”以后新得的自由,对于丈夫的那种蛮横的封建家长作风,也作过几次小小的抗争。但她对于人生的意义毕竟理解得太狭窄了,加上缺乏勇气,

因而尽管作家说她有“活泼”的个性,却终于不能跳出吴府的精神禁锢,只能在苦闷悲戚之中打发日月。在作品中,作者三次着重写到《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作者悲剧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林佩瑶来说,爱情是他生活中的支撑点,书中间飞出的干枯白玫瑰使她身上反映出来的爱情悲剧达到极致。

可是,《子夜》中女性的爱情悲剧远远没有结束。我们看到了林佩瑶的影子---林佩珊,她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生活在男性的包围和赞美中,生活在姐姐的用心保护下。对于爱情,她自己完全没有主意,她对范博文的追求不置可否,却被杜新箨玩弄于手掌之中。当范博文忐忑的表达对她的爱意后,她装作不懂,却急切的向姐姐征求意见。姐姐因为自身在爱情方面的悲惨爱情,鼓励妹妹要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可是林佩珊觉得每个人都可爱,每个人又都不可爱,她怕自己如果和小杜结婚,心里一定会想念着别人。她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人的,她要的只是那种受追捧的感觉。佩珊这个还未完全成年的姑娘,由于受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她生活空虚,脑子里充满浪漫和幻想。小说集中写了她在爱情上的自由和放任,也写到她的爱情最后的悲惨结局。如此相似的两姐妹,如此相同的爱情悲剧。

但是,《子夜》通过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玉女”蕙小姐从悲剧爱情到奋起反抗,最终获得新生的这一事例让我们看到爱情悲剧里的一丝曙光,和积极乐观的主题相互照应。“长期幽居在乡村又受着伪道德的训诲,蕙芳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呈示蒙昧状态和封闭状态。初来上海时,曾对城市文明表示过隔膜和“头痛”。然而不到两个月的功夫,在灯红酒绿、男欢女爱之中,这个被封建文明薰陶出来的“玉女”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4】她开始追求糜烂的都市生活,用自己独特的内敛去幻想自己的爱情,竟在念《太上感应篇》时做起与范博文幽会的桃色梦来。她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所以,吴荪莆对她的约束,范博文对她的若即若离都造成了她强烈的苦闷,她的精神几乎走向变态、走向疯狂。诚然,环境是可以改造人的,四小姐由开始碰见因失恋而几乎投水做“屈大夫”的范一博文表示同情落泪,继而倾心于范,失身于范,龙疑是对封建礼教作了一次力所能及的反抗。但这不是公开的,也不是有力的。一当哥哥蛮横地干涉她的恋爱自由,她只能把脸垂到胸脯上,“一个字也没有”。直到两个月后,四小姐向来敛而不露的“刚强的天性”才喷发出来。蕙芳的追求包含了现代有关人性解放和人性

自由的思想,甚至包含着性爱自由的内容。蕙芳的变化既可以看作是现代精神的胜利,也可以看作是旧道德伦理的解体,它宣告了所有封建文明的非人性、虚伪性、脆弱性,使读者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作为社会剖析小说的领军者,茅盾的小说有着宏大的叙述结构,有着左翼文学最显著的特色,有着最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但同时也有着浓重的悲剧意识。尽管作品中塑造的悲剧类型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作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萎弱、颓靡、腐朽的现代都市文化的深深失望,同时也暗示了中国现代都市即将发生而且必须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文资料 第1张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文资料 第2张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精选) 论文资料 第7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