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市水利局事业单位
第一篇:建阳市水利局事业单位
090421阜阳市水利工作汇报
阜阳市水利工作情况汇报
阜阳市水务局 2009年4月21日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的南端,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阜南、颍上四县及颍州、颍东、颍泉三区。全市土地总面积9775km,人口985万,其中农业人口850万,耕地面积861.9万亩,阜阳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南北气候过渡带和海陆过渡带的孕灾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复杂,天气变化剧烈,年平均降水量在956.9~836.8mm之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地形复杂,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境内河流水系较多,主要有黑茨河、茨淮新河、沙颍河、泉河、润河、洪汝河、谷河、西淝河,直入淮河的湖泊有焦岗湖、戴家湖等。沿淮河有蒙洼、南润段、邱家湖、塘垛湖等行蓄洪区,总库容15.2亿立方米。
近年来,我市广大干群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认真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探索发展水利经济、治水兴市的新路子。努力发展壮大水利基础产业,不断深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突出科学治水、除害兴利的职能作用,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
2点搞好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努力解决缺水地区的安全饮水困难,狠抓以抗旱保收为重点的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4万亩,旱涝保收农田34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16万亩,建设涵闸431座,机电站1902处,机井3.98万眼,修建堤防1437公里,在抗拒自然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洼地治理工作
(一)分布及成因
我市洼地分布范围广、面积大,涉及人口较多。据统计,全市洼地面积3360平方公里,耕地328万亩,涉及人口412万(其中农业人口360万,非农业人口52万),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34.4%、耕地38.5%、人口43.1%。长期以来,由于气象、地理等原因,这些区域平均3—4年就发生一次涝灾。2007年洼地受灾面积322万亩,其中绝收面积126万亩,受灾人口25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4.2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8.4亿元。洼地分布区域是我市洪涝灾害最为频繁、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也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涝灾已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市洼地分布在全市8个县市区145个乡镇,如焦岗湖洼地、戴家湖洼地、蒙河洼地、茨谷河洼地、八里河洼地、西淝河洼地、洪汝河洼地、谷河洼地、润河洼地、汾泉河洼
2 地、沙颍河洼地等。由于每片洼地各有特殊性,其涝灾原因也各不相同。除超标准降水等自然因素外,还有其它几种原因:一是部分洼地缺乏统一规划,流域之间缺少控制工程,客水串流严重。如颍东三湾洼地,颍上焦岗湖、五里湖洼地等。二是流域内缺乏高排截岗沟,高地来水进入洼地,加重洼地灾情。如颍上焦岗湖、八里河洼地等。三是人水争地,过量耕种低洼地、圈圩保田等导致洼地调蓄库容减少,内涝水位抬高,增加了高岗地受淹几率,减少了洼地自排几率,扩大或加重了灾情。如颍东乌江、济河洼地等。四是骨干河道排涝标准低,汛期外水顶托、倒灌。由于洼地沿外河无堤防或圩堤标准偏低,河道水位较高时,漫及内河及沿河滩地,致使沿河洼地频繁受淹。如西淝河洼地等。五是现有排涝站偏少,设施老化,排涝标准较低,不能满足抽排需要,致使内水不能及时外排,增加了受淹面积。如颍上五里湖洼地、班草湖洼地等。六是排水系统不完善,大沟堵坝较多,中小沟不连贯,面上排水工程不配套,致使面上涝水不能及时排入大中沟,造成农田积水受淹。七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地方配套资金有限,治理标准偏低,每遇较大降雨,便积涝成灾。八是部分地方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已建工程缺乏统一管理和合理调度。九是部分地方规划不够协调,制约了洼地综合治理。如种植结构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分等都存在相关问题。
3
(二)洼地治理基本思路及主要措施
根据国家治淮工作总体安排,2008年基本完成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下一步治淮重点将逐步转向平原洼地综合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新三项工程。根据《安徽省淮河流域洼地治理规划指导意见》,结合阜阳实际情况,我市洼地治理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努力变对抗性为适应性,逐步改变洼地易涝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在工程措施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划清流域界线。充分利用现有排灌系统,做到既能排,又能灌。在流域分界处兴建必要的控制工程,防止汛期客水串流;二是合理开挖截岗沟。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防止高水进入洼地;三是科学调整现有圩堤。该废除的废除,必须保留的或者需要兴建的,沿河修建堤防、涵闸和排涝设施,做到既能自排、抽排,又能防止外水倒灌。四是开挖疏浚沿河沟塘。扩大蓄水面积,增加沟、河、塘调蓄库容。对易涝洼地,实行沟塘整治,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水产养殖或耐水植物种植;五是完善排涝系统。配套兴建沟河桥梁及排灌设施,以及沟河拦蓄设施,有效发挥排灌综合效益;六是建设工程管理设施。大、中型工程设施由当地政府安排重点管理,其它建筑物工程及面上控制工程,在地方政府指导下由受益单位或群
4 众管理。
在非工程措施上,根据常年内涝情况,合理界定滞水区、耐水作物区、一般农田区范围,分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在滞水区发展养殖业和蓄水灌溉;在耐水作物区改变种植习惯,发展耐水作物;在一般农田区提高旱涝保收能力,种植高效农作物。
(三)洼地治理工作进展情况
洼地治理项目是国家在基本完成治淮骨干工程之后,新增加的三项工程之一,对于改善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二届九次会议对洼地治理工作进行了研究,市政府将洼地治理列入“6611”工程,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并安排市水务局成立项目前期工作小组,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市政府今年年初将洼地治理项目确定为全市农村重点工作之一,明确了责任单位、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定期召开会议,督促协调有关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对洼地治理工作高度关注,2008年5月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专门听取和审议平原洼地治理工作情况报告。
市政府在广泛征求农业、林业、畜牧、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安排市水务局及时开展洼地治理规划工作,于2006年6月编制完成并上报了《阜阳市平原洼地综合治理规划报告》。2007年大水后,根据省水利厅意见,又
5 组织对规划报告进行了修编。经过努力争取,规划中的水利项目已纳入省水利厅编制的《安徽省淮河流域排涝规划》并报经省政府批准。其中我市项目投资约19亿元,治理标准为除涝5年一遇,防洪10—20年一遇。目前规划项目进度情况,一是外资项目和应急项目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我市洼地治理规划中的焦岗湖、八里河和西淝河下游洼地,现已列入“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外资项目”,投资约2.1亿元。该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同时,我省2008年启动的投资10亿元的洼地治理应急项目,我市洪河洼地已列入其中,投资约1亿元,该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水规总院审查。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衔接,配合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今年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和应急项目得到批复按计划实施。二是先期实施了部分支流洼地治理。我市2001年争取投资600万元,2003年争取投资1800万元,已实施完成了颍东区三湾洼地、颍上县花水涧洼地、临泉县洪河洼地和太和县烂柴、聂家湖等部分支流洼地治理。三是结合治淮重点工程兴建了一批排涝设施。为解决洼地涝水出路,近几年结合汾泉河治理、洪汝河治理、沙颍河治理等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在沿河洼地兴建了一批排涝泵站。如结合沙颍河治理工程,兴建了颍上县班草湖、五里井、新渡口、姚沟和颍东区汤沟、十八里等排涝泵站。这些排涝泵站既可解决洼地涝水出路,减轻涝灾损失,
6 也为今后洼地面上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平原洼地治理既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市政府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市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立足市情,突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尽快完成洼地治理任务,使全市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灾能力明显提高,进一步推进阜阳跨越式发展。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洼地治理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切实把洼地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臵来抓。市政府将成立平原洼地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洼地治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重要问题。各县市区也将成立相应组织,为洼地治理提供工作保障。层层建立和落实洼地治理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
2、切实抓好项目工作。市政府将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一是积极配合淮委、省水利厅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同时加大跑省进厅、跑部进京的力度,力争我市规划的洼地治理项目尽量尽快地
7 列入国家和省淮河及其支流洼地治理项目。二是督促有关县市区政府,特别是已初步列入外资项目和应急治理范围的颍上县、颍东区、阜南县和临泉县积极准备配套资金,以便工程及早实施。三是积极协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非工程措施,提高洼地治理综合效益。
3、切实加大资金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加大投资比例,减少地方配套压力;二是加大市县财政对洼地治理投入力度;三是整合各种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洼地治理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探索和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五是组织指导基层严格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逐步解决部分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六是深化中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租赁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建设资金。
4、切实加强部门协作。市政府将明确各有关部门在洼地治理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加强部门相互协调配合。水务部门在会同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做好项目工作的同时,帮助制定完善县、乡、村小型农田水利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做好工程建设土地征用工作。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有关部门根据洼地治理规划和分区治理原则,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洼地治理效益。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扎实做好洼地治理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5、切实加强工程管理。坚持建管并重,切实加强现有水利工程管理,加快对已建大中型泵站、涵闸更新改造步伐,进一步落实管理人员和管护措施,使工程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治淮工作
(一)治淮工程进展情况
2003年淮河大水以后,国务院决定加快实施19项治淮骨干工程,要求2007年底要基本完成,其中涉及我市有7项,工程投资约39.7亿元。同时2003年和2007年大水后,上级又安排灾后重建项目15项,投资5.5亿元。全市累计总投资达45亿元。市委、市政府对治淮工作高度重视,把治淮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工程来抓,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治淮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也建立健全了治淮工作责任制,认真抓好征地拆迁,积极协调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市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推进治淮建设,全市上下,真抓实干,强力推进。
截止到目前,我市7项治淮骨干程中,临淮岗工程、汾泉河治理、洪汝河治理、湖洼地及支流治等4项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淮北大堤加固、沙颍河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3项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正抓紧扫尾。累计完成投资38.1亿元,占总投资39.7亿元的96%,按时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基本完成治淮骨干工程的目标任务。2003年灾后重建11
9 个单项工程已竣工验收,完成投资4亿元;2007年灾后重建4个单项工程已全部开工,完成投资0.82亿元。全市已累计完成治淮投资43.5亿元,占总投资45亿元的96%。
(二)治淮成效及存在问题
2003年以来已建成的治淮骨干工程在2003年、2005年、2007年洪水中发挥了极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经受住了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为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已完成的汾泉河治理、洪汝河治理、淮河干流整治、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正在实施的淮北大堤加固、沙颍河治理等工程,大大提高了防洪标准,扩大了行洪通道,分泄淮干洪水,增强堤防防洪能力;2003年实施移民建房,使行蓄洪区和淮河干流滩地低洼地人口得到了妥善居住安臵,减少了人口转移和财产损失,为科学调度、战胜洪水提供重要的工程保证。2007年成功战胜淮河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全市在人员转移过程中无一人伤亡,淮河干流和重要支流沙颍河、洪汝河、汾泉河等堤防无一处决口。王家坝最高洪峰水位29.59米,高于2003年最高水位29.42米0.17米,但与2003年洪水相比,实现了“五个明显减少”:堤防险情减少四分之三,受灾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二,已运用的行蓄洪区转移人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上堤抢险干群减少了四分之三,直接经济损失减少二分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因
10 洪涝灾害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1991年是54.1亿元,2003年是50.7亿元,而2007年仅有25.3亿元。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治淮进程的战略决策是无比英明和非常正确的,深受沿淮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但2007年淮河洪涝灾害也再一次告诫我们:淮河不安,阜阳难安;淮河不根治,阜阳无宁日。淮河的洪涝灾害一直是我市的心腹之患。由于投入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尚不完善,抗灾能力仍不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水利提出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也是今后治淮工作必须正视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淮河流域低洼地除涝标准低,因洪致涝和低洼地人口安居问题十分突出;淮河支流一般堤防标准低,尚未达标,部分支流防洪标准达不到20年一遇,有的河道防洪标准尚不及10年一遇,除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非工程措施不能适应防洪减灾的需要,洪水预报、防洪调度、行蓄洪区管理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治淮工作思路
反思2003年、2007年大水暴露出来的问题,今后我市治淮工程建设,必须进一步调整思路,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争取把解决沿淮低洼地长期因洪致涝的问题和人民安居乐业摆到突出位臵,最大限度减少中小洪水带来的损失。
11 一是全面完成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沙颍河近期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征迁扫尾,加快堤防工程尾工和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开工实施截渗、灌浆、交通工程,年底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并做好验收准备工作。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尽快完成蒙洼2004年设计变更批复的项目内容。年底前竣工验收。配合省治淮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完成淮北大堤扫尾工作。
二是积极争取尽快实施淮河洼地治理工程。随着治淮骨干工程的逐步完成,防洪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但由于我市地处淮河中游,上游比降大,下游平缓,汛期各主要河道及其主要支流遇中小洪水,水位即高出洼地地面,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长达2~3个月,有的长达5个多月。因地势低洼,内水无法外排,常形成“关门淹”。部分洼地虽筑有圩堤,但圩堤标准和抽排能力都很低,小水淹地,大水淹房,灾情十分严重,低洼地已成为阜阳市各流域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需要重点治理一批洼地,兴建一批骨干排涝涵站。洼地治理要综合考虑人与水的关系,平原除涝,在继续加强排水系统能力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湖泊洼地的调蓄作用,要控制湖泊洼地的开垦滥用。一方面要让道于水,增加调蓄能力,改善水环境;另一方面要兼顾人口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一要加大对沿淮、沿颍等洼地治理的投资力度,二要树立科学治水观,认真研究洼地治理思路,制定合理规划,宜耕则耕,宜养则养,宜牧则牧,退耕还湖为
12 洪水留出路,三要通过立法禁止在低洼地进行新的住宅建设,逐步减少洼地居住人口。积极争取上级早日立项,尽快安排投资实施洼地治理工程项目。
三是在继续完善和加强防洪工程措施的基础上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提高防洪减灾的综合能力。鉴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界限逐步消失,防洪减灾要以城市为中心,调整防洪工程体系,考虑城市集群化的对策和防洪工程与城市建设的结合。积极向各级政府建议在城市建设,必须加强排水能力,增加市区蓄水能力,考虑市区建筑物适应地面暂短淹没的问题,要建设不怕淹的城市。要把防洪减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从除害入手,逐步走向洪、涝、旱、渍综合治理。建国以来我市兴建了大批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新举措,农田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建立起了防洪除涝、农业灌溉等工程体系框架,发挥了显著的抗灾减灾效益。水利条件的改善,抗灾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我
13 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农村水利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行的是以农民投工投劳为主、地方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投入形式。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农田水利发展目标,我市每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至少需要国家投入1.7亿元,而现在各级财政投入不足1000万元,这对点多面广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来讲是捉襟见肘。当前,我市农田水利发展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排灌设施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尚未摆脱靠天收的局面。小型水利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我市小型排灌工程大部分兴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远远超过了使用年限,毁坏严重。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出现滑坡。农村税费改革以来,随着农村 “两工”的取消,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缺口不断扩大。据资料显示,2005年度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工与“两工”取消的前一年相比减少2100 万个,折合资金约2亿元。其次,新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村民“一事一议”,每人每年不超过15元的出资限额无法弥补原来的“两工”所发挥的效能。第三, “一事一议”政策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缺乏约束力。我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对水利兴修筹劳筹工有一定影响,群
14 众出工、出资不到位,影响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正常开展。第四,一些基层干部怕触减负这条“高压线”,在抓农田水利建设上缺乏主动性和有效组织,工作力度不大。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关于用好“一事一议”政策,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力争我市农田水利建设有较大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滞后。农田水利工程数量多、位臵偏,具有较强的公用性、公益性和使用上的季节性等特点。我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灌溉属于补充式灌溉,灌溉设施半年用、半年闲,防洪除涝设施有的一年只用几天,有的几年才用一次。风调雨顺时,作物不需要灌溉,旱的时候,农民等天下雨。所有这些导致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加之不少地方存在重建轻管、重大轻小、重枢纽轻配套的思想,造成小型水利成为“弃儿”,形成“国家管不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的不良局面。同时,长期以来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费用渠道不畅,水费收缴困难,加剧了小型水利工程老化、毁坏的程度, 部分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亟待维修加固。
4、基层水利服务人员短缺,人才匮乏。多年来,乡镇水利站承担了基层的抗旱防汛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为农村水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水利站撤销,涉农站所成立农业综合服务站,归属农业
15 主管部门管理,基层水利人员流失严重,原水利站工作人员大部分被分流下岗,能够上岗的水利员也主要从事乡镇其它工作,使原来承担的基层水利专管职能相对弱化,无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量大面广事繁的面上工程管理,一些地方水利工程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直接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防汛抗旱工作。
(二)几点建议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阜阳的实际,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维护群众的健康生命为第一要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坚持不懈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实现渠通河畅、排灌自如,水清岸绿、饮水安全,建立健全民主管理、良性运行的体制和机制的目标,为推进粮食主功能区建设夯实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支撑和保障。“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整治中小河道,确保防洪安全;完善灌排配套,确保粮食安全;发展村镇供水,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农田水利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支持。要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农田水利投入
16 的长效机制。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项目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按照水利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要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将要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基层水利队伍。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抢抓中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支持中部崛起,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等各项机遇,尽量争取国家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2、科学规划,逐步实施。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抓紧编制和完善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根据农业和农村发展对水利建设的要求,本着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精神,做好农村水利总体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专业规划。各种规划要把农村和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优先位臵上考虑;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注意资源的节约、配臵和保护;同时还要与流域规划、各专业规划、区域经济规划、农业综合规划相匹配,充分体现现实性、科学性和先进性,避免重复建设,克服工程布局不合理、配套不完善、资金投向撒胡椒面,建设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切实加强基层水利推广体系建设。基层水利站担负
17 着小型农田水利规划、建设和工程运行管理、维护,以及防汛抗旱等任务,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近年来,由于缺乏基层水利机构和人员,导致许多小型水利工程毁坏严重,特别在汛期,工程不能正常运行,人为加重了灾情的发生。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要求,建议恢复乡镇水利管理站或以流域为单元建立水利中心管理站。
4、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根据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结合阜阳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股份合作、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明晰工程所有权,放开工程使用权,搞活工程经营权,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农村供水和灌溉排水工程管理上,积极推行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让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改革,使农民用水户协会逐步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农民自己的民主管理,调动农民管理维护工程的积极性,实现农户、水管单位和政府“三赢”目标。
5、将大中沟的治理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投巨资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目前,
18 防洪骨干工程初具规模,防洪能力大大提高。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线的面上农田治理列入国家投资范围,面上的灌溉、排涝工程逐步提高。大中沟担负着排涝、灌溉重要作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大中沟的疏浚处于停滞状态。目前,大中沟的治理处于国家不投资、地方治不起的真空状态。今年的冬春大旱中,由于大中沟淤积严重,节节不通,中小河流的地表水无法输送到田间地头。若遇暴雨,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调整支出结构,特别是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将大中沟的治理列入各级财政投资计划。
第二篇:建阳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参考样本
XX(单位)岗位设置方案
为深化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现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建阳市委办公室、建阳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建阳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潭委办[2009]04号) 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机构编制情况:主要职责和任务,单位规格、类别、经费形式,编制数XX,其中管理人员X个,专业技术人员X个,工勤技能人员X个。内设机构X个,名称分别是:XXX、XXX……。
现有人员情况:实有人数X人,其中:管理人员X人(单位领导正职X人、副职X人;内设机构领导正职X人、副职X人;其他管理人员X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X人(正高级X人,聘任X人;副高级X人,聘任X人;中级X人,聘任X人;初级X人,聘任X人);工勤技能人员X人(高级技师X个,技师X个,高级工X人,中级工X人,初级工X人,普通工X人)。
二、岗位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1 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XX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的原则。
三、拟设置岗位情况
本单位拟设置岗位总量XX个,其中:管理岗位X个,专业技术岗位X个,工勤技能岗位X个。主体岗位是XX岗位,占岗位总量的XX%。专业技术主系列是XX系列,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数是X,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总量的XX%。
(一)管理岗位的名称、等级、数量
总数X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X%。其中:七级X个,八级X个,九级X个,十级X个。
1.单位领导岗位X个。其中:X级职员X个,名称分别是XXX、……;Y级职员Y个,名称分别是YYY、……
2.内设机构领导岗位X个。其中:X级职员X个,名称分别是XXX、……;Y级职员Y个,名称分别是YYY、……
3.其他管理岗位X个。其中:X级职员X个,Y级职员Y个,……。
(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数量及结构比例
2 1.高级专业技术岗位X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X% (1)正高级岗位X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X%。其中:二级岗位X个,占正高级岗位比例X%,三级岗位X个,占正高级岗位比例X%,四级岗位X个,占正高级岗位比例X%。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X%:Y%:Z%。
(2)副高级岗位X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X%。其中:五级岗位X个,占副高级岗位比例X%,六级岗位X个,占副高级岗位比例X%,七级岗位X个,占副高级岗位比例X%。
2.中级岗位X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X%。其中:八级岗位X个,占中级岗位比例X%,九级岗位X个,占中级岗位比例X%,十级岗位X个,占中级岗位比例X%。
3.初级岗位X个,占专业技术岗位比例X%。其中:十一级岗位X个,占初级岗位比例X%,十二级岗位X个,占初级岗位比例X%,十三级岗位X个,占初级岗位比例X%。
(三)工勤技能岗位等级、数量及结构比例
工勤技能岗位X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X%。其中:技术工一级X个,技术工二级X个,一级、二级岗位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比例X%;技术工三级X个,一级、二级、三级岗位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比例X%;技术工四级X个,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比例X%;技术工五级X个,普通工岗位X个。
四、岗位设置工作组织领导情况
3 1.岗位设置前期准备情况; 2.有关数据摸底调查情况;
3.成立岗位设置管理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情况。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附件:
1. 建阳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
2. 建阳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审核表
3、建阳市事业单位附设岗位设置审核表
(公章)
年 月 日
注:
1、本样式仅供各单位开展岗位设置参考。各单位须结合实际情况,细化相关内容,并在规定时间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2、如单位下载的是省的样式,第一段要记得将省的文改成建阳市的文,附件也要改下。
第三篇:2011年沈阳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一号文件”,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为我市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握方向,抓住契机,推动沈阳市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的高潮,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中央1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一)制定并下发了《实施意见》。2011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水利提高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调研,多方征求意见,于3月中旬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沈委发[2011]6号文件)。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快沈阳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全市水利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提出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的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的水利工作任务目标,即到2015年,全面完成病险水库、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6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40万亩,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田3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完善排涝体系,改善涝区面积100万亩,提高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维修改造灌排站(闸)264座、万亩桥225座,干支渠清淤5000公里;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河道生态治理面积55.8万亩,初步完成全市主要河流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削减地下水总开采量5亿立方米,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3.14亿立方米以内。同时,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二、沈阳市农田水利工作现状
(一)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力度。2011年共争取省以上水利建设资金4.26亿元。市本级水利建设投资4.28亿元,其中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57亿元,比2010年3253万元增加了近4倍,第一批3413万元资金已下达,第二批计划安排资金1.23亿元,正处于工程设计编制及预算审核阶段,主要用于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涝区综合治理、设施农业区域内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拦河取水维修工程建设等方面。各区、县(市)多方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3.26亿元。
(二)以水毁、防汛、抗旱工程为重点,加强农建水利工作。今年全市共安排水利项目
172个,目前已完成设计84个,报财政部门预算审核71个,已开工60个;维修、养护等费用类项目78个。一是水毁工程修复。安排29项,其中大型河道水毁修复工程5项,河道整治、岁修工程12项,中小型河流水毁修复工程12项,目前部分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二是河道工程建设。清除浑河堤防内阻水林木6000棵、阻水围堤25公里,完成土方21万立方米。三是灌区改造。浑北、浑南两个中型灌区已列入国家中型灌区改造计划,浑北灌区4月份已开工建设,浑南灌区正在进行工程初步设计。四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11处,其中新民市22处,康平县67处,法库县22处,受益总人口10万余人。目前已完成22处并正常供水。五是农田基本建设。计划分两批维修改造排水站62座,桥(涵)闸等田间建筑物310座,干、支沟渠排水清淤440公里。六是万亩桥维修改造。计划维修改造120座,目前已完成所有工程初步设计和技术审查。七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去年法库县成功申请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新民、辽中、法库3个国家重点县共争取中央资金2800万元,实施了灌排设施建设和节水改造项目。
(三)以蒲河、辽河等河流治理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工作。按照中央1号文件“基本建成河流健康保障体系”、“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的要求,大力开展辽河、蒲河生态治理工程。截至目前,蒲河治理工程已建成橡胶坝5座,河道整治28公里,绿化2.8万亩,植树1486.5万株,新建景观路26公里,新增池塘水面450亩,并经取得了“路通、水连、岸绿”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正在重点进行治污工作,力争年底前蒲河干流全部达到四类水质。辽河治理工程恢复生态面积达31.4万亩,5座橡胶坝主体工程已完工,工作进度全省名列前茅,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我市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
六、七十年代,尽管近些年市政府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由于历史欠账多,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从防洪工程看,柳河堤防尚未达到统一的防洪标准,北沙河、养息牧河等中型河流尚未经过系统整治,大部分小型河流未设防。从灌溉排涝工程看,有灌溉条件的耕地面积仅占37.7%,干、支沟的完好率约50%,斗、农沟完好率不足30%,不能满足抗旱排涝要求。
二是区县及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区县(市)政府高度关注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水系建设,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义务工、积累工后,农民筹资筹劳积极性降低。
三是建设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水利站均被撤销,从事水利方面工作的人员仅为2004年的1/4,且有相当人员身兼数职,专业能力较差,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基层水利工作实际需要。
四是国家在进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时,缺少对水利设施的科学规划,人为造成抗旱排涝体系损毁。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责任。继续完善以区县(市)为主体、政府主
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水利部门为具体责任单位的建设管理体系,明确责任和目标,细化任务和分工,并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
第二,完善政策,逐步建立农田水利的稳定投入机制。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通过财政资金引导,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以上。一要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新增建设用土地有偿使用费一定比例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严格执行水利建设基金政策,研究确定使用方向,做好资金监督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二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全方位调动社会参与农建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突出重点,加强农建薄弱环节建设。一要加快防洪体系建设。对全市26条河流,特别是季节性河流的堤防达标、险工治理、河道生态保护、砂堤沙基防渗、河道治理、滩地清障等6大方面进行建设,提高柳河、北沙河、养息牧河和小型河流的防洪能力。同时,做好中小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二要加强防汛抗旱建设。一方面做好易涝区治理,抓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易涝地区的排水能力。在康平、法库、新民柳绕等易旱地区要新建一批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抗旱井等小型农水工程,搞好雨水资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三要做好设施农业配套工程。针对我市集中连片的百亩、千亩、万亩设施农业小区水利配套设施薄弱的情况,新建一批小型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并定期清理排水边沟,确保设施农业旱能灌、涝能排。四要做好民生水利工程。“十二五”规划中,我市还要解决76.8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实做好。
第四,深化改革,研究探索农建水利建管工作长效机制。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久持续发挥效用,需要着手制定出台《沈阳市农田水利管理与维护实施意见》。并借鉴国内发达省市的代建制和总承包制的建管模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农田水利建管工作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后管理空位的问题。
沈阳市农经动态监测点
二O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第四篇:建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根据《建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部署,为推动全市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服务,特制定建阳市“十二五” (2011-2015年)期间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档案服务为主题,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以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培育发展档案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补充,不断增强档案部门服务各项建设事业的能力,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贸强市服务。
1、档案事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市委、市政府将档案工作要求纳入潭委(2008)03号《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文件中去,做到与其它工作一起同部署、同安排,强调要“完善落实村务公开,做好重要村务活动和重点村政建设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依法建立健全村级档案管理制度”。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转发了上级《关于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市有关部门联合转发或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心试点村档案工作的意见》等,有力促进全市档案事业发展。市档案馆事业经费开始列入市财政预算;档案专、兼职队伍建设得到充实和加强。档案“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顺利通过省、南平市的检查验收。
2、市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得到进一步夯实。认真组织学习和执行《档案馆工作规范》,在调整配强专业人才的基础上,按照平时抓、夯基础、抓规范化管理的原则,认真开展有关工作的自查自测和补缺补漏、整改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是进一步规范了馆藏档案实体的安全管理利用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档案移交接收的质量验收及有关后续管理责任制度。重新编制了档案馆全宗情况备考表,制定健全了档案接收计划、接收名册和接收范围,理顺了一些全宗目录号、案卷目录号、全引目录号和有关存放示意图及部分检索目录不清、不全问题。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有关档案的接收和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共接收了6199卷各类档案,其中:文书档案2629卷;设备和雷公口电站工程档案356卷;现行文件540件等。而且,还征集接收到了1949年建阳解放时南下干部进驻建阳实景照片、麻阳斋诗词、麻阳随笔、石矶诗词、秋枫集、建溪翁诗文稿、书林楼简介等一些反映建阳地方当代特色文化和具有地方特定历史情况的珍贵资料(如建阳大典和蓝氏族谱等)计12册(张);接收破产企业寄存档案522卷。进一步改善和充实了馆藏内容。安排破损档案抢救586卷(其中土地清册档案550卷、民国档案32卷、珍贵资料3册),修裱完成有关虫蛀破损页面累计约9.4万页。开展珍贵档案鉴定工作,《潭溪黄氏重修宗谱》被列入首批福建省珍贵档案文献名录。
3、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得到持续加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全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审批工作,79个相关单位已有77个完成,编制审批质量基本达到省局要求。5年来完成有关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30项,组织开展有关执法专项检查5次,监督指导各级各部门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档案业务建设100余场次。完成全市城关16个社区的建档合格认定工作,合格认定率达100%;全面启动党政机关档案年登记工作,2010全市已有94个副科级以上单位依法向市档案局办理了有关年登记手续。市邮政局顺利通过国家企业档案管理二级达标单位验收;市人行、建行、国税、公路局4家单位和12个基层公安派出所档案业务建设通过“省级先进单位”考核验收。有20个市直有关部门开展了文书立卷改革,采用新标准按“件”整理档案。
4、档案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在市政府的关心下,从2006年起,“项目(二期)”的有关平台建设20万元资金已分三年拨款到位,所需各种软硬件的选购、安装应用也按逐步落实完成,并于2010年在南平市档案系统内首家顺利通过有关平台综合管理系统的总装、调试和省局组织的技术初步验收。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著录工作分有序推进,在市委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省局部署的三个阶段目录数据库建设基本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省、南平市档案局的检查验收,开始全面投入日常应用工作,基本适应了新形势下市档案馆的日常管理和社会公众对智能查找利用馆藏有关档案的工作需求,极大的提高了档案利用的查全率、查准率和工作效率。此外,市档案局(馆)门户网站建设和市档案馆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完成,进一步改善了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条件。“网站”工作自2008年底试开通以来,已陆续对外发布有关文件和信息38篇、发布有关宣传照片2张,点击率达2535人次。
5、市档案馆的新馆筹建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新时期中央对原苏区县档案馆建设的有关政策支持和一些市政协委员的提案意见,市委、市政府已先后通过有关会议,决定在城关童游火车站站前小区建造一座政府综合楼,来解决新馆的有关建设问题。目前,我市新馆建设项目已被纳入“十二五”福建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有关新馆建设的用地审批已经落实,综合楼平面图绘制初稿已经完成,新建馆库大楼的可研报告、环评等部分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6、档案公共服务取得明显成绩。2006年以来,共接待机关和社会有关方面查档服务3301人次,开放利用各种馆藏档案4281卷,利用各种文件资料5588件,复印9691份。同时,接待利用政府公开信息文件82人次,84份文件。接待利用有关资料11人次36册,复印、抄、拍69页。各类馆藏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开放利用,既为全市各级机关、有关方面查考情况、编史修志和申报“原中央苏区县”提供了原始凭证,也为广大群众在依法了解、核实有关政策规定和工资、年龄、插队、入伍、林权、房产、婚姻关系等等社会需求方面带来了方便,为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条件、解决有关历史遗留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现行文件服务中心”对外开放政府公开信息84件次。通过福建省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阳市档案局网站,上传我市有关政府公开信息电子文件共437件,政府公开信息总点击率为6464人次。
“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二是档案工作的业务基础比较薄弱;三是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档案法制意识有待提高;四是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都要靠转变档案事业发展方式,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 指导思想
按照省、南平市“十二五”档案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建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着力构建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加强“五位一体”综合档案馆建设,推动我市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经贸强市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三、 发展目标
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体制与机制,进一步增强我市档案依法行政能力;推进市档案馆新馆库建设达到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新增档案馆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馆藏各种档案数量增加40%;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市档案馆馆藏重要档案全文数字化覆盖率达50%以上,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移交档案目录数字化率达100%,各类重要电子文件归档率达50%以上;充分发挥档案馆和档案网站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深化档案信息和本市政府公开信息的开发与共享,提高服务成效;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争取全市3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健全档案工作机制,80%以上的农村实现网络、光盘、纸张等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70%以上的乡镇和村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安全。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档案公共服务建设。围绕发展大局,主动为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努力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依法及时收集、整合政府公开信息,做好查阅服务工作。优先整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档案资源信息,建立一批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运用现代网络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利用服务。积极推进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强涉农档案资源和涉农有关政府公开信息的整合和共享,通过网络、光盘、纸张等各种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查阅到党和政府的公开文件和档案信息。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
(二)加强市档案馆新馆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省档案局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通知”(闽发改社会[2011]117号)精神,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等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市档案馆的新馆建设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新馆的有关建设任务,努力把新馆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本市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五位一体”的综合档案馆。
(三)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按照已经修订的市档案馆接收范围,全面依法部署安排市属有关单位2005年以前有关档案资料的进馆移交工作,加大对各种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力度,实现部分重点单位电子目录、全文数据与纸质档案同步进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全面收集重大活动、重点项目建设、改制和破产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房地产、农业农村等涉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加强地方特色档案、重大活动(事件)档案和著名人物档案以及散存在民间的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丰富档案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四)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宣传贯彻《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市直有关单位归档电子文件的规范化建设与监督指导,确保电子文件(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大力推进档案目录数据库、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和档案原文数据库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市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初步达到数字档案馆的建设要求。
(五)加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加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按照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的要求,在市直有关单位全面督导执行已审批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规定”。加强《企业档案工作规范》的宣传贯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的监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广泛开展。深化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积极推进“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建设。继续推进市档案馆规范化建设工作,努力创建国家级档案馆。扎实做好重点建设项目、重大活动以及民生领域的档案工作。
(六)加强档案安全建设。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档案安全责任机制,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档案安全保密教育和专项督查,提高档案安全管理水平,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加大档案安全投入,配备完善有关安全设施设备,提高全市档案馆(室)安全保障水平。修订完善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提高我市有关档案馆(室)抵御自然灾害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止发生档案安全事故。加强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网络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及档案网络设施设备安全。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审查与管理,确保档案信息安全。完成国家和省级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项目任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单位依法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纳入机关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和本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定期检查了解档案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依法解决好档案基础设施,国家档案资源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保障本地或本部门各类重要的档案资源都能依法得到集中和安全管理利用,保障一些已经面临损毁的重要档案资料都能得到妥善保护和抢救。
(二)突出主体,项目带动。
“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苏区县档案馆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基本完成市档案馆新馆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同时,要大力推进我市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工作,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数字档案馆“收、管、存、用”基本功能要求,系统规划设计并建成以“馆藏档案数据库”为基础、以各类档案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平台、以数字档案数据“接收中心”、“管理中心”、“灾备中心”、“共享中心”为核心建设内容,实现数字档案的采集、管理、共享等业务功能网络化、自动化的新型数字档案馆。同时,要结合开展珍贵档案价值评估和评选工作,加快对馆藏有关重点档案的抢救修裱,并努力改善保护条件,使之得到永久保存。
(三)依法治档,提升水平。
自觉接受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依法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规范档案执法行为,提高档案执法监管水平,促进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落实。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档案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法制意识,营造有利于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
(四)人才强档,开拓创新。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弘扬进取精神、拼搏精神、敬业精神和自律精神。积极营造崇尚学习的档案工作氛围,引导全体档案工作者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最新档案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业务技能。同时,继续实行档案工作人员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开展多层次、富有实用性的档案继续教育,着力培养档案业务骨干,着力为企业社会档案人才培训提供帮助。注意引进和培养一些复合型、专家型、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强化责任,督促落实。
借鉴全国机关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经验,依法探索新形势下我市一些行政体制改革有关文件(档案)管理的试点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把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关目标任务每年依法纳入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各,按照高效党务、行政和事业管理体系的有关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国家档案资源管理的责任机制建设,加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专项督查和档案年登记、归档文件电子目录年报送等工作,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和一些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的监管,加强下派村支书依法治档工作责任。推动“十二五”规划有效落实。
第五篇:2014烟台海阳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简章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014烟台海阳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简章
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山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鲁人发〔2006〕23号)、《烟台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细则(试行)》(烟人〔2007〕58号)以及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2014年海阳市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07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要求详见附表)。现公告如下:
一、招聘范围和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 (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身体健康、符合招聘岗位聘用体检标准
(五)年龄不超过28周岁(1986年1 月1日以后出生),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1984年1 月1日以后出生)。2014年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不受年龄限制。
(六)报考人员须符合报考岗位的学历要求,且学历须为国家计划内统招全日制学历。
(七)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和全日制普通大中专院校2013年、2014年毕业生报考不受户口限制;烟台市生源参加我省招募或外地生源参加烟台市招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派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的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基层服务毕业生”),服务期满两年、考核合格、三年内(2010年、2011年、2012年招募和选派,含2012年续聘的大学生村官)应聘的,不受户口限制。其他人员报考应具有烟台市常住户口。
(八)海外留学人员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位、学历认证后,可报考招聘同等学历层次国家全日制统招毕业生的岗位。
(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招聘岗位要求的其他所有资格条件。
面向基层服务毕业生招聘岗位仅限以下人员报考:符合岗位招聘条件、服务期满两年、考核合格、三年内(2010年、2011年、2012年招募和选派,含2012年续聘的大学生村官)应聘的基层服务毕业生。已享受优惠政策被录用为公务员或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不再享受该优惠政策。
应考人员学历证书所载专业应当与招聘岗位专业要求相一致。定向、委培应届毕业生报考,须征得定向、委培单位同意。已经就业或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毕业生须用人单位出具同意报考证明。中小学教师报考,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参加报考的所有毕业生均须于2014年7月底前毕业。海外留学人员须于2014年7月底前取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位、学历认证手续。每人限报一个岗位。
公开招聘人员的回避问题,参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公务员回避规定(试行)>的通知》(中组发〔2011〕31号)和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有关规定执行,报考人员不得报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考与本人有应回避关系的单位或岗位。在读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非应届毕业生、现役军人、曾受过刑事处罚或被开除公职的人员、2010年以来在各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考中,被认定有违规违纪行为的人员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应聘的其他情形人员,不得参加报考。在读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非应届毕业生不得以已取得的学历学位作为报考条件参加招考。在校期间或毕业后受过处分、处罚现仍未解除的不得报考。
二、报名
报名采取统一时间、网上报名、网上初审、网上缴费的方式进行。报考者恶意注册报名信息,扰乱报名秩序或者伪造学历证明及其他有关证件骗取考试资格的,一经查实,给予取消本次报考资格且5年内不得报考我市事业单位的处理。
(一)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2014年7月6日9:00—7月10日17:00。 查询时间:2014年7月7日9:00—7月12日17:00。 缴费时间:2014年7月7日9:00—7月11日17:00。
打印笔试准考证时间:2014年7月15日9:00—7月16日17:00 报名及考务信息查询网址:/html/shiyedanwei/ 山东事业单位考试 山东事业编考试网 )”的所有相关资料,转载请保留版权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