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论文资料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通用)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通用)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摘要:在新课标要求、教材及教学形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有效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高中。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要:在新课标要求、教材及教学形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有效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融会贯通,并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嫁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策略 探究分析

根据高中历史新大纲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而这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很多历史教师尝试着去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模式,并要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和培养,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文主要是探究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营造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让学生在较放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情感、兴趣爱好,他们同样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快速地接受新知识。因此,尊重学生的独特性,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概括,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再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一定能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气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我认为应做到准确精炼。教育心理学表明,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环节能做到准确生动,那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产生愉快、高兴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二、以学生为主体,提高重视程度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在课堂上导入多种多样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讲述一些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利用小故事来让学生爱上历史课,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科目,引导学生更好地记住知识点。其实,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的课程,它不仅可以跟语文结合起来,还可以跟包罗万象的地理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可综合这些学科间的相关性,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影响力及教学方法的独特性来吸引学生。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引导者,我们应不断启发学生掌握一些历史的答题技巧,比如,在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进行评价时,可以结合军事、农业等方面来进行评论,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综合评价。

三、合理利用图文,培养独特思维

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文史料,合理利用这些图文将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只是对教材不断地简单重复,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不想学不愿意学的心理。想必编者在教材中增添这些图文史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史料的学习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做到以史为鉴,史论结合。另外就是要注重探究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积极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洋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概括。因此,我们要有一定的驾驭文献史料的能力。第一,注意合理选择史料,可来自课本,也可来自其他书籍或网络资源。第二,有层次地提出一些问题。问题可从容易到难。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对历史信息的筛选能力,并客观地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历史事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取互动方式,发散学生思维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那么,如何构建每个章节的知识体系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经过实践的证明,我们发现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能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堂上,我们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互相观察、思考与交流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同伴分享的乐趣。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策略多样化,并且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实现思维多样化。比如,在学到维新变法时,可通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可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潮”三个方面,展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就是说,通过教材上的内容,我们可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进而联想到相关历史知识。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角度来认识课堂,还要从学生的发展方向来考虑,从而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并研究出合理的教学策略,以科学、高效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打造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国家近几年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过程中,加之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慢慢的也成为了制约人才成长的瓶颈,也由此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型的素质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这就更加确定了教育者要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探究,不仅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也要改革教学实践,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创新,探究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下是总结的几点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改革

前言:

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落实,传统的应试教育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并且制约着人才的成长。而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要求对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并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人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2001年,国家下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收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由此可见,比起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才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一、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现状

1、教育现状

由于人们一直强调高考的神圣,对于高中的历史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学生们对于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同时教学方式也跟不上教学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低。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慢慢的缺少了学习的乐趣,而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也忽略了学生的课堂感受,使学生渐渐的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生现状

往往学生的自我控制力非常差,意志力薄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与动力容易产生大的波动。社会上也常常以“十年寒窗苦读”、“没有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为个人发展的荣光,但当今的青少年,不喜欢听这些,再加上由于是填鸭式的教育,很多学生不能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独特新颖的观点,只是人云亦云,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高中历史教学组织的改革趋势

1、历史课程将在高中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科技发展必将更加迅速,人民的生活质量将会有很大改善,科学类课程在新世纪学校中将占据重要地位,高中历史的课程还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当今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激发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21世纪的历史课程将会在高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2、历史课程将更加重视教育功能

例如英国1999年的历史课程标准就提出“高中学生应着重理解20世纪的历史对他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有什么影响应增长学生的历史见识,帮助他们理解现代世界”。通过历史促进学生的精神、道德以及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在文化和超时代文化之间的不同点和相似点。课程标准在历史的重要性阐述中认为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影响他们的个人抉择、个人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的历史课程目标十分注重课程的教育功能。虽说是英国国家的价值观在历史教育中的反映,但对我国21世纪的历史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历史课程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

21世纪的高中历史课程将随着国家对学校的投资加大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普及,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课程面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为有效。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为主必定会成为历史。今后的更多历史教学方式将会是观看影视资源、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网络查询等等。

4、历史课程将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酥荆?更是衡量课程人文色彩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未来,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追求的目标将会是人,而不是学科本身。其具体表现是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程设计由方便教师教授变为方便学生学习,使学习活动由单一变为多种多样,由被动变主动

三、高中历史教学组织新形式及实施策略

1、开展实践活动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单纯的文字教学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老师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课,并让学生结合博物馆资源进行历史学习,使学习中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2、进行小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在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相互配合,团结协作,尊重他人意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灵活掌握学习的合作探究方法。小组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探究,发挥了每个成员的作用也让每位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小组每位成员在学习上都有一定的提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既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历史见识,让学生灵活掌握合作探究的方法。

3、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活跃学生历史思维

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应想办法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活学活用。其次,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发言不仅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活跃学生的历史思维。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助于锻炼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以形成和发展。

四、结束语

国家的改革不是把原有的真理推倒重来,而是在借鉴传承中创新,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尊重改革,在借鉴历史的真理下进行改革创新,而不是一昧的、盲目的改革。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把面对学生差异,满足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作为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基本原则。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赵延宁,高中历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探究.[J].《鲁东大学》201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大2003年6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J].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第三篇: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活动课就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好体现。现行普通高中历史教材都贯彻了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每个模块都有若干个探究活动课,这些活动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激发学习的兴趣;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和掌握历史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然而从目前的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的教学情况来看,现实并不乐观,据了解,大部分老师对这种课程根本不重视,或者干脆不上。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的几个因素:

第一,重视不够。由于认识的不足和“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学校到历史老师一般都认为活动探究课在整个历史教材中处于辅助地位,因此也是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尽管也有不少教师承认,探究活动课是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探究活动课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又不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而且对提高高考成绩帮助不大。“高考不考的,就可以不教。”

第二,教师的惰性和能力的不足。历史探究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和方法,需要新的探索。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即由原来课程的实施者转换为课程的设计者、规划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这也势必增加教师工作的量和难度。实施探究活动课,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不少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不易操作,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活动课程既无现成教材,也无教学参考书,我怎么教?”在历史课程标准上尽管也有类似的建议,但它也没有明确规定必须要上活动课,也就是说,教师可以选择上活动课,也可以选择不上,于是造成了探究活动课现在尴尬的地位。

第三,缺乏实施的必要条件。探究活动课需要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筛选有效材料,交流探究成果。许多一线老师认为目前缺乏实施的条件:一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已经很重,学习时间很紧张,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负担;二是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大部分住校,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作息时间从早上六时至晚上九时作为无缝隙的安排,根本没时间去收集资料;三是收集资料有时需要上网,而学校的计算机室除了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开放外,其他时间不对学生开放;四是探究活动课有时需要作社会调查,可老师又认为外出搞社会调查,怕承担学生的安全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澄清观念,提高对探究活动课程的认识。探究活动课受到重视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求的结果。长期以来,在大一统的格局下,学科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学校教学中一直是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有基础扎实的特点,但也暴露出主动性、创造性不足的弱点。历史探究活动课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学习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历史学科课程的补充,而且有着历史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对历史探究活动课实施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积极投入到历史探究活动课的实施中去,充分理解并及时向教师宣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探究活动课的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等工作,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比如提供实施探究活动课所必需的材料和设备,在老师的组织下,学校的计算机室和油印室向学生开放;调整学校课程安排方式,在每个学期安排两至三个半天的时间作为学生探究活动课的时间,以便于与新课程计划要求相一致等。

第三,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教师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主导,在探究活动中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应当说探究活动课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又很难把握的教学,教师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要认识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启迪;要认识到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适应开展探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

第四,科学合理选择课题和安排时间。历史探究活动课与课堂教学有所不同,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有新的要求。因此,在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条件,尽可能增添一些与课题教学不同的课程资源。“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题的选择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外,更要贴近生活,结合时政热点、焦点,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校本课程资源,这样学生才有探究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开展探究活动课,学生需要搜集资料、消化理解资料,形成历史认识。这些活动不可能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需要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的起始课上,将本册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探究活动课向学生们提出来;或者在开始相关单元学习时将探究活动课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布置下去,从时间上为学生提供能够完成探究活动课学习任务的保障。或者安排在长假期间,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资料及走访和社调。

尽管历史探究活动课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不过坚信,随着课改进程的推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广大教师认识和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历史探究活动课一定会有适当的位置。□(编辑/李舶)

第四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的策略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黄秀婵

【摘 要】从五个方面,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合作探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22-02 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加工知识,以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进行合作探究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合作探究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前提。可采取以下做法:一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生的预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使预习有时间保障。设置小组长一名,每次预习结束后由组长对组内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预习不认真的同学,并在组内进行预习结果交流,这有利于培养小组的合作探究精神。二是布置一个专题的预习任务。整理本专题内要讲的知识框架,并对本专题所引用的历史材料进行疏通,尤其是古文材料,必须达到意译,了解该材料的基本意思以加深对教材的观点和结论的理解。三是现行教材中尤其是人民版教材所引用的历史材料很多很丰富,因而在指导预习时,应让学生学会归纳每则材料的中心意思,提取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四是要求每个学生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列出来,留待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和探究。以人教版“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例,在讲授新课前,笔者就特地让学生在课前将这一课的知识框架理清楚,在课堂上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将本节知识框架展示出来,同时,每个小组还将本组的疑问一一列出,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解答。通过展示信息,充分的课前预习,鲜明的文字说明,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充沛的史料储备和阅读为学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这样的合作探究,有血有肉,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又培养了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动力。高中学生爱好历史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因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学习“(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为例。在讲授新课前,笔者就煞有其事地说道:“这节课我们来找找金庸大侠曾经犯过的那些常识性错误。”学生一听,马上回应:“哈哈,老师,金庸也会犯错?!”就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接着笔者就在投影仪上列出金庸著作里的一些常识性错误:(1)《神雕侠侣》第六回:“他(杨过)自幼闯荡江湖„„见西边山坡上长着一大片玉米,于是过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2)《射雕英雄传》第一回:“(曲三)慢慢烫了两壶黄酒„„一碟咸花生,一碟豆腐干„„”“杨铁心见一壶酒已喝完了„„那跛子又端上一碟蚕豆、一碟花生。”接着提问:“杨过、杨铁心所处的那个年代能吃得上玉米和花生吗?为什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而课前笔者也布置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小说),做读书笔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新航路的开辟者出现在西欧?通过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各个国家间怎样此消彼长?为什么中国没有参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由于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经过简短讨论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回答出这三个问题。课前的准备工作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本来的历史史实由学生讨论得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在这里,课前的阅读与查阅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一堂课即由此开始。接着让学生整理出本专题的知识框架,分组合作讨论,比赛哪组最快最全。随后又以观后感或者读后感的形式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进行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分析归纳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课前的充分准备,相关小说的阅读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师生间、学生间双向互动,营造了充满生机的合作探究的氛围,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理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三、改变授课方式

改变授课方式是进行合作探究的方法。传统的历史课堂设计主要立足于“学什么”“是什么”,即学习结果的认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强调的原则是“怎么学”“为什么”,即学习过程的探究。这样,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例如,在讲授“卓尔不群的雅典”时,笔者先对本课“民主和社会阶层构成”等概念作简要讲解,然后由学生扮演的古希腊雅典导游赫蒙提斯介绍雅典城市的大致情况,以图片旅游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古雅典的魅力,课堂氛围很快调动起来。笔者顺势提出问题:“是什么成就了雅典辉煌的古典文化?”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经过进一步讨论得出结论:健全的民主制度成就了雅典的璀璨文明,使雅典成为西方世界政治文明的典范。接着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通过分析教材进行讨论,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分别扮演梭伦、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上台阐述他们的政见和主张,并相互评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归纳三方的政见及作用并制成图表,通过屏幕展示,巩固这一知识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雅典公民及雅典民主政治的了解,笔者设计了小话剧《奥达提斯的政治生活》,让每个学生都在这个话剧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怎么学”“为什么”这一学习过程。课堂的充分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授课方式转变之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探求知识的主角和参与者,变“记住什么”“理解什么”为“还有什么”“你认为应该是什么”,学生变得乐于学习历史。

四、加强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是进行合作探究的核心。在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前预习、阅读、合作、讨论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知识,对掌握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将不太理解的内容勾记下来,通过讨论、教师讲述加以认识;或者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和讨论探究。如在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必修二专题一第三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笔者就提出相关的问题:(1)在你所阅读的古代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找出那些反映商人的生活句子或诗歌,并加以概括分析。(2)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和书画是如何反映古代商业的发展?(3)在相应的文学作品中找出那些关于商业发展的限制性措施,这些限制性措施说明了什么?(4)古代中国商业为什么没有转变为近代生产方式?在提出问题后,笔者和学生一起在整个预习性阅读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相关线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自己融入其中,展示图片时与学生一起观看,有学生发言时与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并参与讨论,促进师生共同学习亲密氛围的形成,而不是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

五、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

注重研究方法的指导是进行合作探究的关键。其一,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分组合作讨论,而在分组时应考虑使学生获得各种信息,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注意男女生之间、好中差生之间等的均匀搭配,让善于交流、思维活跃的学生去带动那些不善言辞、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切不能随意指定学生组合,让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其二,讨论时间应恰当,把握好度。既不能流于形式,又不能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教师注意时间的安排,讨论问题时,让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充分学习、充分消化的时间。同时,也应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思维回归主题。其三,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或提出讨论的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由小组的成员自由发表意见,经过整理后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价。 综上所述,在合作探究模式下,学生由“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丰富的课堂活动内容,使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效率,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

第五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课堂实录)

材料解析题中经常出现的问法

变化(或发展趋势)、原因(或背景)、特点、作用(或影响)启示(或认识)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或结论?材料间有何联系?比较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或异同点、优缺点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3、链接所学内容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

4、组织答案答题

材料题主要有两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 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对此,答题争取做到“四化一全一精炼”。

1、“四化”:

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例: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本(货币),不能说“钱”等;

答案提示化:答案要写清问题的关键词,例如原因、过程、影响等; 答案段落化: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答案序号化:如果答案要点很多,标记上

1、

2、

3、4较明了。

2、要点要全,语言要精炼:

思考问题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中国近代前夜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而要点多了就需要答题时语言一定要精炼,切忌堆积词藻费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例题:

材料一: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他付诸实施。”

材料二: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1991年,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说中指出:“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

材料三: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复兴工业;③调整农业政策;④开展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2、弊端:①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②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压抑地方企业的积极性。

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4、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