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长征》教学设计案例
七言律诗《长征》教学设计案例
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以下是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七言律诗《长征》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七言律诗《长征》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教材解读: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足联。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在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地基础上,理解诗句地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地情感。
3、能按诗句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了解长征的大致情况。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七律的一些特点,初步感知全诗所表达的意思。能比较流利有感情的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解题:
还记得吗?去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还开展许多活动呢?应该说大家对长征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谁来介绍一下呢?
(见“关于长征”)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读流畅。
2、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边上,准备交流。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相机进行生字教学,指导学社那工读准字音。
2、师: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交流)
师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律,也就是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听老师范读课文。(或者课文朗读录音)
3、指导朗读:
出示下文,提示学生诗句停顿节奏。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按节奏试读,反复地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诗句、学生质疑,解释诗句中一些难懂的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诗句中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抄写词语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读,巩固已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七律”代表什么?“长征”是怎么一回事?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长征图”?
(交流:跨越五岭、翻过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过雪山)
2、在这几幅图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幅图?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我们仿佛看到:……
(生交流感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读着这诗句,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生练习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3、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4、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遇到的就是这些困难吗?你还知道什么?
(红军国草地更是历尽艰险,九死一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足以让我们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朗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豪迈气概读出来。
三、小结:
1、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穿越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然而毛主席只用了七言八句56个字,描绘了战山斗水五幅“征战图”。这五个典型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
2、谁能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收集毛主席的诗词,读一读,与同学交流一下,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七言律诗《长征》教学设计案例二
教学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生齐读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
(1)学生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教师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生:查字词典
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生:难 、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生: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通过“逶迤”和“磅礴”体会“千山”的险峻
2)补充资料体会体会“千山”的险峻,学生补充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这样的山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生: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生: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呀!可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生:腾起的细小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生:脚下滚过的泥丸),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困难的藐视
生:红军战士很乐观
……
5)情境引读,深化感受:
a(出示长征图片)翻越了一座有一座高山,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疲惫的身躯被划出了带血的伤痕,可是红军战士一直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面对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承受着心理和生理地折磨,红军战士仍然没有放慢自己前进的脚步,他们总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眼看着自己的战友纷纷倒下,红军战士擦干血泪、继续前行,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认为——
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呀,巍峨的高山已然翻过,这白浪滔天的大河又岂在话下,谁来读这一句
C:“金沙水拍云崖暖”
1)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暖”,理解“暖”。
师:这句话的哪一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红军渡过金沙江为什么会感到“暖”?
师:是呀,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
生:因为当时正值夏天,气温较高。
生: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生:(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暖”,读出“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炮,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从这个暖字当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出这种乐观。
生齐读。
D:“大渡桥横铁索寒”
1)观看视频片段,体会“寒”:
师:很快红军战士来到了天险大渡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恶战。(播放《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出示带有画面的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我想此刻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大渡河地势险要,河面宽300多米,泸定桥的13根铁链寒光闪闪,看了让人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非常激烈,在战斗中死伤了很多红军战士,使红军战士心里非常难受,所以感到心寒。
生读
生:这场战斗是红军和国民党-打仗,而国民党也是中国人,却对红军战士赶尽杀绝,令人心里感到非常寒冷。
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生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E:“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体会“喜”的内涵
师: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欣喜。
生齐读
师:红军战士“喜”的是什么呢?
生:……
2)读出红军的欣喜
师: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喜悦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除了诗中所说的自然界的困难之外,红军在长征的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让我们看看毛主席对长征的评价(播放电视剧《长征》片段)
师:在毛主席的心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那么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书写,教师指导,然后交流:
生:长征是一首诗……
生:长征是一幅画……
生:长征是一段历史……
生:长征是一种精神……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xx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七言律诗《长征》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
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入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作者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作者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三、教学结束:
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试背
3、课外延伸: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4篇文章,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主席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4、小结升华: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主席诗词欣赏会。最后老师愿智慧和乐观永远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