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知识总结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大全)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大全)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

  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职场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篇一】

  [教材分析与思考]

  这首诗是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但是作为抒情诗,里面的人物形象却特别丰满。艾青特有的人生经历和身份让这首诗有了它与众不同之处,结构不是那么整齐,但是情感的流露确实那么热烈、深厚。不过,因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特殊,所以,上课时一定要关联到相关背景,不然可能没有办法理解的较为深刻。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行朗读,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引导学生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来感受诗歌情感。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艾青及创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情感,把握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反复手法和排比的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艾青对于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诗歌朗诵录音,直接导入。

  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介绍背景知识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艾清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设疑开始解读

  在我自己备课过程中,我有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诗中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语、数量词以及一些渲染性等词语,他们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大堰河作为中心意象,文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诗人想通过对大地母亲大堰河的描写,传达什么情感?

  本节课我们就以第二个思考为题为核心,即大堰河作为中心意象,文中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四、初读诗歌,走近大堰河

  请同学们再读读诗歌,你来说一下大堰河是一个()的人。

  可能出现种种答案:身份卑微、悲苦凄凉、深爱乳儿、淳朴善良、穷困勤俭、乐观坚韧等等。

  五、分组探究,走进大堰河

  从上面同学们给出的描述词中,每个小组选一个词语进行品析,找出诗句,然后分析和朗读,10分钟,每个组派一个人展示。(在分析过程中会顺势总结情感、分析写作特色)

  第1部分:怀念与痛悼第2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3部分:同情与控诉第4部分:讴歌与赞美

  可用知识:

  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10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第9、10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第11~13节为第三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大堰河在劳动时还含着笑,是不是实写:看看鲁迅写祥林嫂到鲁四家开始做工的那一段,写到“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就可懂得“笑”里所包含的深刻悲剧意味。大堰河的“含着笑”,一方面说明大堰河的要求多么卑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旧时代穷苦人要谋生,哪能哭丧着脸去惹东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

  *“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贵、最伟大。

  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六、明确大堰河的形象

  身份卑微、悲苦凄凉、穷困节俭、深爱乳儿、乐观坚韧、淳朴善良

  七、拓展提升——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细节描写)

  2修辞手法:

  A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B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C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3.诗歌风格

  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的排比,层层递进,不仅展现了多种画面,增强了抒情气势,也增强了诗的内在旋律。

  诗人鲁黎对艾青艺术风格的评价:

  想到艾青的诗就想到散文美他的诗不胫而走不是依靠那整齐的韵脚

  他的诗轻柔似云一般的飞翔是以它内在的美作为翅膀

  他的诗是绿野碧溪上的姑娘不是灯红酒绿里的贵妇

  不需要金手镯或是珠玉项链需要的是清风和晨露……

  七、布置作业

  练习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篇二】

  [学习目标]

  一、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二、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学习重点]

  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学习难点]

  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MTV作品《懂你》,用画面、歌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冲击,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用这首作品引出“母爱”这一话题。播放片段后,教师以“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一篇赞美特殊母爱的诗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入新课。

  2.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挥笔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1979年彻底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1985年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三、文章疏导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据说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一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四、整体把握

  1.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第3~10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第4节,诗人饱含深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

  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

  第8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希望。

  第9、10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第11~13节为第三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2.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在狱中写的成名作。诗中的人物形象可说是实有其人和实有其事。它与《我的父亲》是姊妹篇,都是研究艾青早年生活及其家庭的重要诗篇。

  大堰河是个童养媳,她的名字就是她出生的那个村庄的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大堰河是谐音。大叶荷这个村子很小。这个女孩子从小嫁到畈田蒋做童养媳,度过了劳碌悲苦的一生,死时只有一口很简陋的棺木,一手把纸钱的灰,用几把稻草盖一盖棺材,旁边也围点稻草,就算是一个坟墓。

  大堰河的确是一个勤劳朴素的农妇,我的姑母早年丧夫失子,住在畈田蒋,时常赞叹大堰河,说她很勤快,可惜死得太早了。旧社会的童养媳都是悲苦的,连一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我们村子里就有许多童养媳,都像大堰河一样,用出生的村庄的名字代替她们的名字。

  有人问,大堰河在劳动时还含着笑,是不是实写?我说,看看鲁迅写祥林嫂到鲁四家开始做工的那一段,写到“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就可懂得“笑”里所包含的深刻悲剧意味。大堰河的“含着笑”,一方面说明大堰河的要求多么卑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旧时代穷苦人要谋生,哪能哭丧着脸去惹东家或旁人的不愉快呢?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3.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所以是与中国大地上的农民有着割不断的情缘的农民的儿子。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六、创作回忆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1933年1月写于狱中的一首抒情诗。

  我在1932年4、5月间从法国回到上海。不久,我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与江丰、力扬等一些美术青年,组织了“春地美术研究所”(即春地画会)。1932年7月12日,我们12人就被国民党*逮捕,押在第二特区法院看守所。后来,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主义”“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第六条、第十条,刑法第九条、第四十二条”为罪名,判处我有期徒刑六年。一天早晨,我从看守所的窗口看到外面下雪,想起了我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写完之后也没有什么改动。因为看守所的生活也不允许我反复修改。

  我出生在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姓蒋的地主家庭。我是这个家庭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按理说这是要喜庆的。但因为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我会“克死”爹娘。父母迷信,因此不喜欢我,一生下来就遭到家庭的歧视。很快,就被送到本村一位贫苦的农妇家里抚养。这位妇女很小的时候从一个叫“大叶荷”的邻村卖到我们村,这个村离我们村大概五华里。

  “大堰河”这名字,小时候只是听口音的,1973年我回家乡,乡亲们谈起这首诗时告诉我,“大堰河”其实是“大叶荷”的误写,我们家乡的土音“大叶荷”和“大堰河”完全一样。所以,我在诗里写到:“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她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从哪里来就叫哪里的名。我在“大堰河”家一直住了五年。诗里写了:“我是地主的儿子,/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五岁那年,因为我要去念书了,被父母带回去了。在“大堰河”家里的五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和伤感,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胧的初步印象。回到父母家里,我是在一种被冷漠、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所以,我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

  “大堰河”一共生了五个儿子。她与前夫生了三个,前夫死后,从邻村上姜村招赘,又生了两个。1953年和1973年我两次回家乡,都去看了他们。《大堰河》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爱她。1953年和1973年,我都到她墓上去了。

  这首诗写好后,我就放在身边。后来要解到苏州去了,就把这首诗以及其他一束诗稿交给狱中的难友,托他出狱后带给我的朋友李又然。李把这些诗送到了《春光》杂志,发表于1934年该刊第1卷第3期,为了避过敌人的注意,我就根据本名蒋海澄的谐音第一次用了“艾青”这个笔名,以后我的第一本诗集即取名《大堰河》(上海群众杂志公司1936年出版)。

  七、文章赏析

  艾青说,《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全是自己的真实情感”(《艾青谈他的两首旧作》)。《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这种“自传性质”,决定了这首诗极少用比喻意象,而纯以描述性意象为主。这类意象是诗人的心灵对现实的直接映照,其触角可以伸到生活的各个层次和心灵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大的包容量和丰富的表现力。《大堰河──我的保姆》“带有自传性质”,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自传,从本质上说它依然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对大堰河的深沉的爱为动力,按照诗的艺术规律展开想像,其意象的运动与组合主要通过如下两条渠道进行。

  其一是接近联想,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而把它们联想到一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信息提取方式主要是接近联想:“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这是空间接近联想。紧接下去:“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搭好了灶火”“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等等大堰河辛勤操劳的场景,由于时间上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这就属于时间接近联想了。

  其二是对比联想,即由于对某一事物的回忆,头脑中又浮现出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诗人描写了大堰河家的极端贫苦的生活之后,紧接着联想到自己家里的豪华生活:“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这里展示的还不仅仅是地主与贫苦农民悬殊的生活水平,而是诗人的波涛起伏的内心世界:“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在大堰河家中的那段生活,给艾青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目睹了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也发现了他们的善良美好的品格;他对养育自己的大堰河充满深情,而对自己亲生父母的家却感到陌生而不安,艾青的叛逆思想在幼小时候已见端倪。此外,大堰河的生前勤奋劳作与死后的惨淡萧条、大堰河对乳儿的“美梦”与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均构成了对比。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现出来,从而显示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流溢着爱,这既是大堰河对她的乳儿的纯洁的、无私的爱,又是她的乳儿──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刻骨铭心的爱,然而诗人并未以他的一己之爱为满足,《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献给大堰河的,同时也是献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这表明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这首诗的普遍价值之所在。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设计课件【篇三】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问题: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

  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

  “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妈吗?”

  “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结束语:

  “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