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范文
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 第一篇
旅游集散体系基本形成,旅游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滨海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夜间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业态蓬勃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旅游景区品质大幅提升。二零二二年,实现接待游客五五零万人次、同比增长一四%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六五亿元,同比增长一五%以上。莱州旅游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面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参与全民化、旅游效应最大化,年内实现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目标。
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 第二篇
(一)完善全域旅游体制机制
一.构建全域旅游领导体制。在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到全县总体发展战略整体推进。成立崇阳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涉旅各部门在规范旅游秩序方面的职责,建立全域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议,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将旅游业重点工作及全域旅游指标体系纳入对相关部门和各主体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二.健全全域旅游监管体系。建立全域旅游推进和协调机制,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维护旅游消防权益,提升游客满意度。由县文旅部门牵头,联合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抽调执法人员在柃蜜小镇·白崖山景区,三特浪口温泉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区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健全旅游安全保障机制,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度。发挥行业协会监督自律作用,推进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三.全域旅游统计体系。加大旅游数据研判分析,建立全域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数据统计体系。文旅局会同_对接第三方数据统计机构,科学、客观、精准的监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每季度发布全域旅游重点行业指标运行情况,统计方法制度创新力争得到省、市统计部门,文旅部门认可。
(二)优化全域旅游体系布局
一.编制《崇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设理念,编制完成《崇阳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崇阳全域旅游发展方向,通过评审并严格执行。建立全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城管执法、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生态环境、林业、交通运输等部门规划与旅游规划衔接问题,强化多规合一,后续其他规划编制和修订时,应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将全域旅游相关内容纳入规划内容。
二.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十四五”期间,根据崇阳县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交通情况等,以“鼓舞崇阳、携君康养”为崇阳旅游形象名片,形成“一主两翼多点”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一主”,即以天城镇为核心,作为县域城镇发展中心,引领整个崇阳县文旅产业发展;“两翼”,即十里画廊山水康养旅游带和幕阜山乡村旅游产业带(铜钟-高枧段);“多点”,即打造六十个旅游点,其中二十个重点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重点村。以“一主”为基础,“两翼”为引领,“多点”串联全城。
(三)推进全域“旅游+”产业融合
一.旅游+农业。推进“旅游+农业”产业融合,以雷竹、麻花、红薯汁、大米等为依托,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示范性家庭农场、农产品地理标志。
二.旅游+文化。推进“旅游+文化”产业融合,依托铜鼓文化、水利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把全县文化资源、历史古迹和展馆等文化设施融合到旅游产业,加快规划开发建设,转换成旅游产品,打造历史访古、民俗风情等文化体验旅游产品。
三.旅游+教体。推进“旅游+教育”产业融合,结合全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温泉资源等,打造水利研学、农业科普、非遗研学、生态科考示范基地。“推进旅游+体育”产业融合,积极加强各类体育资源与旅游要素的融合,继续举办白崖山越野挑战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建设一批体育休闲旅游基地;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康体休闲、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生态建设等融合发展。
四.旅游+康养。推进“旅游+健康养生”产业融合,结合崇阳丰富的温泉资源,加快温泉疗养、康体养老等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康体养老旅游点。
(四)加快旅游品质提升
一.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做好旅游交通设施、旅游厕所、旅游集散咨询体系、停车场、旅游标识、公共游憩空间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立集旅游咨询服务、旅游集散服务、旅游商品展销、旅游管理、智慧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崇阳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改善景区、城区、乡村旅游点、公共场所公厕环境卫生,实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建设崇阳旅游数据中心,整合移动、公安、交通、气象等数据,实现旅游信息全方位覆盖,动态监测和分析旅游数据,形成全域旅游数据评价体系。到二零二一年底,实现全县内所有景区、饭店、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重要乡村旅游点实现公共信息信号(四G信号、WIFI信号)全覆盖。
二.强化旅游品牌营销。通过持续举办樱花节、提琴戏剧节、荷花节、越野挑战赛、汽车集结赛等赛事,实现活动不断季,游览不断人,产品不断线,加大文化旅游的宣传营销,重点打造樱花节、提琴戏节、越野挑战赛等“两节一赛”,打造成崇阳文化旅游的名片。重点推进白霓镇、青山镇等重点旅游乡镇创建湖北旅游名镇,推进柃蜜小镇在四A基础上创五A景区、三特浪口温泉在省级旅游度假区基础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强营销平台建设,采用市场化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各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旅游营销信息发布、旅游产品在线预订和交易支付。
三.健全旅游人才队伍。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推进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构建以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乡村服务为核心的旅游人才队伍体系。加大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
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 第三篇
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中,确保招商引资任务再上新台阶。首先是要进一步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要真正“走出去、引进来”,对已接触到的招商项目,要加大力量盯紧、跟上、抓住不放,切实提高项目成功率;其次要督促和引导我乡的骨干企业大胆的走出去,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引进资金和项目;三是要通过有效的招商引资,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 第四篇
(一)动员部署阶段(二零二二年四月)
制定印发《莱州市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组建成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筹备召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会议,明确创建目标和任务,夯实创建责任。组织发动各部门、各镇街和旅游景区、景点,全面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全面创建阶段(二零二二年五月-六月)
各相关部门、镇街认真对照创建标准,履行创建职责,协调配合,整体推进。优化提升游客服务设施,推进道路畅通工程,包装特色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文旅融合发展业态,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方式,锤炼打造文旅志愿队伍,营造全域旅游创建氛围,加快推进各项创建任务全面完成。领导小组就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论证研讨,协调推进问题解决。市文化和旅游局全面跟进创建流程,发现问题不足,及时做好沟通对接,切实推进整改落实。六月份完成创建材料汇总编印、创建视频剪辑制作,并按上级要求及时报送。
(三)评估迎检阶段(二零二二年七月-九月)
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工作安排,对照创建标准,自查自评,逐项整改。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提高。精心组织报送申报材料以及创建工作汇报视频,建立形成长效机制,抓好全域旅游常态持续、高质量发展。
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 第五篇
(一)完善全域旅游体制机制
一.建立全域旅游领导机制。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组建成立莱州市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将旅游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和各镇街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全域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力量,协调联动,定期召开全域旅游工作推进会议,协调解决全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
二.健全全域旅游协调及综合监管机制。健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明确涉旅各部门在规范旅游秩序方面的职责,加强协同配合,探索建立旅游执法新机制,组织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实施“游客满意度工程”,建立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及“黑名单”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层统计的原则,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旅游统计工作新体系。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综合效益评估,推进旅游统计评价改革创新。(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交通运输局、卫生健康局、海洋发展和渔业局、_、消防救援大队)
三.推进旅游行业自律机制。组建成立莱州市旅游行业协会,建立完善自律机制,健全协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行业诚信服务机制,协会成员单位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定期公布诚信经营信息。制定完善退出机制,诚信服务效果差的,予以劝退。(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民政局、行政审批服务局)
(二)强化全域旅游保障支撑
四.完善专项规划体系。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高质量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莱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线(莱州海岸一零八线)、两廊(环山生态休闲廊道、环城游憩廊道)、三区(东海神庙旅游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胶东“莱文化”名山旅游区)、四点(四零个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落实,建立规划督查、督办、考核、奖惩、评估机制,与国土空间规划、农业、水利、林业、海洋渔业等相关规划深度融合。发改、财政、住建、交运等部门研究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政策文件,并配套实施方案推进落实。(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文化和旅游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五.出台财政金融土地支持政策。列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和对重大项目年度完成率较高的制定奖励政策并付诸实施。财政预算中单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出台贷款贴息等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奖励或扶持政策、办法。自然资源规划部门有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构建旅游用地保障新渠道。(责任单位: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和旅游局)
六.旅游人才引进培育。组建成立旅游发展咨询委员会、顾问委员会或专家智库,引进专家及专业人才参与旅游服务。建立稳定长效的旅游人才奖励培训机制,定期开展旅游人才交流、培训活动。(责任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和旅游局)
(三)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七.加快构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推进旅游交通全域覆盖,改造升级通往主要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的道路,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和观光巴士,打通旅游交通瓶颈。结合旅游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建设旅游绿道、骑行专线等慢行休闲系统。(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烟台市莱州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
八.加快“莱州海岸一零八线”滨海旅游线路建设。加强旅游交通干线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特色片区、旅游特色村镇、旅游驿站、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配套完善旅游交通驿站、汽车旅游营地、停车场、公共游憩空间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出台解决旅游旺季停车场供应不足问题的措施和规定。(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烟台市莱州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
九.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莱州市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大骋车站、永安车站和城区广场公园、A级景区、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等公共场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建设,完善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的旅游咨询服务功能。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大力推进A级旅游厕所建设,力争全覆盖。选择试点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运作、一厕多能、以商养厕等方式,建设和管理旅游厕所。(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商务局,各镇街)
一零.建立旅游信息公共服务与咨询平台,构建功能完善、上下联通的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游客集中场所实现免费Wi-Fi、视频监控全覆盖。全面完善主要交通要道和旅游干线公路上的旅游交通标识,打造完整、通畅的旅游标识体系。建立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成立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伍,在旅游接待场所设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大数据服务中心、交通运输局,各镇街)
(四)丰富全域旅游要素供给
一一.推进文旅重点项目建设。狠抓旅游招商引资,把旅游项目招商融入各类对外招商平台,推动旅游项目招商建设。突出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东海文化创意旅游区、胶东“莱文化”名山旅游区三大龙头项目,培育带动一批莱州本土旅游品牌和行业龙头企业。滨海生态省级旅游度假区对照省级度假区复查标准,加快推进改革升级和规范化、标准化运营。黄金海岸景区完成产权转让及改造升级建设工程,推动旅游景区向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完成华玺大酒店、希尔顿欢朋大酒店二处准五星级酒店工程建设,郭家店镇小草沟村鲁派新民居项目建成投用。各镇街充分挖掘莱州“山、海、城、乡”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项目包装和招商洽谈,新打造二处以上省级景区化村庄,新创建星级饭店、特色文化主题酒店和绿色饭店,新建精品民宿、露营地等个性化住宿设施,年内打造一批特色彰显、主题鲜明的文旅精品项目。(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滨海生态省级旅游度假区,各镇街)
一二.规划落实“点、线、面”空间布局。紧紧围绕《莱州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工作计划及推进措施,推进资源融合和合理利用,结合周边镇街旅游线路规划设计,丰富和完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最终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社会参与共建共享,聚力打造“山海相融、文武双全”的全域旅游品牌和区域性全域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滨海生态省级旅游度假区,各镇街,文化和旅游局)
一三.办好文旅节会活动。持续高标准举办月季花节文旅嘉年华、虎头崖月季玫瑰文化旅游节、小草秋韵旅游文化节、大岚张杏花节、梅花艺术节等“美丽乡村月月休闲汇”十大民俗旅游节庆活动。策划举办第三二届月季花节,打造东海神庙创意文化节、莱州海岸一零八线两日游、莱州鱼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激活周边城市游客市场,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活动品牌。依托莱州“十大海鲜”等特色美食文化,推进实施“一店一特色”、“一店一品牌”计划,打造特色餐饮美食街区和休闲夜市,策划举办沙滩啤酒美食节等美食品鉴活动,全面提升莱州美食品牌知名度。(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各镇街)
一四.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工业、交通、环保、国土、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基础功能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旅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业态体系。深入推进中华武校、虎头崖月季玫瑰种植、朱旺红色文化田园花海、朱家村金银花坊,金仓、三山岛、金城渔业、渔港、渔村,程郭镇武官村吴氏太极拳展馆、马家庄现代农业大棚、土山盐文化等特色业态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进“文旅+”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业态融合、品类丰富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样板。城市公园、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等公共服务场所配套建设主客共享的旅游服务设施。不断丰富完善特色旅游产品研发体系,挖掘莱州非遗产品及特色产业优势,研发设计特色旅游商品,合理设置旅游购物场所,开展集中宣传营销,打造莱州特色旅游商品市场。(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莱州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科技局、科协、教育和体育局、卫生健康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滨海生态省级旅游度假区,各镇街)
(五)优化文旅市场监管体系
一五.健全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旅游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年内组织开展A级景区特种设备、景区内饭店、景区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各四次以上。建立旅游企业、导游诚信评价记录制度和动态管理机制,发挥失信惩戒制度、旅游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作用,激发企业创新服务的内在动力。对管理秩序混乱的旅游企业给予警告或摘牌处理,对严重违法的星级酒店、旅行社依法吊销旅游经营许可证。(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队,各镇街)
一六.完善旅游投诉渠道。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高效、便捷、畅通处理旅游投诉,不断提高旅游投诉的结案率、满意率。畅通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等线上投诉举报手段;在游客集中区设旅游投诉点,打通线下投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制度,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一般性投诉当日反馈结果。(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
一七.加强旅游安全和应急工作。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体系,落实旅游、公安、交通、市场监管、应急、卫健等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健全集旅游安全机制、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与一一零、一二零、一一九等建立合作救援机制,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和应急处置预案,每年组织开展二次以上应急演练;落实企业安全工作主体责任,组建专门救援队伍,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工作规范。(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卫生健康局、综合行政执法局、消防救援大队,各镇街)
一八.常态推进文明旅游监管。与全国文明城市日常监管相结合,加强文明旅游、绿色出游宣传教育,普及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遏制各类不文明旅游行为。落实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组织旅游志愿者队伍,设立志愿服务工作站,常态化开展志愿公益行动,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
(六)打造提升全域旅游环境
一九.提升资源环境质量。实施“莱州海岸一零八线”道路畅通工程,策划推动“云峰山-大基山”“寒同山-尚家山”旅游路线。实施旅游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加强土山万亩盐田、虎头崖海上长城、东大宋月季种植、千亩槐林、海庙港湾、朱旺花海、金仓竈河寨、黄金海岸、三山岛渔村、金城明清古街、特色民居等生态环境和文物遗址遗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保护,研究制定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方案。凸显“千年古邑”历史文化和莱州地域特色,加强城区、旅游景区、特色村镇景观风貌控制,美化绿化涉旅场所、旅游公路沿线和滨海、环山重点区域,不断夯实全域旅游发展环境基础。(责任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各镇街)
二零.加强旅游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美丽莱州”建设,深入推进“三改一整”“污水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丰富完善旅游服务业态,不断推进游客服务内容多样化、精准化、精细化,不断深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成果,加快推进旅游服务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卫生健康局,各镇街)
二一.加强宣传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开展全域旅游的相关宣传教育,强化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旅游安全意识。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性场所免费开放。鼓励旅游接待场所对老人、军人、学生、残疾人等特定人群实施价格优惠。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直接就业、定点采购、帮扶销售农副土特产品、输送客源、培训指导、资产收益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脱贫、就业和增收致富。(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镇街)
(七)强化旅游品牌营销推广
二二.全力创树莱州旅游品牌。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联合、媒体搭台、大众参与的营销联动机制,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制定落实宣传营销工作方案,组建成立文化旅游、宣传、体育等多部门组成的旅游品牌营销推广领导小组,制定旅游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并有效实施,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方式,实施跨区域、智慧化、精准化推介,全面深化“长寿之乡 黄金海岸”“千年古邑 厚德莱州”“莱州海岸一零八线”等旅游品牌影响。(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财政局、教育和体育局、融媒体中心,各镇街)
二三.推进营销渠道拓展、方式创新。充分挖掘利用莱州特色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央视“大美V视”等国家、省、地级官方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合作联系,深入对接国内旅游网站、自驾游论坛、目标旅游群体(自驾游团队、车友会)等平台,策划打造莱州旅游攻略、特色线路产品,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立体化精准营销。组织省内外旅游推介活动,整合资源,打包宣传,联合招商,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题活动,推动旅游市场加速繁荣,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游客数量实现稳步增长。(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融媒体中心,各镇街)
(八)创新全域旅游工作举措
二四.体制机制创新。立足莱州实际,组建成立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全域旅游创新工作专班,探索研究“党建引领”领导机制、“全域统筹 全部(门)参与”协调机制、“旅游吹哨 部门报到”治理机制、“文旅(项目)前置”配套机制、“无条件退换货”市场机制、“多规融合”规划编制机制等创新举措。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创新大基山景区、滨海生态省级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机制,探索确立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管委会+公司”运营管理模式。开通“直报”通道,优化提升工作效率,切实推进各项创新举措办法更快研究、更好落实。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推进各项创新举措持续良好运行。(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发展和改革局、教育和体育局、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局、应急管理局、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_、融媒体中心、大数据服务中心、科协、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莱州分局、消防救援大队、烟台市莱州公路建设养护中心,滨海生态省级旅游度假区,各镇街)
二五.政策措施创新。文化旅游、商务、自然资源、人社等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探索研究全域旅游发展、招商引资、土地供给、人才引进培训等方面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制定出台本部门创新性政策措施,在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工作上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好保障全域旅游全面、有序、长效发展。(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六.业态融合创新。各镇街要紧密结合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工作思路,探索“旅游+”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工信、环保、科技、教育体育、自然资源、商务、交通、卫生健康、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要深入研究“行业+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科技感强、生态性好、旅游经营模式多样化的融合发展业态。(责任单位: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莱州分局、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商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和体育局、科技局、科协、卫生健康局,滨海生态省级旅游度假区,各镇街)
二七.公共服务创新。交通运输局要积极探索突破旅游业发展交通瓶颈举措,提供自行车、汽车、旅游巴士等多种类型旅游交通租赁运营服务;各镇街要在“莱州海岸一零八线”等重点旅游线路打造建设方面,统筹资源,创新思路,坚持成本效能统筹兼顾原则,创新推进通景公路建设。文化和旅游局要充分利用网站、新媒体等平台,策划推出新型旅游攻略服务供应渠道;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要深入研究推进“厕所革命”和河流整治、污水处理等旅游环境整治等方面创新性工作举措,持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烟台市生态环境局莱州分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各镇街)
二八.科技与服务创新。文化和旅游局要联合各景区及景区化村庄运营管理单位,深入研究智慧服务手段创新,通过微信、身份证识别闸机系统、导航软件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快捷、便捷、智慧化旅游服务。(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
二九.旅游环境保护创新。文旅、自然资源、工信、住建等部门要深入开展调研,有效整合利用全市废弃矿山、矿坑、工厂以及湿地、自然生态林地等适宜开发旅游项目资源,创新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目的地。(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各镇街)
三零.扶贫富民创新。各镇街要深入研究旅游扶贫方式方法,创新利用古树、古井、古屋等特色旅游资源,将本地农副产品与旅游商品深度结合,提升产品价值,提高农民收入,深入推进旅游扶贫、旅游富民。(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局,各镇街)
省级旅游示范区工作计划 第六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成立莱州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形成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合力,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投入机制。持续加大全域旅游投入,市财政要设立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专项经费,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域旅游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长效稳定的全域旅游投入机制。
(三)加强考核监督。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实行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各部门镇街按照责任分工,制定计划推进任务落实。(具体责任分工见附件)
(四)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及时报道我市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宣传创建工作典型事迹,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为我市顺利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营造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