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知识总结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范文(通用)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范文(通用)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篇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范文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篇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邯郸地区概况,具体有以下内容:

一、地理位置;

二、行政区划;

三、自然资源;

四、季节特征;

五、风土人情;

六、交通运输;

七、政治、经济;

八、工业;

九、文化、教育;

一零、商业、科技;

一一、畜牧、养殖;

一二、旅游、环保;

一三、历史;

一四、名胜、古迹;

一五、主要成就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二篇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总务主任、工团队为成员的小学素质教育领导组。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既分工又合作;班科任教师具体抓,做到教育教学工作事事有人抓、项项有人管、件件抓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王世和

成员:王爱东徐龙桂孙宽亮高正荣朱建成孙新龙陆继飞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在教师。学校一切的工作是每个教师的事。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文明勤奋、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育人观,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发挥工团队的作用,努力实现“三风”取得质的飞跃。

三、全面提高质量,争创特色。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以素质教育《决定》与基础教育《决定》等重要文件为依据,结合校情,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向管理要质量,严格执行《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努力探索小班化教学有效管理模式。向科研要效率,求真务实,认真开展切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努力形成业务精通,有所创新的教学风格。

四、严格执行《计划》,实行课程刚性化管理,开足开齐各门课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加强体育、艺术、劳动,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从个体教育入手,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进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五、积极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步伐。开好信息技术教育课,普及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继续并着手抓好配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六、抓好创安、普法、行评工作,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力做好“创安、普法、行评”工作。加强对学校各重点要害部位安全工作的检查,整改存在问题,签订安全责任状,加强教育,提高学生自防、自教、自护的意识和能力,杜绝一切安全事故。认真开展普法教育,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加强自律,切实抓好行风建设,把学校办成群众满意的教育。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三篇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一、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二、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三、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四篇

一、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二、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工作。

三、校本课程计入教师工作量,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

四、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XXXX落实〈XXX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行动实施方案》和《XXXX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教师思想素质,维护人民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协助学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自身实际,特制定本期学校思政工作方案。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五篇

(一)深入挖掘学校各课程思想政治要素,抓住课程教育这一主要阵地,充分发挥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贯彻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育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目标,形成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教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培养充满思政要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培养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育名人和团队,提取一系列可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六篇

(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全力保障各项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建全学校德育网络,构建高效的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使全校教师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意识,平时把学生满意和不满意,家长放心和不放心作为评价自己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从而督促教师更好地规范自我。

二.加强“三风”建设,全面开展思想、组织和作风整顿,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严格制度管理,严格教师从教行为,切实转变在教师中存在的“将就”、“勉强”“应付差事”的工作作风和“上班打麻将”“违规操办酒席”等不良的“三风”现象。协助工会发挥好其职能作用,在教师中开展师德大讨论,重视教师的教风、会风、形象建设,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教学团队。

三.完善各项制度。本学期将对原有的德育工作目标责任制、班主任工作量化评比制度、班级量化评比制度、卫生制度、升队国旗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进行完善,充分发挥一系列制度的监督作用和保障功能。

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的校本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全力保障各项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且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向上级报到,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一.通过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XXXX一小学五十分制》等,把常规教育落实到实处,从而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二.开展各种活动,以活动育人,本学期将每月一次校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仪、讲诚信、会感恩、能守法,成为学校的小主人。

三.组织各类讲座。如“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和“心理知识”,这项活动将在学校的支持下请相关单位领导或负责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讲座,以便更全面地帮助学生,让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输导者,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好朋友。

(三)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一.充分发挥“家校通”的作用,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除了交流学生情况外,还应特别重视对家庭教育提出的一些建议。

二.举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应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情况,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共同研究教育方法。

三.认真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本学期要选择对学生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场所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四.关爱留守儿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七篇

紧紧围绕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这一工作目标,聚焦增强小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突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效果等关键环节,深入思政课堂、深入师生,精准查找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深入开展,以教务处为督查。由校长负责,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围绕我校思政课建设,以及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开展专项调研,认真开展一次思政课建设情况梳理自查,发现短板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八篇

㈠、强化学习管理

一加强_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二加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学习,增强法纪意识;三加强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课改理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四加强校际间交流,增强竞争意识;五加强有关教育改革文件的学习,增强改革意识;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教育教学方向和工作要求。

㈡、加强队伍建设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是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着重提高校长、中层干部的依法办学意识、素质教育意识、教育改革意识、科学管理意识、民主管理意识以及廉政、勤政意识,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要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以上干部竞争上岗制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⑴、构建教师思想工作运行机制,确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功效。做到政治学习有制度、有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有小结、有反馈、有督查等,有条不紊地层层落实。加强“三师”工程的建设,以师德、师能、师魂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立师德、强师能、铸师魂。把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技能技巧和对教育及教育艺术的修炼与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对照评估标准,向全体教职工明确提出政治素质要求,以师德建设为中心,每位教师要努力修正自己。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职业道德承诺等教育活动,以教育战线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其他行业涌现出来的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事迹等为榜样,让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做到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起教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实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乱收费和未经批准为学生征订学习资料,杜绝教师搞第二职业或集体补课。

⑵、优化教师结构:完善学科结构,加强音、美、体、劳等师资培训,配备专(兼)职教师。

⑶、加强科研兴教。开展校本教学业务培训,通过自学、进修、岗位培训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力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达五零%以上。进一步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力争九零%以上至少参加一次县级以上的培训。健全“人人上汇报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教研制度。面对实际,求真务实,教师制定出自己的实验与课题,并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着手研究。引导教师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后反思,学校积极创建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竞赛,研讨交流活动,每年至少编撰一辑论文汇编。

⑷、加强制度建设。一健全岗位责任与目标责任制;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奖惩制度;三进一步完善学校有关管理制度。

㈢、强化教育教学管理

一、德育工作

以《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基本依据,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关心他人、奉献社会、遵法守纪、文明礼貌)为基本目标,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认真开展“五爱”教育。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激发爱国之情。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热爱国旗、国徽、国歌为中心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画国旗、会讲国旗、国徽图案的意义,会唱国歌。结合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故事演讲会,开展“爱国、立志、成才”读书活动;结合晨会、班队会讲英雄故事,排演歌颂祖国的文艺节目,举办热爱国旗诗歌朗诵会。规范升旗仪式,精心设计国旗下讲话,做到爱国主义教育持之以恒,细雨润物,激励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开展活动,进行知我祖国,爱我人民教育。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教育活动。举办“爱祖国、爱家乡”手抄报展评,“祖国之最知多少”读书竞赛,爱国歌曲演唱会,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从知祖国、爱祖国到爱人民,坚定同学们的报国之心。全体教师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材内容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机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学校联系起来。

优化育人环境,构建环境文化,熏陶学生心灵。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应成为德育工作主阵地。抓好教室环境、墙报书法、图书阅览、校园广播站建设。把环境文化作为创建文明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堵墙壁都成为育人的工具,让德育融化在环境中,让环境蕴含着德育。

抓好活动文化,丰富业余活动。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组织公益活动,校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校艺术节,兴趣小组、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合理、准备充分、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二)坚持以思品课、班会课、少先队活动为德育主渠道,坚持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坚持抓好班、少先队的集体建设,抓好创文明班级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进而推进学校的文明建设。

(三)狠抓学困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提高德育考核优良率、合格率,降低违纪率,杜绝违法率,消灭犯罪率。

(四)坚持做好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五)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学生学习、生活、人格、交往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和辅导。

二、教学工作

转变育人观,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教研促发展”的办学意识。确保学科合格率的不断提高,小学毕业考全科合格率达九七%以上。

⑴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转变观念,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做到:①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②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③教学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④教学活动: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树立发展意识;⑤师生关系: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⑥教学结构:由程式化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造意识;⑦信息交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⑧教学评价:由以选拔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树立多元化评价意识。

⑵学科课程

①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教学进度。

②严格执行《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落实教学常规管理。重视过程性质量,建立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全方位地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等环节进行监控;改变单一的卷考形式,实行以卷查为主,口试、动手操作等为辅的监控办法,对教育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因材施教,切实做好后进学生的辅导。

③严格控制学生学习总量、活动总量,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不超过六小时。减轻学生负担,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不超过三零分钟,其他年级每天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不以增加作业量惩罚学生,不搞集体补课。

④以本校实际出发,全面组织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和体育卫生活动。

⑤执行活动课程计划,保证时间,落实内容,增强效果,发挥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

⑶、体育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增强学生体质、教会学生学会生活(重在有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

①严格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

②认真组织好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一零零%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坚持“两操一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完善设施,做好近视眼的防治工作,视力良好保持率达九五%以上。

③把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同增强学生体质结合起来,把传授体育技能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结合起来,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学生体育合格率达到九零%以上。

④加强常见病、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加强健康教育(生理卫生、生活卫生、饮食卫生、学习卫生和运动卫生等,)增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举办一定次数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⑤结合兴趣小组,建立运动队;坚持每年一次的运动会。

⑷音、美、劳工作

①摆正音、美、劳育的位置,订好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活动。成立音、美、劳等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达六零%以上。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劳动实践基地,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家里的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和劳动素质。

②努力配齐音、美、劳方面的师资和设备。切实按照音、美、劳课程标准要求组织音、美、劳教学和活动。建立、健全音、美、劳考核评价制度,音乐、美术、劳动课及格率达九五%以上。

③不定期地进行学生书画竞赛、作品展。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

⑸、进行学生素质个体评价

根据素质教育质量目标要求,实施学生学习成绩等级评定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制度。面对实际,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观点的科学性,评价操作的可行性和评价结果的效力性。

㈣、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一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研管理制度,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教研活动做到定专题、定时间,定地点,每周一次。二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校本教学研究策略,以问题研究、教育事实研究为重点;以新课程研究为导向;以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积极搭建研究平台。努力提高研讨质效。创建教研活动载体,实行同课研讨,同班教学,同课比优活动;活动之前集体备课。课后进行说备课、讲反思活动,实现一次一得的目的。三“学习与借鉴结合”重互助。以课例、教学专题为抓手,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讨,通过购买有关课堂教学录像及光盘,组织教师观看课例,通过参与式研讨,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教学方式,努力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风气。唤醒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效果。重视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骨干教师要做好帮带工作,每年至少指导一名青年教师。提倡“结对帮扶”、跟班听与教、同上一节课、优秀教师教学展示、问题“会诊”、等教研活动。

努力为教师构筑一个自主交流问题、做法、经验、反思的平台,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不断成长。要求青年教师每人一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制作一个优质课件、一节优秀教案、一份优秀试题、一份成熟的教学反思等。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物质奖励。

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教研组、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建立一盘棋抓好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统筹安排,每一学科设置一个教研领导组,组长由中心小学行政人员担任,成员由各校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全乡小学本学科的教研工作。期初召开各教研组会议,共同商讨并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计划。每个学科每月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做到定专题,定时间,定地点,开展同课研讨活动。建立完善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课改年段以中心小学为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交流研讨活动,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做到每周一小结一交流,学科隔周进行。以说教法、讲问题、研对策为重点。其它年段认真做好“旧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量化管理。学校行政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二零节。教师做到五个一: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或教学反思;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节以上校级公开课、研讨课。每周提出一个教学上的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做好记录,评点。中心小学校长室人员一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有关课改的讲座。培训活动每学年不少于四次。中心校的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不短一小时的专题学习心得交流。

重视过程。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考试等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及教学常规的动态管理,确保过程性教学质量,深入课堂,认真做好听课与评课工作,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改革评价。将全体教职工参加校本培训、教研活动、教学反思以及取得的成效纳入年度考评。注重教师发展性、反思性评价,建立教师发展及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记录档案,形成_以学促教,以学促学_的课改标准,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监控功能。

㈤、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一、体、音、美器材努力争取达到国家教委颁发的配备标准。加强各专用室场建设,设专(兼职)管理员,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加大体卫艺、图书设备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图书设备的作用,使学生更多了解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强校园环境“三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好广播。不断改进学校网页建设。

三、积极创建“平安校园”。认真做好校舍、设备的安全维护,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完善财物管理制度。

㈥、规范学籍管理,

规范学籍管理,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一零零%入学,三类残疾入学对象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认真做好各种资料建档。

㈦、加强民主建设,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不断完善教工之家建设,重视教代会工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对学校的重大事情作出决策,对学校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评议。不断完善校务公开工作,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㈧、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一、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聘请有关人员到校进行法律讲座等,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能力,杜绝一切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

二、认真抓好学生劳动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三、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调动广大家长积极性,开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一致的局面,使教育质量上新台阶。

㈨、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为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工作,学校将开展经常性自查自纠,及时改进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性的自评,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

为深入贯彻和落实《XXXX落实〈XXX深化基础教育 改革行动实施方案》和《XXXX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教师思想素质,维护人民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协助学校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结合自身实际,特制定本期学校思政工作方案。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九篇

(一)推进课程教育改革,挖掘课程思政要素。

一.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教育。各课程包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教学混乱中大街,启发大智。融合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引导思想价值贯穿课程大纲、教育设计、准备课程、教育评价等教育教育全过程。

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征,把握发掘的重点。语文课程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科学课程应突出培养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意识。综合实践课程要强调培养追求现实、实践创新、追求精致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坚实、耐心、辛苦、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要强调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把爱国主义、民族感情渗透到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应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掌握体育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各课程结合本课程特点,制定融入思想教学的方案,加强教材建设,辅导老师在教案中加入思政内容,切实让思想教学在各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二.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课程教学目标应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要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师资主导作用,加大学员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在线、在线增加师生交流,在交流中言传身教,以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优秀的学术感染影响学生。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推广案例式、项目式、团队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特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结构性变革,教育方法和手段改革必须为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提供服务。

三.课程评价注重价值引领。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重视价值领先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中加强所有课程具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教育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落实这一理念。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四大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会典范。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领先的观念,以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确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将思想领先和价值观融入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教研小组的讨论、老教师的帮助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准备、本学科优秀教师的领导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技能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入社训练、专题训练、专业研讨、集体准备课程等手段,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和交流,使许多教师能够利用课程主讲、现场回答、在线交流、课程反馈、实践教育等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融入各课程的教育全过程。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零篇

一、要体现地域性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

二、要体现针对性特征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三、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区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参与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四、要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一篇

一、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三、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四、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五、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二篇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目标要求

一、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二、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三、地方课程开发要体现的基本特征

一、要体现地域性特征

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方课程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

二、要体现针对性特征

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充分反映地方或社区发展的现实和要求。

三、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

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发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发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地方或社区的基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区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参与社区研究、社区发展规划、社区服务等各种公益劳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

四、要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

四、开发内容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

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邯郸地区概况,具体有以下内容:

一、地理位置;

二、行政区划;

三、自然资源;

四、季节特征;

五、风土人情;

六、交通运输;

七、政治、经济;

八、工业;

九、文化、教育;

一零、商业、科技;

一一、畜牧、养殖;

一二、旅游、环保;

一三、历史;

一四、名胜、古迹;

一五、主要成就

五、课时安排

地方课程课时,三—六年级每周一节;根据需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打通使用。

以上课时是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和我省实际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但每学期的总课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六、开发与实施要求

一、成立地方课程开发领导组,完善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机制,确定地方课程研究专题,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规划、研究和开发。

二、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

三、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四、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五、为了确保地方课程实施的质量,本着“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县教育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水平。

六、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七、要充分发挥社区、校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有关人员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深入生产生活实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服务。

八、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九、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一零、地方课程的开发要注重了解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县将逐步扩大地方课程开发的范围,提高地方课程开发的质量,逐步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地方课程。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三篇

一、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基础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

二、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要充分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规范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四篇

一.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正确的工作观念。

二.狠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切实转变学生乱扔乱丢、乱倒乱吐、乱涂乱划的不良行为;狠抓学生文明礼仪,切实转变学生粗话脏话、假话空话、行为粗野、举止恶劣等不文明的行为习惯;狠抓学生思想教育,切实转变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感恩意识淡薄、和谐相处意识淡薄、尊老爱幼意识淡薄,诚信意识淡薄、守法意识淡薄等不良行为。狠抓学生卫生习惯教育,切实巩固上期取得的成果,进一步保证学校随时随地干净整洁。

三.强化德育意识,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德育工作的整合功能,建立班主任例会制度,制定班主任工作考评方案。大力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增强班主任的育人意识和提高他们育人能力。

四.重视行为养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行为规范教育,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以一日常规考核为抓手,开展好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切实抓好“感恩、诚信、守法”教育。继续巩固“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教育主题班队会,利用晨会、班队会、主题教育、班级公约等,强化教育训练。注重细节,特别是抓好学生的集队、课间操和课间行为规范等,切实培养学生做“讲文明、懂礼仪、讲诚信、会感恩、能守法”的校园小主人。

五.开展好系列主题教育。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发挥少先队阵地作用,一月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守法、奉献、友爱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教育,塑造学生良好品格。每月举行一次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六.开展好读书节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组织开展好形式多样的学生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

七.落实教育三结合。沟通才能理解,理解才会支持,所有教师要多了解家长,多与家长沟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与家长智慧相处,思政处要积极督促并参与班级的家长会,深入管理,合力育人。

八.结合实际,制定出学生管理措施,利用学管中心,时时处处加强对学生的行为、礼仪、品德进行教育和监督。

九.完善班主任的管理办法,建立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把班主任工作的考核纳入年度考核,最大限度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五篇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总务主任、工作团队为成员的小学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分工负责,各部门工作,团结一致,分工合作的班级教师具体抓住,教育教育工作有人抓住,项目有人管理,件件抓住。

实施资质教育领导小组。

领导:王世和。

成员:王爱东徐龙桂孙宽亮高正荣朱建孙新龙陆继飞。

二、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本管理。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在于教师。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教师的事。学校没有小事,有教育的学校没有闲人,每个人都养育人。努力建立思想优秀、业务精通、文明勤奋、人表教师队伍。注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育人观,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发挥工作团队作用,努力实现三风取得质的飞跃。

三.全面提高质量,创造特色。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以素质教育决定和基础教育决定等重要文件为依据,结合校情,千方百计提高教育质量。要求管理质量,严格执行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探索小班教学的有效管理模式。要求科学研究高效、务实,认真开展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努力形成业务熟悉、创新的教育风格。

四、严格执行计划,实行课程刚性化管理,开设各课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加强体育、艺术、劳动、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从个人教育开始,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质量。积极进行考评制度改革。

五、积极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步伐。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普及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继续掌握辅助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六、抓住创安、普法、行评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大力做好创安、普法、行评工作。加强对学校各重点关键部位安全工作的检查,整改存在问题,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教学,提高学生自防、自教、自护的意识和能力,杜绝一切安全事故。认真开展普法教育,依法治学,依法办学。加强自律,切实把握行风建设,使学校成为大众满意的教育。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六篇

对学校的量化考评办法适时进行修订,以适应思政课开展的需要,对思政课教学过程进行全面位的考量,让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能感受到在思政课上的付出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本学期,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在全校积极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将学校思政课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_中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策,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根据《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范》要求,特制定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七篇

()、加强学习管理。

加强_理论、三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正确的学校方向二加强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学习,加强法律意识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认真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念,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素质四强化学校间交流,提高竞争意识五强化教育改革文件学习,提高改革意识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明确教育教育方向和工作要求。

客户,加强团队建设。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重点提高校长、中层干部依法办学意识、素质教育意识、教育改革意识、科学管理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廉政、勤政意识,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实行中层以上干部竞争工作制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⑴构建教师思想工作运行机制,确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政治学习有制度,有学习时间,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方法,有总结,有反馈,有审计等,有条不紊地实行。加强三师工程建设,以师德、师能、师魂为主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立师德、强师能、铸造师魂。有机结合教育人员的责任感、技能技能和教育和教育艺术的修炼和追求。对照评价标准,向全体教职工明确提出政治素质要求,以师德建设为主,每位教师都要努力修改自己。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职业道德承诺等教育活动,以教育线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其他行业出现的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事迹等为榜样,让教师有榜样,有目标,成为教师,成为德高榜样。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教师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教师工作业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免除乱收费和未经许可为学生征收学习资料,防止教师从事第二职业和集体补习。

⑶优化教师结构:完善学科结构,加强音、美、体、劳等教师培训,配备专业(兼职)教师。

⑶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职场责任和目标责任制二完善教师评价奖惩制度三进一步完善学校相关管理制度。

③加强教育教育管理。

一.德育工作。

以《小学德育纲要》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基本依据,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关心他人、奉献社会、遵法守纪、文明礼貌)为基本目标,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认真开展“五爱”教育。进行国旗、国徽、国歌教育,激发爱国之情。学校坚持每学期开展热爱国旗、国徽、国歌为中心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画国旗、会讲国旗、国徽图案的意义,会唱国歌。结合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故事演讲会,开展“爱国、立志、成才”读书活动;结合晨会、班队会讲英雄故事,排演歌颂祖国的文艺节目,举办热爱国旗诗歌朗诵会。规范升旗仪式,精心设计国旗下讲话,做到爱国主义教育持之以恒,细雨润物,激励同学们的爱国之情。

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开展活动,进行知我祖国,爱我人民教育。开展“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教育活动。举办“爱祖国、爱家乡”手抄报展评,“祖国之最知多少”读书竞赛,爱国歌曲演唱会,使学生懂得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主题。从知祖国、爱祖国到爱人民,坚定同学们的报国之心。全体教师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材内容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机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家乡、爱学校联系起来。

优化育人环境,构建环境文化,熏陶学生心灵。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应成为德育工作主阵地。抓好教室环境、墙报书法、图书阅览、校园广播站建设。把环境文化作为创建文明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棵花草、每一堵墙壁都成为育人的工具,让德育融化在环境中,让环境蕴含着德育。

抓好活动文化,丰富业余活动。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组织公益活动,校会、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校艺术节,兴趣小组、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合理、准备充分、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二)坚持以思品课、班会课、少先队活动为德育主渠道,坚持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坚持抓好班、少先队的集体建设,抓好创文明班级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班风班纪,进而推进学校的文明建设。

(三)狠抓学困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提高德育考核优良率、合格率,降低违纪率,杜绝违法率,消灭犯罪率。

(四)坚持做好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三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五)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学生学习、生活、人格、交往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和辅导。

二、教学工作

转变育人观,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学校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教研促发展”的办学意识。确保学科合格率的不断提高,小学毕业考全科合格率达九七%以上。

⑴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习,转变观念,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做到:①教学目标: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②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③教学关系:由“以教论学”向“以学论教转变,树立主体意识”;④教学活动:由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过程教学转变,树立发展意识;⑤师生关系:由不民主、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情感意识;⑥教学结构:由程式化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创造意识;⑦信息交流: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⑧教学评价:由以选拔为主向促进个性化发展转变,树立多元化评价意识。

⑵学科课程

①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保证教学进度。

②严格执行《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落实教学常规管理。重视过程性质量,建立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全方位地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等环节进行监控;改变单一的卷考形式,实行以卷查为主,口试、动手操作等为辅的监控办法,对教育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因材施教,切实做好后进学生的辅导。

③严格控制学生学习总量、活动总量,学生在校时间每天不超过六小时。减轻学生负担,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年级不超过三零分钟,其他年级每天作业量不超过一小时,不以增加作业量惩罚学生,不搞集体补课。

④以本校实际出发,全面组织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和体育卫生活动。

⑤执行活动课程计划,保证时间,落实内容,增强效果,发挥活动课程的育人功能。

⑶、体育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增强学生体质、教会学生学会生活(重在有生活自理能力)为目标。

①严格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

②认真组织好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一零零%的学生都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坚持“两操一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完善设施,做好近视眼的防治工作,视力良好保持率达九五%以上。

③把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同增强学生体质结合起来,把传授体育技能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结合起来,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学生体育合格率达到九零%以上。

④加强常见病、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加强健康教育(生理卫生、生活卫生、饮食卫生、学习卫生和运动卫生等,)增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举办一定次数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

⑤结合兴趣小组,建立运动队;坚持每年一次的运动会。

⑷音、美、劳工作

①摆正音、美、劳育的位置,订好计划,认真开展教育活动。成立音、美、劳等课外兴趣小组,学生参与率达六零%以上。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利用好劳动实践基地,教育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家里的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和劳动素质。

②努力配齐音、美、劳方面的师资和设备。切实按照音、美、劳课程标准要求组织音、美、劳教学和活动。建立、健全音、美、劳考核评价制度,音乐、美术、劳动课及格率达九五%以上。

③不定期地进行学生书画竞赛、作品展。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

⑸、进行学生素质个体评价

根据素质教育质量目标要求,实施学生学习成绩等级评定制度。积极探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实行“等级+特长+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制度。面对实际,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观点的科学性,评价操作的可行性和评价结果的效力性。

㈣、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力度

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一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研管理制度,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教研活动做到定专题、定时间,定地点,每周一次。二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校本教学研究策略,以问题研究、教育事实研究为重点;以新课程研究为导向;以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积极搭建研究平台。努力提高研讨质效。创建教研活动载体,实行同课研讨,同班教学,同课比优活动;活动之前集体备课。课后进行说备课、讲反思活动,实现一次一得的目的。三“学习与借鉴结合”重互助。以课例、教学专题为抓手,引导教师开展专题研讨,通过购买有关课堂教学录像及光盘,组织教师观看课例,通过参与式研讨,运用新课程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教学方式,努力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动的风气。唤醒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效果。重视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骨干教师要做好帮带工作,每年至少指导一名青年教师。提倡“结对帮扶”、跟班听与教、同上一节课、优秀教师教学展示、问题“会诊”、等教研活动。

努力为教师构筑一个自主交流问题、做法、经验、反思的平台,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不断成长。要求青年教师每人一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制作一个优质课件、一节优秀教案、一份优秀试题、一份成熟的教学反思等。学校每学期评选一次,并给予优胜者一定物质奖励。

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教研组、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建立一盘棋抓好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统筹安排,每一学科设置一个教研领导组,组长由中心小学行政人员担任,成员由各校骨干教师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全乡小学本学科的教研工作。期初召开各教研组会议,共同商讨并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计划。每个学科每月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做到定专题,定时间,定地点,开展同课研讨活动。建立完善课改实验工作例会制度,课改年段以中心小学为单位开展经常性的交流研讨活动,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做到每周一小结一交流,学科隔周进行。以说教法、讲问题、研对策为重点。其它年段认真做好“旧教材、新理念、新教法”的探究和实践活动。

量化管理。学校行政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二零节。教师做到五个一: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或教学反思;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教学案例;每学期上一节以上校级公开课、研讨课。每周提出一个教学上的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做好记录,评点。中心小学校长室人员一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有关课改的讲座。培训活动每学年不少于四次。中心校的教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不短一小时的专题学习心得交流。

重视过程。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考试等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及教学常规的动态管理,确保过程性教学质量,深入课堂,认真做好听课与评课工作,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改革评价。将全体教职工参加校本培训、教研活动、教学反思以及取得的成效纳入年度考评。注重教师发展性、反思性评价,建立教师发展及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记录档案,形成_以学促教,以学促学_的课改标准,促进师生主动发展,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监控功能。

㈤、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教育环境。

一、体、音、美器材努力争取达到国家教委颁发的配备标准。加强各专用室场建设,设专(兼职)管理员,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加大体卫艺、图书设备的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图书设备的作用,使学生更多了解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强校园环境“三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办好广播。不断改进学校网页建设。

三、积极创建“平安校园”。认真做好校舍、设备的安全维护,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杜绝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完善财物管理制度。

㈥、规范学籍管理,

规范学籍管理,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一零零%入学,三类残疾入学对象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认真做好各种资料建档。

㈦、加强民主建设,关心教师的工作与生活。

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不断完善教工之家建设,重视教代会工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教代会,对学校的重大事情作出决策,对学校和领导干部的工作进行评议。不断完善校务公开工作,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使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

㈧、建立社会参与机制。

一、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大力开展普法教育,聘请有关人员到校进行法律讲座等,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运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能力,杜绝一切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

二、认真抓好学生劳动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三、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调动广大家长积极性,开创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一致的局面,使教育质量上新台阶。

㈨、建立自我评估制度。为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工作,学校将开展经常性自查自纠,及时改进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全面性的自评,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对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方案。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八篇

一、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三、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四、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一九篇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一、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二、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三、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四、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一、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三、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四、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五、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五、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

一、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二、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四、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一、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二、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三、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七、资源包的开发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的资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开发资源包,学校进行资助,保证学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八、配套措施

一、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二、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工作。

三、校本课程计入教师工作量,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

四、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新时期小学思政工作计划 第二零篇

一、成立地方课程开发领导组,完善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机制,确定地方课程研究专题,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规划、研究和开发。

二、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

三、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防止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

四、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

五、为了确保地方课程实施的质量,本着“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县教育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水平。

六、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安全教育。

七、要充分发挥社区、校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有关人员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深入生产生活实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服务。

八、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九、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

一零、地方课程的开发要注重了解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县将逐步扩大地方课程开发的范围,提高地方课程开发的质量,逐步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地方课程。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