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消费调查与思考
近些年,**地区农村丧葬礼仪愈来愈复杂,不仅恢复了以前那一套,更有“好事者”受利益驱动还加进了许多“新内容”,花钱多、程序多、讲究多,广大农民深受其害,感叹“死不起”,却又很无奈。丧葬礼仪大操大办浪费钱财,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沉重的消费。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一般都要成立一个临时组织操办丧事。负责“外勤”的要到各亲戚家去“报丧”。负责“内勤”的,发孝衣、发头布,给死者买寿衣、置办棺材,租用“水晶棺”,请“阴阳先生”为死者选坟址、挖墓等。随后,死者家人接待三五成群的亲戚来“吊丧”。仅发“孝衣”、“头布”,招待“吊丧”的一般支出都在5000元以上;
买寿衣(装棺重葬要两套)、做棺材起码要10000元。
农村人很少为死者做花圈,做纸活却比城市多得多,做纸活的人花钱少、利润高,在农村属于富裕一族,地方上俗称“纸扎匠”或“鬼木匠”。死者家人一般要为死者做活人世界的一应家什和象征富贵发财的东西,如彩电、冰箱、计算机、小轿车、摇钱树、聚宝盆、楼房等。在老人去世后要设置灵堂供亲友拜祭,从死者咽气到火化,短则3-4天,长则7-8天,日夜不停地献祭品、烧纸钱,天天请人守夜,这些花费少说也有5000元。
在火化这一天,死者家人要请和尚(5-10人不等)念经超度亡灵、要请乐队吹奏烘托气氛,这一支出需要5000多元。儿女们把吊唁的亲友和村民请来吃“斋饭”(说是吃“斋饭”其实并不吃素,都是标准的酒席),包括烟、酒、茶在内,每桌在600元左右,一般人家开20-30桌,多的50-60桌,光“斋饭”支出就高达30000元。
老人火化安葬后,逢“七”(老人去世后的第7天、第14天……第49天)、百日、一周年和三周年,都要请和尚、都要办酒席(规模大小不等),这样一来又是10000元。到此,老人后事才算办完,前前后后的消费,最少也在60000元。
这样高的消费,一般农村家庭要花几年的积蓄才能操办得起,虽然吊唁的亲友和邻居都要“上人情”,但这无异于向别人借钱(以后人家有什么事就得去“还人情”),农村丧葬程序多、花费多、讲究多,不仅助长了畸形消费,也使封建迷信重新抬头,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二、值得反思的原因。
农村丧葬消费如此沉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传统习惯“泛化”。一般农村人(特别是老人)觉悟不高,判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全盘接受旧时代的陋习。一些人打着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幌子,不断“创新”丧葬礼仪,使得丧葬复杂而麻烦。
二是相互攀比成风。有的老人辛苦一辈子,也攒下一点钱,在世时省吃俭用,盼望着来世过上好日子,叮嘱子女把自己的丧事办得体面一些;
有的则是儿女们“死要面子活受罪”,生怕丧事办得简单了被别人瞧不起,甚至不惜举债为老人办丧事。
三是少数人对老人“薄养厚葬”,平时对老人不孝敬,指望用大操大办挽回名声,弥补良心上的愧疚。
四是有关部门对丧葬祭品监管不力,致使封建迷信产品不断“升级”,一些地方迷信用品应有尽有,“不怕买不到,就怕想不到”,为丧葬畸形消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给农村丧葬改革支招。
面对不断上涨的丧葬消费,笔者以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要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宣传在丧事中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危害性和进行殡葬改革的重要性,增强广大群众节俭办丧事、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的自觉性。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身作则,简办丧事,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第二,各村民委员会可建立红白事务理事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对丧葬的有效监督与指导,形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第三,要加强对农村丧葬用品的管理。对丧葬用品的厂店、摊点进行合法生产和销售的教育,对生产、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予以严厉的经济处罚。
最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大力推进文明殡葬,从法律和道德的两个层面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鼓励对老孝敬老人、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使农村丧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引导村民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产再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