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沙吃沙 变劣势为优势--沙漠也能成宝贝】优势劣势
2010-11-30 18:03:39 来源:中国日报-西部开发报
腾讯微博
开心
新浪微博
网易微博
QQ空间
豆瓣
白社会
和讯微博
Digg
MySpace
Yahoo! Buzz
Mixx
王家枢最近很是着急。他想投入更多资金在中卫建蔬菜大棚,却无法从政府手中拿到更多的土地——这里所说的土地,不是寻常的农耕地,而是腾格里沙漠深处寸草不生的黄沙。
王家枢是市兆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09年,他投入40万元,承包了80个由中卫市政府在腾格里沙漠腹地修建的温室大棚,种植乳瓜、甜瓜等蔬菜瓜果,当年的产值便达到72万元。今年,尝到甜头的王家枢想再次投入150万元在沙漠里建棚,但地方政府却难以为其提供更多的“土地”。
在沙漠里种蔬菜,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地处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东南前沿的中卫市,历史上就是中国风沙灾害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据《中卫县志》记载,1949年流动沙丘前哨曾逼近中卫县城西门外2公里处。为改善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卫人数十年如一日开始对沙漠进行治理。即便如此,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沙漠侵蚀仍然是中卫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阻碍。
在“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麦草方格防沙固沙法被创造近60年之后,中卫人开始开始了更为大胆的尝试,要让寸草不生的沙漠长出蔬菜和瓜果!当地科技部门经过多年实验后发现,沙漠光照时间较长,且比较干燥,如果采用温室种植的方式,辅以滴灌法等科学手段,沙漠也具备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独特的自然条件;而且,沙漠温棚生产的蔬菜水果发病率非常低、口感好、品质高,具有不可估量的市场潜力。
2008年,中卫市投入5000多万元,在腾格里沙漠里建造了1200个农业温棚,并成立了中卫市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王家枢的兆龙农业科技公司是首批参与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之一,他所种植的乳瓜、甜瓜等蔬菜瓜果,成了甘肃、内蒙、陕西等周边地区甚至是深圳一些大型超市里的抢手货,“不愁销路”。
现在在中卫市沙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绿色开始成为这里的主色调。在王家枢的脚下,依旧是黄沙深度达40—120米的腾格里沙漠,然而他已成了这片沙海的受益者。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面积近一亩的温室大棚为例,乳瓜的产量可达两万斤以上,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产值近5万元,除去工人工资和生产成本,纯利润可达2万元,“远远超过了10亩地以上水稻的经济效益”。而这样的温室大棚,一般可持续使用30年以上。
在王家枢的生意经中,这是一个不难计算的数学题;不仅仅是王家枢这样的生意人,包括中石化这样的大型企业及一些日企也瞄准了沙海暗藏的商机。这就不难解释,当王家枢想投入更多资金搞沙漠,早已片地难求,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连连叹息当初出手太过保守:“以前大家都说沙漠一文不值,没想到现在反倒成了人人想抢的香饽饽。”
沙漠也能成宝贝,不仅是王家枢,就连中卫市农牧局农技中心的李贵忠也深感意外——李贵忠与沙漠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他年轻的时候,便亲眼看着黄沙步步逼近中卫城区的边缘。所以,每当走在沙漠农业园区的水泥路上,李贵忠时常会想起当年黄沙逼城的惨淡场景。“好在那样的场景不可能会重演了”,他说,沙漠农业园区建成后,腾格里沙漠已经被逼退了47公里。
李贵忠认为,沙漠农业园区至少体现了三大价值:一是单一的沙漠防治已转变成治理环境、改善生态;二是使治沙工作变得更具操作性,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为大家找到了致富门路,缓解了困扰中卫多年的人多地少的矛盾。
当然,这一切只是开了一个好头。据李贵忠介绍,中卫市计划在5年内建成10万亩沙漠温棚(含旅游观光园区),向腾格里沙漠腹地逐步推进;同时,依托温棚建设防风林带,阻挡风沙侵袭,“如果一切进展顺利,5年后腾格里沙漠将被逼退100公里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