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特殊性普遍性(全文)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特殊性普遍性(全文)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特殊性普遍性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答: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是这样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

[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特殊性普遍性

什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答: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这一规律的表述是这样的:“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历史规律是马克思通过考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现实蓝本得出的结论,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社会凭借这些社会形式的残片和因素建立起来,其中一部分是还未克服的遗物,继续在这里存留着,一部分原来只是征兆的东西,发展到具有充分意义,等等。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资产阶级经济为古代经济等等提供了钥匙”。[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2版. 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23)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马克思总结出了适用于一切时代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的辩证运动这个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既然历史规律是思维抽象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理论,那么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只能依靠人们的思维,人们不可能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现实中直接看到历史规律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这里表述的普遍规律,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它所依据的“终极事实”和“终极原因”,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就是人们为了吃、喝、住、穿,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世代相继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必然推动物质生产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循着“三大形态”或“三大阶段”演进的规律,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性—个性的自由发展三大阶段,这个理论反映了各民族的发展的普遍规律性,是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而不是单纯从外观形态上归纳出某种大致的、或

然性的演进序列或演进趋势的经验规律。因为其中包含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因果必然性。长期以来,人们把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误解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遵循某种统一的演进序列的规律,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悖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我们不能把那些“大体上”的归纳看作普遍规律本身,不能把它当作“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不能把它等同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历史进程必然或必须遵循的轨道。因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演进历程也必然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遵循一个统一模式。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来实现的。因此,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马克思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说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这是人们熟知的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典论述之一。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讲的是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并不限于欧洲,也包括亚洲等在内,很明显是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的。马克思认为,从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来说,“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是带有时代性的,它显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马克思又深刻地认识到,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这种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各个时代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不可能对它进行抽象的严格的划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机器和手工业工具的区别时说:

这里只能谈谈显著的一般的特征,因为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3] [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3章《机器和大工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以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这些序列都在不同程度上概略地显示了人和人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梯式的规律性。

作为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阶段,可明确划分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样几个时代,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比如英国)也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的向前发展(比如中国、美国)也有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的特点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列宁曾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但是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4] [4]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首先,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比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儿跨越了资本主义典型发展阶段,就是由于具有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的生产力条件、以及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影响,以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等原因造成的。其次,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人们所做的事情总会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历史选择活动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们的历史选择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这就决定社会形态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最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们群众的选择性。因为人们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因此,人们对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志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顺应和把握程度。

第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的普遍性、必然性;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很不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比如,资本主义是在欧洲而并非在封建制度高度发展完善的中国等东方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首先是在俄国、中国等国家而并非是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就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在社会进步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反复甚至倒退,是时常出现的。比如英国于1640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战胜封建制度以后1660年旧王朝又复辟。直到1688年,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才巩固下来。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后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某种重大的挫折甚至倒退也是难免的。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它所呈现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来补偿。

在世界历史格局下,一切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被纳入到一个整体系统中,从而消解了各自在孤立状态下的独立发展,确立起一种超越时间的、非线性的空间结构,亦即空间关系的时间化。这种由世界历史实现的时空转换格局,大大拓宽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可供选择的空间,使人类发展实现从单线进化论模式向多元复线进化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总之,世界历史的出现为各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以俄国社会发展模式为例。因为俄国社会与其他民族国家一样,最后也要走向世界历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统一性,然而由于俄国农村公社的特殊性质及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它可以采取不同的道路进入世界历史,这种特殊性质、历史情境必然使俄国社会进入世界历史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或者说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不可绕道而行,具有必然性。然而就俄国社会来说,如何经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是亲自经历,还是通过吸收它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来经历,又是可以选择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立同样无法逃脱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必须在充分借鉴资本主义生产力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建成,否则将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也强调资本主义生产力对于各民族发展的前提作用,他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狭隘地域性的存在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

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P39)可以说,中国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国的发展道路充分说明了历史规律的普遍性与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的关系,说明了历史规律的抽象性与其实现方式具体性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注意把握社会规律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

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2) 不能把唯物史观当作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

(3) 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时代,注意研究各民族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中国,没有

经历典型的资本主义形态,却产生了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

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因为,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中国

作为国际资本主义的生存条件,在世界历史中经历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而

产生了工人阶级——共产党的社会阶级基础。这就造成了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中国实现的独特方式。离开中国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互动关系,就无法

理解这种发展道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形成各民族的不同发展道路也是各民

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之,历史规律作为一种科学抽象适用于人类社会发展总体进程,综合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但是历史上一定时代、一定地区、一定民族的社会形态的具体演进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具有特殊性,是历史规律的现实载体,历史规律正是通过各民族具体多样的发展模式展现出来的。历史规律是思维抽象的结果,将这种思维抽象公式化,简单地用来指导各国历史发展实践必然造成教条化、机械化恶果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