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大众心理学_大众心理(全文)

大众心理学_大众心理(全文)

大众心理学_大众心理第一节 作为生活环境的大众传媒1.大众传媒: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刊、互联网2.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3.一、大众传媒已经。

大众心理学_大众心理

第一节 作为生活环境的大众传媒

1.大众传媒: 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刊、互联网

2.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一、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

二、媒介现实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

三、传媒表征与刻板印象

二、媒介现实源于客观现实但不等于客观现实

大众传媒的内容往往并不是现实的完全写照,经过了各级各类传播者的选择、解释、重构。 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具有以下五项特点:

a. 信息并不全然真实地反映世界的真相与全貌;

b.信息都经过复杂的筛选、包装、选择与组合;

c.可能受到包括记者与编辑、媒体部门与组织负责人、政府、政党、广告主等各种个人或组织的影响。

d.媒体的传播科技特质,规定了媒体的表现形式或者内涵,从而制约了大众传播媒介呈现信息的方式。

e.大众传播的接收者本质上是媒体工业运作下产生的市场商品,作为广告主欲触及的目标对象。

4.昂特曼对《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新闻报道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报道由四个突出方面组成,它们构成了新闻解释的结构: 事件 解析 分类 概括

三、传媒表征与刻板印象

表征:人类对其周遭事物,经过知觉而将外在物体或者事件转换为内在心理事件的过程。 传媒表征:指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客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形成途径:1.个人的亲身经验 2.社会学习

第二节 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与大众传媒

1.传媒与心理发展互为依存、密不可分。传媒具有寻求信息、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等功能,这些功能始终离不开人的心理。 而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文化也离不开传媒的巨大影响

2.传播学与心理学的学缘源远流长。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中就有两位心理学家:勒温(Lewin,K.)和霍夫兰(Hovland,

3.作为传媒心理学研究核心的效果研究,更是体现了传媒与心理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特点(魔弹论、有限效果论、需要与满足论、积极受众论)。

二、传媒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概括讲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 大众传媒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一、传媒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作

二、传媒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申凡教授:第一阶段(20世 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主要以新闻心理研究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虽然研究方法单一,但是它研究的传者(记 者、编辑)心理、受众心理,研究的采访、写作、编辑活动中 的心理规律,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新闻学研究起到补充、拓展领域的作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 ---至今):直接以传播心理学的形式展开的,虽然研究方法日益严密与科学,但是内容要么与传播学理论重复、重叠, 要么是对传播中的心理术语简单解释,这些研究尚不能达到补充传播学与拓展传播学研究空间的作用。

二、传媒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传媒心理学还处于初创和萌芽阶段。存在问题:

1.落入心理学解释的俗套2.缺乏实证研究3.传媒特色不明显

三、传媒心理学的未来

传媒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尚在探讨之中,

第二讲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e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

行为主义(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的发展

根本特点: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主义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行为主义/古典行为主义时期( 1913一1930)代表人物:华生

(2)新行为主义时期(1930—1960) 代表人物:托尔曼、斯金纳

(3)新的新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班杜拉、罗威尔、米契尔

第1节 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

华生,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一)心理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的实验分支”,否则便没有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认为心理、意识不可捉摸,无法证实,因而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心理学必须以可以观察、可以相互证实的客观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个客观现象就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认为人类的全部行为,都不过是一些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另外一些物

理化学变化而已(即使是思维,也不过是由内部语言所引起的喉头肌肉运动,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强调采用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在对内省法进行激烈批评的基础上,华生主张在行为研究中大力采用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以使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和可靠,

(三)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早期并不否认遗传的本能之存在,把本能看作是一种由许多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来的先天性反应所形成的组合。

本能动作归入学习行为中,认为人的行为类型完全是由于环境造成的。

环境决定论

(四)恐惧形成实验(1920年)

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

第2节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1.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对经典条件反射现象最早是由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avlov)发现的。巴甫洛夫主要以狗为研究对象,曾因对动物消化腺的创造性研究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将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一次或多次),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

泛化

条件反射一经确立后,有机体不仅能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一现象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二级条件反射:由于人类的语言也可以充当条件而引起高级条件反射。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不与特定刺激相联系)

应答性条件反射(S型):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

操作性条件反射(R型):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

操作条件反射三个部分

一个完整的操作条件反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辨别性刺激(提供行为结果的刺激)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反应)

强化刺激(继行为之后出现并与行为相倚的刺激)。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二)强化理论

强化:通过强化物(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正强化:获得强化物以增强某个反应

负强化:去掉强化物以增强某个反应

* 不能把负强化和惩罚(减弱反应)混为一谈。

(三)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为若干小的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

(四)学习实验(桑戴克迷笼实验—试误论)(白鼠压杠杆实验)

实验结论:,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

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第3节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一)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叫做“目的性行为主义”;同时托尔曼的理论侧重行为的认知方面,因而人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为“认知行为主义”。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1,。对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的阐述

1.行为:整体行为(动物走迷津、儿童上学)

2.分子行为(声、光等刺激引起动物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反应)

(一)对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的阐述

2.整体行为具有4个特征:

①指向一定的目的(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

②利用环境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白鼠通过对不同通道的识别来克服前进的障碍) ③优先选择易于达到目的途径或手段(如白鼠在多通道迷津中通常会选择那些较近的路线) ④具有可受教育的特征(如白鼠通过学习可掌握认知地图)

(二)关于中介变量的解释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

需求变量(动机---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

认知变量(能力---包括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行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以及年龄等这些实验变量的函数,而不仅仅是由环境刺激所决定的。

(三)提出了学习的认知理论—符号学习论

托尔曼认为学习并非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是通过对情境的整体认知,形成“符号一格式塔”模式即“认知地图”,从而产生期待的过程

所谓“认知地图”(cognitivemap),是根据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类似于现场的一张地图。 托尔曼根据白鼠实验的结果,证明白鼠是按照“认知地图”采取行动,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到达目的地的。

(四)位置学习实验 P25

托尔曼认为,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

(五)潜伏学习实验 P26

1.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基本上可以授予任何学科的博士毕业生。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解释学习的三大工具之一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注意过程:如果没有对榜样行为的注意,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注意过程与示范刺激本身的特征(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及观察者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知觉定势和期待)有关。

2.保持过程:需要将榜样的行为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

3.动作再现过程:把符号表征转变成适当的行动。

4.强化和动机过程:学习和表现是不同的,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学习者的模仿行为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因此观察学习主要是一种认知活动

(二)交互决定论

人的行为由什么决定?

单向决定论:个人的本能、需要、驱力等或者环境决定人的行为;

双向决定论:个人和环境相互依赖,并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交互决定论: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三)自我调节论

自我调节(自我强化)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受到自我强化和他人强化的两组儿童所完成的课题量,是无标准奖赏和无奖励两组儿童的两倍。

这揭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原理,强化对人的行为调节有重要影响,但强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有内部的。内部强化就是自我强化。

(四)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个体的效能信念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行为的成败经验;

②通过观察榜样而得到的替代性体验(vicarious experiences) ;

③社会说服(social persuasion) ;

④效能信念还部分依赖于进行能力判断时的生理和情绪状态。

(五)贝贝玩偶实验

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 行为主义的总结

创始人:华生 (20世纪初)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

(1)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3)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探明 S-R(stimulus -response ) 的之间因果联系。

第5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 影响

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采用实验方法,研究可观察、可测量、可控制的外显行为,这就要求所研究的现象(因变量)必须是能被直接观测到的。

在行为主义方法论影响下的早期传播研究把传播效果定义为可观察的态度和行为改变,采用

实验法进行研究,因此只能以即时的短期效果作为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影响有很多是长期的和间接的,用行为主义传统的实验法并以外显的行为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是无法发现这种效果的。

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s—R研究以实验室实验为基础,大众传播效果则是在自然情境中发生的。在自然情境中,受众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对这些信息,他们通常已了解很多并已有自己的意见,因此很难改变。而那些潜在的在某个问题上可能被改变态度的人,又因为对该问题不感兴趣而不听不看有关的信息

二、S-R联结与魔弹论

魔弹论也称“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枪弹论”或“机械的刺激--反应论”,是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核心内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理论基础:S-R理论

环境决定论

三、观察学习与传媒暴力研究

在传媒效果研究中,最频繁被人引用的假设就是传媒暴力与行为暴力之间的因果联系。 观察学习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媒介内容分析和实验研究:

由于媒介内容可以作为示范行为,观察学习理论引发了大量媒介内容分析研究,

观察学习并不等于简单的模仿,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因此媒介内容中的示范行为,并不必然导致受众的相应行为。

总结:行为主义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体现在:

一、以客观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二、S—R范式作为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案可能并不是有效的,但为研究传播现象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三、观察学习理论对人们认识传播效果有重要启发

第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精神分析又称心理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奥地利,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首创。

它起源于精神病的治疗实践而非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研究,是一个非学院心理学派。精神分析正是从对精神疾病的分析和治疗实践中形成了对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解释。因此,精神分析既是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又是研究潜意识活动的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奥利地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㈡主要著作:《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1901)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191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