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工科专业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探索
工科专业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的探索
摘要: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依据学校的定位、发展规划及培养创新型工科类人才的目标,提出了工科实验室的改革方案,主要包含了集中式管理体制与开放式运行机制两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软件以加强实验室决策及管理,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关健词: 实验室;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人才;开放式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福建省教育厅以福建省紧缺的工程技术类、高新技术类、经营管理类人才需求为重点,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综合改革,成立了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工科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正是改革重点之一。
2 工科实验室的改革目标
工科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福建农林大学交通学院成立了工科实验室改革课题组,制定了改革的主要目标: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整合现有实验室的资源(包括房屋、设备、人员等),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加强管理,研究如何从原有的管理模式中摆脱出来,使学院的实践教学更加适应教学改革的发展。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希望能对学院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制定出一套适合学院乃至全部工科院系实际情况的,操作性强的管理体制,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立开放型实验室。
3 工科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内容
课题组拟编写软件以实现对学院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量的量化管理,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保管、使用、维修实行动态管理,对实验室建设和维护实现全程跟踪,并参考实验的统计数据,优化实验课程的结构设置,使学院的实验室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3.1 实验室集中式管理体制
工科实验教学改革是以工科实验室工作体制改革为基础。作为应用型的工科实验室,首要任务是承担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其次是从事科学研究,再次是进行技术开发[1]。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跳跃性, 有助
文章编号:
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许多高校实验室建设大多沿袭前苏联高等教育实验教学的模式,即按课程设置将实验室依附于各个系、科和教研室,随着高校发展,这一模式显示出了许多弊端[2]。以往院、系建设实验室通常自成体系,某些课程实验各学院都有需求,各学院往往就按自身的需求建立小实验室。这些小实验室存在着重复投资、规模小、适应面窄、人力资源浪费的弊病。各学院也因此重复购买了一些设备,这些设备通常具有数量少、功能少的特点,常常不适应其它学院的使用。设备数量少导致学生必须编成大组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少,看得学生多。设备功能少导致验证性的实验多,而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少。设备的使用面窄,其它学院借用周转的意义不大,必须重新购买。这些归属院系的实验室规模小,实验人员、经费投入和仪器设备分散,故实验设备利用率低。因为实验室的设备、人员完全归属于各自学院,在同一所学校内,多个学院的实验室自发协同完成较大的科研项目比较难于实现,更难以建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结合的体制。
创建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结构完善、管理运行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新体制显得非常迫切。课题组认为在现阶段高校按照基础层次、综合层次、科研层次对室验室进行规化调整,改革“三级管理, 以室为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 建立起按学科群设置综合实验室(或实验中心)的新体制,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向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协调、合理的方向发展[3]。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尝试打破院、系、教研室下属的实验室旧建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整合成校级大规模开放式工科实验室,各实验室的正副主任可由不同开课学院的专家兼职担任,实验人员归入学校统一管理与考核。这些校级实验室承担全校的工科实践教学任务,开放服务于各学院并承担科研实验任务。 3.2 实验室开放式运行机制
在原有模式中,学院按自身的需求量身定做建设小规模实验室,按自己课程设置购买少量功能单一的设备。在调查中发现实验人员通常会有体会:向其它学院借设备的手续繁杂、因对设备不熟悉操作生疏、没有合适的设备使用场所。因而在本课题中,课题组认为应当整合学校的设备资源,建立实验室、设备开放机制,提高设备使用率。对于实验人员和实验室也建立相应的借用制度。以工作量奖励作为实验操作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激励措施。人员充满活力后才能真正支持实验开放制度,避免开放设想停留于纸面。
开放式的实验室运行机制通常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建立灵活的学习机制,在保证实验大纲的课时前提下,允许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申请增加实验课时;(2)延长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能力为主,锻炼学生创造能力[4]。(4)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实验教学目标[5]。在开放实验中,教师只须给予学生少量的点拨,学生的思路不受到任课教师的思维、课本、大纲的限制,鼓励学生主动挑战、自主研究、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开放实验室的工作形式下,并不是要求实验人员按时上下班、同工同酬的粗放式管理就能发挥实验人员的工作潜能。可以尝试建立实验室工作量量化统一标准,对于实验人员来说,工作量相当于教师的课酬,是对实验室人员的劳动价值的肯定。应充分分析实验工作的各项环节,每一个实验工作环节都应用合理的折算公式换算成标准的工作量。还可以通过折算系数这个杠杆,调配人力资源。例如学院可以通过提高教改论文、教改成果的折算系数,激励实验人员投入教改研究的工作量。
开放式的实验室运行机制对创新人才培养能发挥重大的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可以以大学城为信托,跨校、跨学科联合创建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区,以提高区域内各高校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
4 具体实施步骤
4.1 加强实验室建设管理
实验室具有永久性、不可移动的特征,特别是工科实验室一般都拥有重型设备,在建设实验室需要大量预制件及坚实地基的支撑。一但施工质量不过关,将会留下事故隐患。重型设备投入使用后尽可能不轻易搬迁,避免浪费资金。因此。可根据高
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制定出布局合理、多层次、多功能、高水平、高效益、开放式的实验室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学校建设实验室阶段时,学院派出专业领域的专家参与图纸的设计及工程验收。同时还要求了工科实验室在地理位置应当相对集中,便于日后实现校级统一管理及开放共享。
加强实验室维护管理,对实验室的施工、改造、装修图纸应用扫描仪数字化,存入软件的数据库,以便长期存放、随时可作为于实验室改造、维修的参考资料。
4.2 加强开放式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中,设备的申购、招标、购买、进仓、借用、维修、报废都是常见国有资产的管理环节,可以编写软件加以严格管理。
调查中发现,教师们往往无法准确获知到同一学院其它教研组拥有的设备清单,因而使用科研经费重复购买一些设备。另外还存在着设备在老师手中闲置的现象,有的设备借出数年,周转速度慢。课题组将全院小型可借用可移动的设备集中管理,实现条码化进出仓管理,开发了设备借用短信平台,教师与学生都可以通过短信查询各设备的借用状态,在指定的归还期时,由短信平台反复催还,借用人可以选择归还或应用短信申请续借。此项设计可提高小型设备的周转速度及使用率。大型设备可归属到开放式实验室管理,随实验室一同管理。
建立详尽的设备使用、保养、维修日记数据库,扫描说明书为电子文档存入数据库,有助于给日后维修提供参考。对统计表明使用频繁的设备可以追加添置,对维修频率高、影响教学质量的设备及时报废并重新申请购买。
4.3 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实验工作的主体,实验人员一方面是专家群体的重要助手,能为专家提出的学术理论提供实验数据、反馈效果及提出改良建议;另一方面实验人员又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各高校的统计数据来看,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学历、低职称的态势[6],难以承担研究型实验任务,并出现了“高学历不肯来、高职称快退休”两头难的尴尬局面。课题组认为应当象重视教师队伍那样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实验人员参加研究生课程的进修,提高其理论水平;鼓励实验人员参加科研基金课题,培养其科研能力;鼓励实验人员参加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项目,锻炼其业
务素质。
在实验师资管理系统中,拟包含“人事进修档案”、“工作量的量化考核”、“论文及科研成果”等多个模块。
4.4 加强实验课程的结构调整和管理
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过分强调理论教学的作用, 将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 按照理论教学的要求设置实验[7]。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反映科技发展前沿的实验内容, 主要以验证理论、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宗旨。要形成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同时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评定, 不仅要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 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现出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 全面地评价学生成绩。
数据结合
数据结合
建立实验课程日记数据库,通过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全局分析,不难发现实验课程的原始数据是整个实验室管理数据流的重要源头。本科评估中需要统计的多个报表例如实验室使用时数表、大型设备使用课时表、学生实验结构分析表及教务部分需要统计的的实验人员工作量表,这些报表的最重要的数据来源就是“实验课程日记”,所以应将加强实验日记原始数据的记录。
5 软件开发流程
在以逐项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开发方案。 5.1 实验室管理数据流的分析
实验日记是实验室管理数据流的一个重要源头,可绘制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数据流图,如图1所示。 5.2 软件模块划分
综上分析,划分软件模块如图2所示。
图2:软件功能模块图
5.3 编程技术创新点 5.3.1 VBA报表技术
图5 VBA技术生成的Word文档
市售的管理系统除了一部分软件能导出纯文字的EXCEL文档,大多数软件报表功能是由高级语言自带的报表组件开发的,所以依赖于本软件的数据环境,这些报表无法脱离软件独立存在。电脑损坏、软件重装、数据库空间不足都会导致数据不可恢复性破坏,从而使历史档案损失。在本软件中应
用了VBA技术,自动生成Word文档,从而实现永久存档、电邮传送、在线查阅。有力了支持了学院无纸化办公,如图5所示。 5.3.2 条码式管理技术
图6 条码生成模块
借鉴图书馆成熟的图书借用管理流程,在设备管理中试行条码进出仓管理。将可借用的小型仪器集中统一管理,师生凭教师证、学生证借用设备。教师证、学生证、仪器上均加贴条码,通过扫描条码实现借用及归还。条码生成模块如图6所示。 5.3.5 短信平台技术
计算机
图7:短信平台
数据库
本系统基于串口通讯技术及GSM MODEM手机短信技术构建短信自动应答平台。以微成本的开支,将本院师生数千部手机纳入系统,使之成为本系统的智能终端。具有实验课通知、开放实验预约、借用设备催还等功能。其系统架构如图7所示 。
6.系统效益
除了基本必须的档案管理功能外。该系统产生了如下效益:(1)良好地支持了实验室集中式的管理体制及开放式的运行机制的理念,提高实验室、设备等资源利用率。(2)准确地提供本科评估所须的实验室数据报表,减轻办公室人员的的工作量。(3)实现了实验工作量的量化,通过自定义的折算公式,本系统将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各项工作折算成统一的标准工作量。有助于教研室评优、个人奖金发放等工作的进行。应用工作量激励措施能有效地激活了实验人员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麻明友,杜建林,肖桌炳,等.教学型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6,(3):94-96 [2]方海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学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7,(1) :102-104.
[3]刘天宁,徐清.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6):101-103
[4]周宗钢,张明,林雪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实验室开放之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131-133
[5]龙青云,李富全,张昌莘,等.光电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3) :21-23 [6]马涛,何仁龙,朱军文.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数量与结构实证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 :58-60 [7]留岚兰.实验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