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城市老地名 - Qzone日志]城市地名(大全)

[城市老地名 - Qzone日志]城市地名(大全)

[城市老地名 - Qzone日志]城市地名老地名的消失带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文/良狮益友中国很多文化古城、名城,都有着悠久丰厚、充满古韵、脍炙人口的地名文化。令人忧心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地名在迅速减少,深含历史。

[城市老地名 - Qzone日志]城市地名

老地名的消失带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文/良狮益友

中国很多文化古城、名城,都有着悠久丰厚、充满古韵、脍炙人口的地名文化。令人忧心的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地名在迅速减少,深含历史意义的路、街、巷名都从地图上消失了。

近些年,有的城市把公交站点、道路命名权当作商品拍卖,地名、路名、站名染上了浓厚的商业气味,历史文化气息丧失殆尽;有的城市在大拆大建中,老地名的标志性建筑纷纷倒在推土机下,闻名遐迩的老地名也随之“牺牲”;有的把老地名卖给投资者换银子……。

这是城市的悲哀,是城市管理者的短视。老地名的消失,意味着城市变成缺文化少灵气的“空壳”,即使经济再强壮,但缺少文化的经济无疑是一条短腿。值得欣慰的是,也有一些城市为了留下老地名所蕴含着的历史记忆,有意识的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挖掘、整理、寻找、保护老地名的活动。

老地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与人类广泛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经过长期积淀的老地名是超越时空的,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区及某一历史阶段特征、物产、经济、历史史实(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围、历史变迁及宗教信仰等等文化内涵,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缩影,折射着城市文化底蕴和气质品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符号系统之一。

老地名就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那些有着丰富人文沉淀和优美传说的老地名,是历史留给城市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同时默默地讲述着城市的往事。通过老地名,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风貌。

老地名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老地名是城市的记忆,不仅能激活市民对自己“家”悠久历史的“寻根”和热爱,更能加深外地人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和向往。

现代人对一座城市的认识,首先是通过旅游触景生情的,旅游成了牵线搭桥的“红娘”,而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往往成了吸引游人的第一要素。在城市古老历史构件中,历史博物馆、古迹堪称是硬件,那么老地名就是软件,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城市历史。老地名是城市独特文化的符号,几乎每座城市都有着“一枝独秀”的文化特色,老地名俯拾即是,遍地开花,对这种独特文化的传承,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增添城市魅力最好的做法之一。

老地名消失的各种原因

建国前三十年:以南京为例。据了解,建国后南京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地名更易。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对一些带有反动和封建迷信色彩或低俗不雅的街巷名称进行了全面“正名”,例如将“国府路”更名为“长江路”、“孝子坊”更名为“学智坊”、“曹儿街”更名为“彩霞街”、“石灰巷”更名为“实辉巷”等等,由于这些名称符合时代要求又通俗易记,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沿用至今;“**”初期,受极“左”思潮影响,南京的不少地名被赋予“革命”色彩,最典型的就是鼓楼区被改成了“延安”区,建邺区被改成了“红卫”区,秦淮区被改成了“遵义”区,很多街巷名称已被改得面目全非,“**”结束,这些缺乏历史生命力的名称当然也就寿终正寝。

建国后三十年:以全国城市为例。改革开放的浪潮使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老地名被注销,被废止原因有95%以上是“旧区改造”或“平房改造” 。有多少老地名构思奇特,意味深长,令人过目难忘;又有多少老地名记录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或承载着一段历史传说。如果因为老城改造和道路拓宽的需要,轻易地将这些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的地名一笔勾销,使城市只剩下一些毫无特色、与其他城市雷同的地名,那实在是一种悲哀!

新地名越来越花哨、越来越雷同

尤其在最近十年,中国蓬勃发展的房地产项目,名字已越来越“花哨”。据某城市地名办的人士介绍,一般地名是由“专名”和“通名”组成的,像“里、楼、厦、苑、广场、花园、公寓、别墅、中心、山庄”等就是“通名”;在通名前加上修饰词就成了“专名”,如“华”庭、“嘉”苑等等。其实这种“花哨”的修饰虽给人新潮感,但绝没什么实际意义。

诚然,在以空前的规模进行城市开发和道路建设的现实面前,新地名不断出现,老地名不断消失,是城市发展难以避免的现象,对此可以理解。但是,在新出现的地名中,大都是平铺直叙、毫无历史意蕴的“XX路”、“XX大道”,或者是千篇一律、缺少特色的“XX花园”、“XX雅苑”。如果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不注意这个问题,要不了多少年,以地名来反映的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将消失殆尽,那些“历史文化名城”将愧对的自己称号。

老地名如何适应新发展

的确,尽管老地名承载着城市历史的回忆,承载着市民的感情,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些老地名确实不适合继续存在而逐渐消亡了,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怎样正确对待古旧街巷等老地名,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例如北京市,在大力进行旧城改造的同时,也在尽一切可能保护极具古都特色的“胡同”和“四合院”,这方面的经验就应该值得借鉴与推广。大规模改造中,怎样处置那些与城市历史有着紧密关联的古旧地名,将是开发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建设发展后不影响老地名使用的可以继续沿用。

如桥、巷、街、市等等,路的大小、宽窄与原来相比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整个场景或功能基本没有大动,仍然可保持原来的地名。

二、移花接木,让老地名在新建筑上“重生”。

改建后的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起名如龙泉(巷)公寓、鸡鸣寺广场、水头龙购物中心等等,就是用建筑物的名字来纪念过去这一带曾有过的一些街巷、古迹。

三、作好地名规划,力求新地名要与城市特色、地理环境协调。

新地名要有当地特色,不要大江南北的一片同声合唱。例如在2000年,温州市尝试在城市中心区启用了一系列内含“源”字的路名,如开源路、宏源路、丰源路、汇源路、恒源路、聚源路、花源路、万源路、蒲源路等,寓意“致富思源”,让人一听到“源”字的路名就联想到中心区。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以浙江省的山水名为名,东西走向的道路以山为名,南北走向的道路以水为名,如楠溪江路、白云山路等,让人一听到有“山”“水”的路就知道在经济开发区。老城区也一样,今后的地名规划应该和城市改建规划同步进行,以尽可能地保护老地名资源。

不要把城市变“陌生”!

老地名不应该简单地一“消”了之。轻易修改地名,一是不便民,二是不珍惜历史,老建筑很珍贵,老地名同样很珍贵!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没有历史的城市是个没有根的城市”,老地名就是一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某种意义上来说,地名本身就具有历史文化符号意义。再者,如果把这些老地名都改了,这个城市转眼就成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了。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