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甘地和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 副本]曼德拉(集锦)

[甘地和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 副本]曼德拉(集锦)

[甘地和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 副本]曼德拉甘地——宽容的爱甘地的爱就是上帝的爱。他用忍耐的爱敲打着英殖民者的良心,用博大的爱教育和联合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用牺牲的爱让人们在仇恨中清醒。甘地是平凡的,他没有泰戈尔的诗人天才,没有遭受过玛拉克。

[甘地和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 副本]曼德拉

甘地——宽容的爱

甘地的爱就是上帝的爱。他用忍耐的爱敲打着英殖民者的良心,用博大的爱教育和联合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用牺牲的爱让人们在仇恨中清醒。

甘地是平凡的,他没有泰戈尔的诗人天才,没有遭受过玛拉克里什纳的那种神秘梦幻的折磨,也没有受到维达卡南达的那种不可抗拒的热情的驱使。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外表简朴,学业平庸,毫不出色。他的体力、他的智力丝毫看不出在他的身躯里蕴藏着一种巨大的 潜能。但是,甘地确实是伟大的人,他的伟大在于他的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孜孜不倦以及为人类的和平而费尽苦心。他的生活是一次努力奋进的长途跋涉,他以常人的步伐,一步步攀登着,当他到达顶点时,我们看到,甘地——他,已经超越常人。

甘地自内心发现了和平力量,成功地与他人分享,他几乎独自以只手之力将大英帝国赶出印度。为了这个目标,他透过谦恭、耐心、坚持、坚忍等美德的实践,提升了高于一般人的心灵程度。

他曾这样说:“我始终是个乐观主义者,这并不是我要证明正义是繁荣的,而是我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最后正义一定会繁荣的。”“我的乐观主义是基于发挥非暴力的、个人能力的无限可能性的信念上。”他所相信的正义和非暴力,是出自彻底地洞察自己,从而无条件地在自己的心灵打下一个对人类的绝对信赖,这信念即使是死也不能夺去、也不能破坏的。 甘地时刻都在用悲悯之心怜恤、以光明照耀、以仁爱之心拯救人心的阴暗、权谋的肮脏、暴力的血腥,他用生命谱写了一个大写的爱。

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后代是一种教益,为此,人们将永远牢记他。

——泰戈尔

在今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自由的缔造者,我们的国父。他弘扬了印度立国的传统精神,高擎着自由的火炬,驱散了四周的黑暗。我们时常不配作他的追随者,违背他的指示,但不只我们,我们的子孙后代均将铭记国父的指示,铭记这个伟人——他的信心与力量、勇敢与仁爱的精神。我们将决不让自由之火熄灭!

——尼赫鲁

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撼了整个世界,赋予世界新的希望;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

——伦敦《新闻纪事报》

甘地全名叫莫汉达思•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甘地诞生于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达城。祖父和父亲曾是一个小土邦的宰相,也是虔诚的印度教徒。甘地自小受印度文化熏陶,酷爱印度民族文化,同时也受到印度教中有关“非暴力”、“自制”、“宽容”、“以德报怨”等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甘地远渡重洋,到英国接受高等教育,考进伦敦大学,主攻法学。在英国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不抵抗”和“自我克制最高尚”的宗教结论。这一宗教结论后来又演变为政治上的非暴力不合作主义。

1893年,大学毕业不久,甘地受聘为一家印度公司的法律顾问,到南非任职。在南非期间,他目睹了白人殖民者如何歧视印度人的种种劣行,感触颇深。这使他萌生了反对白人统治、争取印度独立的志向。甘地深入印度侨民当中,创办学校,出版刊物,开展反种族歧视斗争。二十多年间,甘地形成了完整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体系:即用罢工、请愿、绝食等非暴力手段,与殖民当局斗争,争取合法权益,最终达到民族自治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祖国。他把在南非积累的斗争经验和形

成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带回印度,脱下皮鞋、西装,穿上土布衣衫,深入群众,宣传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并成为印度国大党的领袖。在这期间,甘地成功地领导过孟买农民的抗税斗争,还领导阿麦达巴德纺织工人按照非暴力不合作路线,坚持罢工,后来又使罢工转化为绝食,迫使工厂主接受了为工人增加工资的斗争要求。经过这些斗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接受。国大党发展成为拥有一千万党员的大党,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甘地也成为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最高领袖和“圣雄”。

1919年,甘地利用印度受十月革命影响的机会,发动了第一次全印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1930年,甘地又利用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大危机的机会,以反对英殖民政府的食盐专营法为契机,发起声势浩大的食盐进军,掀起了全印规模的第二次反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甘地领导下,并经过长期的斗争,直到1947年,英国政府被迫放弃对印度的统治权,印度获得独立。甘地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获得胜利。

1947年8月13日,距印度建国仅剩一天半时间,圣雄甘地赶到加尔各答。此时他应该留在新德里享受国父的荣耀,但加尔各答的局势已使他不能再耽搁一分钟。当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流血冲突愈演愈烈,为这个国家的前途蒙上了阴影。甘地满心悲哀,他来到加尔各答,后来又到德里,想要以爱的精神平息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教派骚乱和流血冲突。除了爱,他没有别的武器。他到处走访、祈祷、演说,忍受不理解的人们的辱骂和骚乱,他最后的办法是绝食,“汝行乎,吾死”。他的精神终于感染和震撼了人们,人们的注意力渐渐从“街道上的暴行转移到这张小床上来了”(尼赫鲁语),加尔各答出现了和平和亲善的景象。这样,在同样是印穆聚居的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5万人军队没有做到的事情(制止宗教骚乱),却在这座250万人口的,历史上最倔强最血腥的,现在又即将如火山爆发的加尔各答城里,由一个手无寸铁的老人做到了。这就是著名的“加尔各答奇迹”。 甘地一生有16次绝食,其中有2次是绝食三周,只喝一点苏打水。他多次在绝食中濒于死亡的边缘,最后一次绝食是在他79岁的时候,在他死前半个月,共绝食121小时30分钟。甘地如此谈到自己吃苦的意义:“我们只受打,不还拳,我们用自己的痛苦使他们觉察到自己的不义,这样我们免不了要吃苦,一切斗争都是要吃苦的!自己受苦意味着对人的信任和希望,意味着对人性中某种善端的尊重。这也是一条自我忏悔,自我纯洁之路。最后,如果你是正确的,你就会在经受重重痛苦之后取得胜利,如果你错了,那么受打击的只 是你个人而已。”

甘地接着又把这种和平带到了首都德里,办法仍然是自己吃苦,自己默默地忍受牺牲,后来,他又准备徒步穿过旁遮普省的大地,前往从同一母体诞生的另一国家——巴基斯坦,一路宣讲和平的福音。

1948年1月30日下午5时,人群突然一阵骚动,然后自动向两旁分开,形成了一条通道。甘地从通道尽头,慢慢地走过来。当甘地走到离戈德赛只有三步远的时候,戈德赛向前走了两步,按照印度传统的方式,把手放在胸前,向甘地鞠躬。在人们都以为他是个虔诚信徒而没注意时,戈德赛突然向半米远的甘地连开了三枪。甘地手捂胸口,挣扎了一下,然后慢慢倒下。

甘 地 的 爱

如果我们所说的、所思考的一切,没有一种行动与之相关照和相匹配,怎么对自己的工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永远相脱节?这个问题有点尖锐,但无可回避。因为事实上,很可能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正在一旁等着把我们的理念拿去付诸实践。在这个无力的背景之下,甘地的伟大举止正是我们一笔宝贵的不可忽视的财富。

甘地带给我的第一个启示是:人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只能像目前这样寸步难行(这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我们许多人对改变自己再无信心)。甘地首先改变了他自己。他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个不断实验的过程,从饮食、穿着、交通方式最微小的事情开始,到精

神、意志、行为方面的修炼,他每天都在试图进一步完善自己。

他的方法也不复杂,而是每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比如尽可能地自己动手,他年轻时在英国就开始自己熨衣服、替自己理发,晚年还亲手下厨做他的不断调试的汤。他说:“作为人类,我们的伟大之处与其说是在于我们能够改造世界——那是‘原子时代’的神话——还不如说是在于我们能够改造自我。”

当然,这对他本人也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一次,有位妇女来求他说服自己的孩子不要吃对身体有害的糖果,甘地只是轻轻对来人说:“请下周再来。”这位满心疑惑的母亲一周后带着她的孩子如约而至。甘地对这个孩子说“不要吃糖果了”,并和孩子嬉戏了一阵拥抱告别。临走时孩子的母亲忍不住问:“为什么上周您不说呢?”甘地回答:“上周我也在吃糖。”他坚持身体力行,最大限度地感染和带动了周围的人,令他们也同样赶快行动起来,寻求生活的意义和真谛,放弃那些有损于身心健康和灵魂尊严的东西。通过改变自己和改变他人,甘地成功地改变了他的祖国的地位,改变了贫苦的底层人民的境遇。

比这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居然改变了他的敌人。他赢得了许多英国人的支持,他们反过来也开始接受他的理念,包括决策的上层阶级和因遭到印度抵制而工厂关闭的失业工人。那些被派往印度工作的英高级官员在临行前不断被告知:小心这个人的魅力。 当然,最困难的正是这种身体力行。但如果我们自己永远也不去做,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小个子的甘地之所以拥有这样大的力量,在于他不以仇恨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世界,他用以解决对抗的办法不是另一种对抗。他运用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强权者的思路。他称之为“非暴力”。这个伟大的观念的基础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个整体。让他人受苦就是折磨自己;削弱他人的力量就是削弱自己的力量,削弱全民族的力量。”

在整体的意义上,自己的敌人和自己其实也同为一体。于生命根处的痛楚和联系可以使人放弃互相憎恨,放弃由于互相敌视而产生的互相恐惧。恐惧导致我们失去行为的力量,并且在失去真正的力量之后,失去自我控制(如运用暴力的方式。)

只有消除恐惧、建立完全的自信才能走向互相信任和深切的爱。“非暴力就是以爱报恨的能力,是面对最强烈的反对表现出的耐心和理解。”“只有当你觉得他人的幸福胜过自己的幸福,甚至他人的生命重于自己的生命时,你才能说你心中有爱。除此之外一切只是交换、取舍。将这种爱延伸到恨自己的人身上是非暴力的极限。它拓宽了自我意识的界限。”“我们可以用手殴打别人,也可以为他们擦去眼泪。”

与人们印象中的理解不一样的是,“非暴力”并不仅仅是一种被动和消极的态度。它是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积极力量。消除隔阂、将爱的力量加以推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恨者有爱最为困难。”但比这更困难的是,这首先意味着战胜自己,战胜自己身上的种种偏见和嫉恨。“我的非暴力是非常积极的力量。它不容纳怯懦甚至优柔寡断。暴力的人有希望变成非暴力。懦夫却不然。”懦夫是一种远离自身的人,他患得患失,不能面对自身和找出自己的力量。他对自身和自身存在的“漏洞”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他被他自己所打败。

当甘地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历史学家克里帕拉尼第一次听到甘地表述要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解放印度时,他也大吃一惊。他直截了当地对甘地说:“甘地先生,您可能了解《圣经》和《薄伽梵歌》,但您根本不懂得历史。从没有哪个民族能和平地得到解放。”

甘地笑了。“您不懂得历史,”他温和地纠正道,“关于历史,您首先得明白,过去没有发生过的事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会发生。”

甘地继续表述道:“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时代。人们不能因为某一事物或观点新奇就认为它毫无价值。仅因为困难就说不可能,是与时代精神不符的。以前从未想过的事物如今日日可见;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我们不断地为在暴力方面的发现感到震惊。但我坚信,更多从未想过和看似不可能的发现将出现在非暴力方面。”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南非前总统、反种族隔离斗士、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于当地时间12月5日晚8时50分(北京时间6日上午2时50分)在约翰内斯堡住所去世,享年95岁。

南非现任总统祖马对于曼德拉的离世发表声明称:“他现在安息了。他现在平静了。我们的国家失去了他最伟大的儿子,我们人民失去了最伟大的父亲。”美国总统奥巴马5日在白宫发表声明称:“曼德拉前总统,为了理想而生活,并实现了它。我们失去了最具影响力、最具勇气的人。”英国首相卡梅伦哀叹“世界上最明亮的一盏灯熄灭了”。

中国香港著名摇滚乐队BEYOND曾经为曼德拉写过一首名叫《光辉岁月》的歌,以此用来形容曼德拉漫长曲折却又辉煌的过去再贴切不过。

【不甘心子承父业的“麻烦制造者”】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开普省的特兰斯凯地区姆韦佐村。他的父亲是滕布王朝的王室成员,是当地的一名酋长,曼德拉的母亲是父亲的四名妻子之一。曼德拉的一个名字是罗利赫拉赫拉,在科萨语中,意思是“将树干拔出来”,也表示“麻烦制造者”。 曼德拉10岁的时候,父亲的突然辞世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变数。曾得到父亲帮助的摄政王此时伸出了援助之手,承担起抚养曼德拉成人的重任。根据摄政王给曼德拉设计的人生:他将在长大后子承父业,成为当地的一名酋长。

不过,不安于现状的曼德拉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当遭遇摄政王的“包办婚姻”时,他选择了外出负笈求学,从此阔别了自己出生、长大的故乡,开始了自己传奇经历。曼德拉是他们家族中唯一上过学的成员,他曾在福特哈尔大学、南非大学和金山大学就读过,并在监狱服刑期间获得了伦敦大学的函授法学学位。

【“把牢底坐穿”的466/64囚徒】

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南非的种族矛盾已经十分突出,白人政府压迫黑人,引起了黑人的抗争。曼德拉1944年加入了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并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

1960年,非国大被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曼德拉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同年3月21日,南非军警在沙佩维尔血腥镇压参加大规模反种族歧视示威游行的民众,69人丧生,超过100人受伤,酿成震惊世界的“沙佩维尔惨案”。

1961年,曼德拉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此后他被任命为军事组织“民族之矛”的总司令。1962年8月,他被捕入狱,被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改判为无期徒刑。

1962年8

曼德拉最先被关押在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衣服被扒走,发放一套非洲人‘专用’囚服:一条短裤、一件粗卡其布衬衣„„”曼德拉以不穿短裤抗议。

狱警后来允许曼德拉穿长裤,但把他单独关押。曼德拉在自传中写道,单独关押时异常寂寞,有时“想与一只蟑螂聊天”;想用苹果“收买”一名狱警,与他聊聊天。曼德拉在罗本岛监狱被关押了18年,囚衣号码为466/64。此后他又相继被转到另外两所监狱。

在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中,曼德拉遭到单独关押,不能与人交流,而关押室中甚至没有

自然光线,更没有任何书写物品。

罗本岛是位于西开普省桌湾中的一个13平方公里大小的岛屿,南非早年曾试图在此建居民点,后来改成流放地。1846年到1931年,罗本岛成为麻风病人的收容所。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91年,罗本岛成为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关押的大部分都是黑人政治犯。

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狱室只有4.5平方米,由于是重犯他不能参加当时岛上的囚徒自发组织的足球联赛,甚至连看球都不能。但这一切都没能击垮曼德拉的意志。

到罗本岛,心灵会受到洗涤,但首先经受洗涤的将是身体。从开普敦的维多利亚港到罗本岛坐船起码需要40分钟,因为开普敦海域是两大洋交会,风浪巨大,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呕吐的、眩晕的大有人在。曼德拉在服刑期间坚持通过在牢房中跑步和做俯卧撑来锻炼身体。在罗本岛时,他还时常作画,画一些铁栏杆外的风景。罗本岛监狱每到清晨都会响起铃声,因此很多政治犯都习惯了早起。被编号为46664号囚徒的曼德拉,每天起床后便到牢房外的庭院里慢跑,然后再做200次仰卧起坐、100次上肢伸展和50次俯卧撑,这一切都是在牢房里完成的。而在这个4.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身高1.83米的曼德拉是不能伸直双腿的,在这里18年,也意味着曼德拉蜷缩了18年,就是蜷缩在这个牢房内,曼德拉完成《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的写作,完成了一个伟人的塑造。

1982年被转到开普敦的波尔斯摩尔监狱后,他迫使狱方让他开了个小菜园子,在那儿他种了近900株植物。正是这种乐观、积极、坚强的精神让他笑到了最后,赢来了辉煌。

【超凡的人格魅力】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如此人缘无人能及,难怪有人称曼德拉为“全球总统”。

1990年2月11日释放了曼德拉。头发花白却依然不屈的曼德拉以胜利者身份从监狱走出,被认为是整个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一刻。他随即前往约堡的索维托足球场,面向12万人发表了著名的“出狱演说”。

【“彩虹之国”的国父】

出狱后的曼德拉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获释后的曼德拉以他的智慧和宽容放弃了当时一度甚嚣尘上的暴力推翻白人政权的计划,而是致力于以和平方式结束种族隔离政策,并积极推动建立新南非民主政权。

由于他在化解南非不同族群的仇恨,以及推动南非民主进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1993年10月15日将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曼德拉和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1994年5月9日,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大选结果揭晓后,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外,曼德拉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1),美国国会颁发的“国会金奖”(1998)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颁发的“卡马”勋章(2000)。

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

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

。退休后的他,也没有完全退出公众视野,而是继续推动非洲国家在反对艾滋病等方面的努力工作。2009年11月10日,第64届联大通过决议,将每年7月18日他的生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以表彰他为和平与自由做出的贡献。在世纪之交时,他还入选“影响了20世纪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二十人”。

2010年后,曼德拉很少出现在公众场合。20多年的牢狱生活让他的肺部成为其“阿喀琉斯之踵”,因此数次入院接受治疗。2013年6月8日,他再次因为肺部感染紧急入院。在此后的半年中,疾病和衰老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两个对手。

曼德拉经历了3次婚姻。第一次是在1944年,他与反种族隔离人士西苏鲁的表妹伊芙琳·梅斯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两男两女。但由于曼德拉专注于政治运动而没有顾及家庭,两人没能走到最后。1958年,曼德拉与同样致力于反种族隔离斗争、并有“黑人母亲”之称的温尼结婚。然而,两人在经历了30多年的风风雨雨,并在共同见证了新南非到来的辉煌后,却在1996年离婚。温尼为曼德拉留下了两个女儿。1998年,曼德拉在80岁生日那天迎来了他的最后一次婚礼,妻子是莫桑比克前总统马歇尔的遗孀格拉萨,两人相伴至今。 曼德拉的两个儿子都已去世,大儿子马迪巴·桑贝基勒于1969年死于车祸,而二儿子马克贾托·曼德拉于2005年的1月6日死于爱滋病。与众多南非人对自己的HIV检测状况讳莫如深不同的是,曼德拉没有隐瞒二儿子死于爱滋病的事实,相反他借此呼吁南非人民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与爱滋病魔作斗争。

曼德拉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苦痛与折磨,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乐观、幽默、平和、宽容、坚定的高贵品质。他没有因为种族主义政权的迫害而走向极端、施展报复,而是极力斡旋、促进和解;他没有因为长期非人的囚徒生涯而失去理智、放弃希望,而是积极锻炼身体等待胜利的到来;他没有在声望高涨时贪恋权位、中饱私囊,而是在一届总统任满后立即退位;他没有在退休后坐享功名,而是积极奔走为慈善事业继续贡献心力。

曼德拉的伟大不在于他所获得的奖项,不在于世界各国政要名人对他的赞扬,甚至也不在于他为南非新民主政权的诞生所做的贡献;而在于他平和、宽容、理性的精神正是全人类所应具有的精神,他处理矛盾和冲突的智慧与方法也是世界各地的冲突双方所应学习的,而他的无私、奉献与坚定的品质更是后代学习的榜样。

2000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发生了这样一件严重的种族歧视事件:在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电脑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竟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闻之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因之义愤填膺。消息传到曼德拉的耳朵里,他反而非常平静,对这件事并不“过分在意”,“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并表示警察总署出现了这类问题,看来需要整肃纪律了。几天后,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当投票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看着曼德拉身份证上的照片与其本人对照时,曼德拉慈祥地

一笑: “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竣工典礼上,曼德拉无不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的好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巧用别人对自己的恶作剧,反用幽默活跃气氛,在这里,幽默成为曼德拉博大胸怀的自然写照,书写着一个坦荡而豁达的胸襟,体现着一种包容万事万物的海量。

历史是残酷的,但又是公平的。曼德拉的高寿让所有曾经的罪恶都在他面前倒下。种族隔离时期,他连选举权都没有,但他在1994年成为了南非总统;在罗本岛坐牢时,他连狱友的足球比赛都不能看,但他在2010年看到了南非世界杯;新南非诞生的18年后,甚至连当年看守他的狱卒都已成了枯骨,他还在接受着世人的祝福。如果黄家驹还活着,他或许还会为曼老爹唱一曲《光辉岁月》:“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彷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

【曼德拉经典语录】

1,“在那漫长而孤独的岁月中,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

2,“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

3,“我已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睦相处,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而活着,并去实现它。但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4,“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我想回到故乡的村寨,在童年时嬉戏玩耍的山坡上漫步。”

5,“我想用乐观的色彩来画下那个岛,这也是我想与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

6,“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

7,“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的经历风雨,笑对人生!”

8,我懂得了,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战胜恐惧。勇者不是感觉不到害怕的人,而是克服自身恐惧的人。

纪念曼德拉,也要纪念德克勒克(张田勘)

12月10日南非政府在约翰内斯堡为前总统曼德拉举行了大型官方追悼活动。一百多位各国领导人与南非各界代表9万余人出席追悼活动。南非总统祖马及美国、中国、巴西、纳米比亚、印度、古巴等国领导人先后致辞。

世界各国公众纪念曼德拉是因为他倡导的非暴力抵抗行动终结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而在南非实现了自由、平等和民主。曼德拉当然值得纪念的,但是另一个人、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同样值得念,不能忘记。

纪念曼德拉在很大程度是上是人们基于一种本能和一种对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天然接受、认同和肯定,不过,纪念德克勒克除了同样是基于这些理由外,还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更为长远的眼光,因为德克勒克所代表的南非白人集团是种族制度的始作俑者,也是压迫者。世人,尤其是作为被压迫者的黑人更容易看到的是他们的错误和罪行。

不能忘记德克勒克是基于他与曼德拉的相似与不同。两人有诸多方面的相似,例如,同样拥有95岁的人生;同样是名门之后——曼德拉为酋长之子,德克勒克出生贵族世家;同

样获得199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是,最重要的相同是,他们共同埋葬了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而埋葬这一制度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有共同的信念,只有非暴力革命、政治上的妥协和不同人群的宽容和理解,才能为所有人带来幸福,才会产生一个新南非以及一个新世界。

不过,德克勒克最值得纪念的是,他与曼德拉的不同。在废除种族隔离的斗争中,曼德拉需要的是坚韧和顽强,这固然可贵,但德克勒克需要做到的是放弃,这比曼德拉的坚韧更为困难。世界上有很多种放弃,但未必都很难。但是,有一种放弃最难,就是对权力和利益的放弃。

对于德克勒克来说,放弃权力也意味着放弃南非白人所曾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优渥的生活、巨额的财富。这样的放弃对于一般人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是,德克勒克所代表的白人集团的放弃还有更大的难处和揪心,因为,他们一旦放弃,就意味着永远放弃。

在一个黑人占80%的国度,白人未来几乎是永远不可能通过民主选举再次获得权力。在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并建立民主选举制度之后,数十万白人移民他乡也说明了他们不仅永远放弃在这个国家的权力和利益,也放弃了他们记忆中的故乡,而这个故乡是多么的温柔和多么的富贵,更是多么的宜居和多么的诗意。而且,德克勒克的放弃还伴随他所代表的白人集团深深的恐惧,他们可能会遭到清算,为他们过去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对德克勒克本人而言,可能还会出陷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受到黑人和白人的共同反对。

但是,德克勒克并没有在天大的困难面前退缩。当然,德克勒克的改革也源自他从担任总统就十分清楚地意识到的一点,镇压黑人的成本远远高于改革成本。如果没有德克勒克,南非可能不会迅速废除种族隔离,至少种族隔离和民主自由的进程会推迟许多年。这在德克勒克于1989年9月14日担任总统后采取的一系列极具勇气和魄力的举措中体现出来。

德克勒克上任伊始,便宣布允许在全国各地举行反对种族主义政权的和平集会。1990年2月2日,德克勒克在南非议会开幕讲话中宣布解除对非洲人国民大会、南非共产党等33个反种族主义统治政党和组织的禁令,同时宣布释放入狱达27年的曼德拉及其他政治犯。为了制定新宪法,德克勒克与南非四大种族(白人、黑人、有色人种、印度人)领袖举行会谈。1991年,德克勒克还宣布废除《土地法》、《集团住区法》等名目繁多的种族隔离法律,拆毁了南非种族隔离的法律支柱。

幸运的是,德克勒克并非一人在战斗。他的改革政策于1992年进行全国投票,结果69%的白人赞成他的改革政策。这就意味着,连同种族制度的始作俑者也已醒悟,不平等和不自由的种族隔离制度并非人类之福。对于白人的醒悟,生于南非长于南非的著名记者、作家阿里斯特·斯帕克斯(Allister Sparks)在其解释和分析种族隔离制度兴起和衰亡的著作《南非的心灵》中作了中肯的评价:南非白人并非恶魔,他们只是曾一度一叶遮目而已。

德克勒克代表白人的醒悟也得到曼德拉的理解,后者称赞德克勒克“有勇气承认,种族隔离制度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可怕的错误,并且有必要的远见来理解并接受这一点,即所有南非人必须通过协商来共同决定他们的未来。”

于是,历史才会浓笔重染地记下这一笔,1994年4月南非举行大选,非国大获胜,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新总统,德克勒克出任民族团结政府第二副总统。尤其重要的是,这一转型和政权变化没有产生大规模流血冲突,这在历史上寥寥无几。纵观历史,也只有蒋经国才能与德克勒比肩。

今天,我们纪念曼德拉,也要纪念德克勒克。纪念后者可能更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勇气和更为长远的眼光。有了曼德拉和德克勒克,才会让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同样获得解放。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