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一)
一、 单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 D ) A《论语》 B《大学》 C《师说》 D《学记》
2、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并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 ) A杜威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3、侠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B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区教育 D义务教育
4、以下不属于义务教育特点的是( C )
A强制性 B普及性 C政治性 D免费性
5、某中学老师围绕中学生网瘾问题,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资料,找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这种研究方法是( A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行动研究法
6、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征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这种观点属于( B )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活动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D文化中心课程论
7、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要求的课程是( B ) A分科课程 B必修课程 C校本课程 D显性课程
8、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表明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律是( B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9、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 )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道尔顿制
10、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得一部电影,或者想着一会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这种想入非非的意识状态是( A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有意注意 D无意注意
11、最能代表创造性特征的思维是( C )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2、下列有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问题解决。
B在学习较简单的问题时,中等偏低的动机强度最有利问题解决。
C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D在学习较简单的问题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关系
13、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识字学习时,有的按字音归类识字,有的按偏旁结构归类识字,这种知识学习策略是( A )
A组织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精加工策略
14、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开朗、豪爽,南方人含蓄、细腻”,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质属于( B )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次要特质 D中心特质
15、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的遇到了故障的时候,司机紧急刹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紧张情绪体验,这就是( D )
A热情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16、某生近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他的主要问题是( C )
A焦虑 B强迫 C抑郁 D恐惧
17、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咨询者不给予指导。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 B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18、皮亚杰、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时所用的方法分别是( A )
A对偶故事、道德两难 B道德两难、对偶故事
C对偶故事、情景故事 D道德两难、情景故事
19、“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原则是( B ) A导向性原则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疏导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0、“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发挥教育影响”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B )
A榜样示范法 B尊说服教育法 C陶冶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21、《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C )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C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D学习与行为相结合
二、 辨析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1、遗传在人的中起主导作用。
答:错误。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人的发展进程。遗传素质打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教学就是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的过程。
正确。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事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借助这种手段,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开发智力,进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学生在道德、情操、审美意识等方面得到发展。
3、思维定势对问题的解决起消极作用。
正确。定势是长时间解决相仿问题形成的思维及行动习惯,所以定势在解决新问题时,可能会因遇到相仿的问题而快速解决,也可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老办法而遇到更大的困难。
4、德育过程只能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
错误。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 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 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 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 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 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与学习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2、简述教师建立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般认为,任何一种品德都包含四种心理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四种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它是品德教育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心理学依据。在品德教育和培养中,只有保证这四种成分的协调、平衡发展,才不会造成品德结构上的缺陷,阻碍品德的发展。
4、简述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
四、 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1、张老师多年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今年他调到一个新学校,校长找他谈话时提到要好好备课。张老师理直气壮地说“我教了这么多年数学,课本都背下来了,还用得着备课吗?”
分析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用得着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必须备好课,备课是一项深入细致的工作,是教师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很难想象,一节没有充分备课的课堂教学会很精彩。教师的备课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无论是对教材的解读、学生的了解还是三维课标的把握,教师都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不仅要明白“是什么”,更要明白隐藏在“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真正实现课堂精彩教学。因此,教师备课,要重“思”,让“思”在备课中凸现真正的“魅力”。
2、语文教师将评过的试卷发下来后,学生们开始议论各自的成绩。小梅考得很糟,她认为自己不是写作文的料,总是不能写出老师所要求的东西。小康也没有考好,但他知道自己这段时间没有好好用功,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不好。他想多花点时间,争取下次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小芳一看到自己只得了B,很吃惊。她认为是老师没有好好的读她的作文。小齐只得了C,但是他并不觉得倒霉,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好好听过课,能及格他已经很高兴了。
(一)请根据归因理论分析案例中四名学生对考试成败归因的特点。
小梅将考试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能力不够;小康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努力不够; 小芳将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教 师评卷;小齐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运气。
(二)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改变案例中消极归因学生的倾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四个人中只有小康的归因是积极地。其他三个学生的归因都是消极的不可控的。要 激发他们的学校机会,首先要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学习 方法不当等可以控制的内部因素。其次,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