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标签效应论文】什么是标签效应(大全)

【标签效应论文】什么是标签效应(大全)

【标签效应论文】什么是标签效应浅谈学校教育中“标签效应”的合理运用——基于对“绿领巾”类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摘要]本文通过对“绿领巾”类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阐释了“标签效应”及其心理机制。通过分析“绿领巾”类似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学历社会。

【标签效应论文】什么是标签效应

浅谈学校教育中“标签效应”的合理运用

——基于对“绿领巾”类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绿领巾”类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阐释了“标签效应”及其心理机制。通过分析“绿领巾”类似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学历社会的膨胀及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出学校教育中合理运用“标签效应”的对策:为学生贴正面标签、贴发展性标签、贴多元标签。

[关键词]绿领巾 标签效应 学生心理

一、 对“绿领巾”类似事件的心理学解读

(一)事件回放

2011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五颜六色的一年,西安有“绿领巾”,包头有“红校服”,山东有“三色作业本”。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举办的入队仪式上,90余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中约有一半的人加入了少先队、佩戴上了红领巾,而另一半未入队则佩戴上了绿领巾。在内蒙古包头市,一所学校在企业的赞助下,为成绩好的学生发放了红校服, 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包24中优秀生”的大字,下面还有“翔锐房地产”的字样。在山东省,枣庄一所学校将学生成绩按高低分成三个等级,出现了三色作业本。 2012年,从颜色上对学生分类的事件尚未远去,温州一中学重点班装空调、普通班吹吊扇的消息又甚嚣尘上,再次把学校教育推上了风口浪尖。

(二)“标签效应”及其心理机制分析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有学者指出标签效应的产生具有如下机制:首先,标签的暗示作用可以影响人的个体意识的自我认同;其次,标签具有角色行为的导向作用;再次,标签效应来自于群体压力。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教师对学生所贴的标签很容易转化为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定

位,也容易牵制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认识看法。一些被老师贴上“坏标签”的学生便容易放任自流,并且缺乏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荒废了时间和潜能。

在“绿领巾”类似事件中,让学生佩戴绿领巾、穿不同颜色的校服、用三色作业本,等于给他们贴上了学习和思想品德较差等负面标签。当一个孩子被扣上“差生”的帽子,贴上“我不行”的标签,教师、家长的失望情绪及全班同学更加否定的态度,会进一步强化其自卑心理,使他也认为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永远差人一截”,从而放弃努力。同时,在学生的交往活动中,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为了保护自尊心免受进一步伤害,可能产生退缩行为,不愿与外界多接触。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他们可能只和“差生”聚在一起,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后,标签的预言就会成为现实。

黄晶(第一实验小学学生)的妈妈说,“女儿不喜欢戴绿领巾,整天闷闷不乐,老说戴绿领巾是当不上少先队员的孩子才戴,但不戴的话又会被扣分,只好每天都戴”。黄晶很羡慕那些戴红领巾的同学,每次一走出校门,她就会马上摘掉绿领巾,往书包里一塞。父母尽管知道孩子不爱戴绿领巾,但也没什么办法。显然,校方虽然声称给学习、思想品德稍差的学生佩戴绿领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但在客观上已变相给学生划分了等次,这让学生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

二、“绿领巾”类似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历社会的膨胀

当今社会,人们对学历的重视程度日益高涨。人们要向上流动必须用学历作敲门砖,为此社会上下都掀起了追逐学历的浪潮。在人们眼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是高学历的台阶,是学生真正的出路。正因为如此,应试教育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仍是主流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决定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成绩。顺理成章,成绩好的学生被贴上了正面标签,头顶众多光环,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被轻易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升学和招生的压力,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向好学生靠拢,教师也积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则常常被置于其后。这种差别对待,对于“差生”的心理状态势必造成消极影响。

(二)教师缺乏正确的评价观念

教育评价对教师而言,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是分析过去工作、制定未来工作计划的有效手段;对学生而言,是认识自我的一个标准。从社会学角度看,教育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学生“贴标签”的过程。标签具有角色导向的作用,不同的标签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同。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仍然采取“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对待学生缺乏发现欣赏的眼光,取而代之的是以成绩或主观意向来评价学生。如果学生成绩不理想或纪律性较差,老师很快就认定他们是差生。

总之,“绿领巾”类似事件频发,反映了学校教育“分数压倒一切”的价值导向,一些所谓名校将分数考核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忽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以至

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激励手段,用“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这种特殊标记来评价学生,不但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对学生心灵造成了莫大的伤害。

三、学校教育中合理运用“标签效应”的对策

标签有积极标签和消极标签之分。积极标签可以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克服困难,从而取得成绩,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感,使学生在自我角色的扮演中更加游刃有余。相反,消极标签则会给学生留下耻辱的烙印,在消极标签的作用下,学生会慢慢产生自我降格的心理,进而顺应社会评价成为实至名归的“差生”。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如何给学生贴标签,如何贴积极标签,如何为受消极标签影响的学生去标签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贴积极标签——进行赏识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鼓励是每个孩子内心迫切的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随时留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积极面对每一位学生,经常性地给学生贴上正面、积极的“标签”,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正确鼓励和引导下健康成长。有这样一个例子,玛瓦•柯林斯(Marva Collins),一位曾两度拒绝出任美国教育部长的老师,在她一生中,不知道用多少正面标签挽救了即将走向歧途的孩子。每当学生犯错时她就让学生写检讨书来检讨自己的优点:“我令人快乐”“我很兴奋”“我很厉害”“我很棒”“我是榜样”“我无与伦比”“我很热情”“我很重要”“我从不调皮”„„一直写到最后一个字母,如果有谁再犯,那就必须要用另一个同义词再写一遍自己的优点。现在高年级的学生会对新生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守规矩了,因为我已经厌倦告诉柯林斯女士我有多棒了”。最终,很多学生都在玛瓦的积极标签作用下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二)贴发展性标签——采用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实施的关键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核心是重视过程的总评价。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生实际上就是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给学生贴上定论性标签,只会限制他的发展,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显然要比仅以当前成绩评价学生要好。如给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贴上一个“最具潜力的学生”标签,不仅给他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暗示了他进步的可能性,还会极大地鼓舞他的学习信心,说不定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会在学习上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

(三)贴多元标签——关注学生多元智能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拥有8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等。学生作为有无限发展可能性与可塑性的个体,具备多元智能。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科特点和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充分挖掘学生多元潜力,树立多元的教师期望理念,因材施教。比如,在考察学生的语文和英语学习时,由于每个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水平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再如,某生即使学习和思想品德较差,教师也不能武断给该生贴上“差生”的标签,而应看到该生在学习以外方面的优秀表现,关注鼓励其多元智能的发展,实施动态的教师期望。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绿领巾”类似事件折射出来的不仅是我们教育方法的粗糙,更是人文关怀的缺失。贴上一个标签容易,但要消除负面标签给学生带来的心灵上的负面影响,却是难上加难。在学校教育中,慎给学生贴标签,无论我们出于何种目的,甚至是以爱的名义。

参考文献:

[1] 李晓军.“绿领巾”事件与“标签效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3),第47页

[2]农万宾.标签效应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第61页

[3]杨海丽.负面标签效应的心理机制及抵制策略[J].校园心理,2009(2),第102页

[4]徐代珍向东春.浅论标签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0(3),第35-39页

[5]王爱民.贴朱者赤 贴墨者黑:用好“贴标签效应”[J].学生发展与管理,2003

(5),第48页

[6]李旭.我国学校场域中教育公平失真及影响因素[J].现代教育管理,2010(1),第8-11页

[7]黄春珠.用“标签效应”教育孩子 [J]. 素质教育论坛,2011(3),第91页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