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试论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试论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张寒英 黄冬琴
摘要:当代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目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面对和迫切解决的课题。而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观误区及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观 心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进一步加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必会遇到诸多理想和现实不能一致的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换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道路上重要的一步。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主要表现为:一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的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一是个人偏好失衡,即劳动力的个人兴趣、价值追求、就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和岗位空位不一致而导致的就业问题。这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较明显。
首先,就业市场更加拥挤,大学生找工作心切。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当属大学生就业市场,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人,且正值我国最近的一次人口出牛高峰期出牛的人口也正涌向就业市场,使得我国劳动人口猛增,大学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队伍也在逐年壮大。据权威统计显示,2006年预计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1400万,比2005年增加100万,这已形成一强大的社会压力,同时还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413万,“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而在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338万,较2004年多出58万人。这无形中给大学生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加重了他们的危机感,使他们处于一种漂浮不定而又焦虑仿徨的状态之下。当然,这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近年来报考研究生的比例偏高,却心态各异。此外,由于大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在社会上似乎有些贬值。这给尚未走进大学的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产生了消极态度,形成了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利的因素,更加不利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就业市场化、灵活性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相对滞后。当前,竞争机制已是渗入到各个领域的主流。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与国际接轨,我国在人才资源分配上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把人才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能者上,不能者下,竞争上岗。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打破了传统的统一分配、保障工作的模式。这一方面大大缩减了稳定工作的范围,而越来越多地实行合同制,从而冲击了毕业生的稳定感和安全感,显得很无助、茫然、焦虑。但是多年形成的惰性促使他们仍然继续寻找那种一业定终身的稳定工作,不愿去那些只有合同而不保终身的企业或私立单位,不愿去参加竞争,就业观念仍停滞在“计划”阶段内。这使得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显得很拥挤。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在给用人单位提供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更多机会的同时,也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择业空间。但是在这个更加自由的空间里,大学生要选择的却很少是能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行业,而选择的是待遇厚、收入高、环境好的行业和地方,认为这才能算做就业。许多人不愿到基层、生产第一线、艰苦行业和老少边穷地区去就业。这是在当今社会各种价值取向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过度关注自我的就业观。实用注意、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掩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就业时表现出功利性的一面。这样,人为地造成了大城市“无业可就”,郊区、基层和西部地区“有业不就”与“无才可用”的局面。面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矛盾和
世界就业变化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正趋于多元化,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一些毕业生从事着非正式和非正规体制的“体制外就业”。当今世界就业变化趋势是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就业模式趋于多样化,出现了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家庭就业、自营就业、派遣就业、兼职就业及远程就业等形式。这此灵活的就业形式至少能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但在我国仍有大部分大学生不愿走上这一个踏板,他们更期望自己一步到位。例如:销售是企业收入最倚重的职能,可是满怀抱负的大学生多数不愿从事这一行业。
第三,在我国,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得供需矛矛盾比较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变化和新行业的出现,社会提出了对能与其相对应的新型专业人才或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而我国高校里面有一部分已不能适合社会需求,或者有此专业短缺,使得一方面有人却就不了业,一方面有业却没人能就,造成选择那此过时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不公平就业影响了大学生情绪和态度。尤其是在一此事业单位,由于腐败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求职学生的心理不平衡,且打击了他们求职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求职过程中有很多人通过社会关系去获得某个职务。而单位以形式上的公平考试录用之。在这整个过程中却把一些相对优秀的人排挤在外,这不但严重影响了求职学生的情绪,而且还会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就业不能全凭能力,从而更侧重社会关系和腐败手段。此观念一旦形成,不但会对毕业生日后的发展造成误导,还会助长腐败之风,使人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甚个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仍无法落实就业单位,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就业观念理想化
这类大学生都怀有寻求理想职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对社会、对人生存在着许多美好的向往,具有比较强烈的成就动机,总想干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地等待的状态,因而忽视了择业过程中需求信息的收集、择业技巧的学习、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作用,把择业、就业过程简中化、理想化,认为仅凭自已的真才实学就可以落实到相当的就业单位,且往往就业定位偏高:有的希望找一份既轻松、又稳定,而且收入高的工作,有的志在大城市、志在外资企业、志在国家机关,这类大学生即使在择业过程中屡次碰壁,仍一心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甚至于宁愿毕业后派回生源地区“吃父母”或继续考研,也不愿对条件一般的用人单位屈身低就。
(二)就业观念功利化
一些大学生过分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味追求到城市去、到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对国家需要人才量较大的乡镇企业、边远山区、艰苦行业不屑一顾。有的择业时与单位更多地在工资待遇、居住条件、假期长短等细节问题上纠缠不清,而对于单位的具体规模、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和个人的继续教育等重要问题却不很关心,使用人单位感到学生胸无大志,最终不与此类毕业生鉴订就业协议;有的只看重眼前利益,不管自身条件和专业如何,一心向往工资高、地位高的工作。
(三)就业观念狭窄化
一此大学生认为只有找到“公家”的铁饭碗才算就业。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在私营企业、非国有公司都只是打工,不是正式工作,不能叫就业,并且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生源地的大学生,找“铁饭碗”的愿望仍比较强烈。
(四)就业观念简单化
这类大学生基本表现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过乐观地估计了面临的就业形势,过低地估计了面临的困难和竞争。应该说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事情决不
是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尤其是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人为因素、非正常因素所起的作用必须引起大学生的重视,而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把择业、就业简单化,把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延延伸到择业、就业过程中,以为学习好就能找到好工作。
(五)就业观念片面化
当代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识仍存在不小的偏差,主要反映在责任意识与义务观念相对薄弱,而追求个性自由、个人权利的要求继续增高。表现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上,是只讲索取,注重个人正当利益的获得,忽视工作本职及奉献,未能充分认识到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三、转变错误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转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广义”的就业观
狭义就业观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当高薪自领,到大城市,能解决户口等才算就业,所以,许多大学生一心想找大城市、大单位、高收入的工作岗位。其实,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及新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毕业生必须改变狭义的就业观,树立起广的就业观,即不管工作单位是国有还是非国有,是就业还是创业,地点是国内还是国外、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在某种岗位上能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即应就业。如果一个学生固执己见,认为只有到公有制单位工作才算就业,非公有制单位不去,他将会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和发展良机。
(二)转变“消极等待”的就业观,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
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工作就稳当了。他们或者认为学校、社会、国家应该为自己安排一份满意的工作,从而被动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或等待学校推荐,“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殊不知,形势已经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社会、学校虽会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条件,做出各自的努力,但如何利用这此条件,必须由就业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就业,从进入大学起,大学生就应关心就业,主动收集需求的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索质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提高就业能力;在毕业期间积极主动出击,抓住机会,实现就业或积极自主创业。
(三)转变静态的“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
过去的就业观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找一份稳定工作。而如今,这种观念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具有极大的风险。首先,社会在发展,职业也在不断分化组合,有的还会消失;其次,现有工作岗位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最后,由于劳动者自身经验、能力、性格等原因,工作岗位也可能变化。因此,大学生要摒弃“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流动已成为常见现象,由于职业流动使就业者能够结合社会需要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对自由地发展,因而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四)转变“专业一定要对口”的观念,树立“发展适应”的就业观念
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求职者的愿望,然而,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岗位群相对狭窄,就业空间受到限制。大学生不应该被专业束缚选择职业的空间,而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转移专业兴趣,自觉培养新的爱好,锻炼多方面能力,“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近年来社会上以综合索质为主要考察重点来进行招聘的实践证明,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大学生的学习不能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思维方式、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索质和职业迁移能力,一专多能,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大学几年的学习不过是入门教育,重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爱”,真正的专业还有待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再学习和从业经验的积累,逐渐清晰而最终形成。
(五)转变“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
当今社会还存在着很多合理合法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反映出现实生话中或者还没有某种职业,需要学生有眼光去发现,有勇气、有智慧去创造新的职业满足人民的需要;或者虽有某种职业,但相关单位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质量或价格等尚不能令消费者满意,大学生富有创造力,完全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积极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就业者提供机会、而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工作岗位”,去找一个工作,“创造工作岗位”的行为依然甚少。目前,我国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工作岗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六)转变“职业理想化”择业观,树立“胸怀理想、立足现实”择业观
合理恰当的职业理想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人成就事业,为国家社会作出贞献的内在精神动力、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是每个大学生的心愿,但这个心愿必须具有现实可能性,不能过于理想化。学生不能一厢情愿,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不现实地要求社会,把自己的职业前途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否则不但会影响学生及时就业,而且会导致已就业的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最终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以后,可能会经过一定的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工作、社会又能提供什么工作,做到个人的理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大学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在职业选择及职业话动中既形成合理恰当的职业理想,又脚踏实地地根据现实情况,一步一步努力,在工作中不断增长才干,最终实现职业理想。
(七)转变“贪图安逸、只顾眼前利益”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着眼长远求发展”意识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学生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一部分学生贪图安逸享乐的观念是就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与有些毕业生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愿意到生产建设第一线,不愿意到边远农村,怕到基层,怕就业环境差,怕缺乏发展空间,一心只求舒服的环境和丰厚的待遇有关。在现实生话中,有些大学生与社会接触少,实践经验少,社会阅历浅,极少有机会到艰苦的地方锻炼,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个渴望自己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大学生,都要有到艰苦环境中锻炼的勇气和精神准备,都应着眼于长远求发展。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祖国的需要作为无悔的选择,自觉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 周启红,柯群胜.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匀[J]理论月刊,2003( 11) 。
2.谭胜国.当前人学生就业压力与就业观变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
3. 范威,孙宁.发挥辅导员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