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特产店投多少 外资为何转投东盟?
7月18日,国际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称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华的最后一家直属工厂。而早在2009年,另一家体育用品巨头耐克就关闭了在华的唯一工厂而转移到东南亚。除体育用品外,Zara、H&M等全球服装零售巨头也开始逐步将生产基地建立在东盟国家。
近年来,伴随着东盟国家经济迅速崛起,外国资本大量涌入该地区,东盟国家成为继中国之后最吸引外资的制造业基地。那么,外资为何如此青睐东盟国家?
东盟国家:亚太经济重要的增长极
近年来,东盟国家积极调整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各国相继推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加快经济重组和结构调整的步伐。2010年2月,新加坡公布未来十年新加坡的七大经济战略,确定了转向通过技能和创新来巩固已有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向。近年,新加坡加大了创新密集产业领域的研发,政府提出了要进一步推动研发活动,在五年内使研发经费开支占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使创新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
2010年10月,马来西亚政府推出了经济转型计划(ETP),该执行方案包括12项国家关键经济领域和131项计划,总投资额预计为444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该计划将创造330万个就业机会,人均收入将由目前的7500美元升至15000美元,实现进入高收入国家的目标。
2011年5月,印度尼西亚政府提出了《2011-2025年印尼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根据该规划,印度尼西亚政府将重点发展“六大经济走廊”,着力推动交通、通讯、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工业中心,力争实现在2025年跻身世界十大经济强国的远景目标。
2012年3月,泰国政府提出将在未来5年拟投资约720亿美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以加强泰国的长期竞争力和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区域生产网络
随着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东盟国家的生产跨国化得以不断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
据统计,1990年至2011年,东盟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从128.21亿美元增至1165.39亿美元,增长8.1倍;外国直接投资存量从643.03亿美元增至10772.84亿美元,增长15.8倍。跨国公司根据全球经营战略在东盟国家的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汽车工业等投资设厂,并将其纳入全球和区域生产网络体系中。
由于东盟区域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各国在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地位上升,东南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第三大办公自动化设备和通讯器材,以及世界上化工、汽车、医药、纺织、成衣等重要出口基地。
目前,东盟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迅速提升。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公布的1980年至2005年各国工业竞争力指数(CIP),在全球122个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从第2位跃居第1位,马来西亚从第40位跻身第16位,泰国从第47位跃居第25位。其中,各国在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额、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制成品占总出口的比重、制造业增加值的中高技术产品比重、制成品出口的中高技术产品比重等6项指标的世界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外资何以大量涌入东盟国家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盟国家经济普遍出现衰退或减速,但各国较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印尼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菲律宾的经济增长率创下24年来的新高,新加坡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建国以来最快的一年,东盟国家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
此外,东盟国家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这些年,东盟国家进入政治社会转型的新阶段,民主化进程有所加快。许多国家经历了大选,政府领导人实现了新旧更替,基本保持了权力的和平过渡和政局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各国发展水平不一,比较优势明显。同时,各国政府积极采取向外资开放的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006年11月,越南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50个成员国。为此,越南做出10项承诺,其中包括在2008年正式开放货物贸易市场,大幅降低进口关税,在五年内取消与商品国产率及出口商品有关的工业补贴,取消对农产品出口补贴,外资企业享有与当地企业相同的待遇,确保政府政策出台的透明度等。
当前,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从3个层次展开:一是东盟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经历了从特惠贸易安排到自由贸易区,再向经济共同体迈进的发展过程;二是东盟与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由贸易区均取得不同的进展;三是东盟成员国与区外国家建立了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据统计,截至2012年1月,东盟各成员国提议中的自由贸易协定为51个,正在协商中的自由贸易协定为38个,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为97个,总数达186个。
随着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内市场规模扩大,贸易与投资壁垒消除,为该区域产业分工和生产网络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条件。近年,中国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鼓励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加上劳动成本的上升,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转移到东盟国家。
尽管东盟国家吸引外资取得了新进展,但各国吸引外资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除一些先进国家外,多数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运输、电力供应、配套产业、人力培训明显不足,一些国家劳资关系尚未理顺,腐败现象比较严重,这些因素将制约外资的进一步流入。
这些年,东盟国家进入政治社会转型的新阶段,民主化进程有所加快,投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如何看待外资转战东南亚?
白 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
虽然有一部分外资企业转战至东南亚国家,但这些外资企业也必然会遇到产业链条重构的压力。事实上,这些已经或者正在“下南洋”的外资企业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形成了很难完全切割的关系。这些企业虽然离开了中国,但从未来的上下游关系来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中国制造业这个大体系。正是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有必要结合外资的“下南洋”,通过将现有产业链条甚至生产网络对外扩张,逐步转变中国制造业在未来国际产业分工中的被动状态,进一步增加对这些外资企业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将外资企业的“下南洋”与国内企业的“走出去”相结合,促使中国制造业向“离岸”方向发展。
陈乃醒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竞争是激烈和无情的。我国刚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一些变化,条件许可的企业便开始转移,或者迁移回美国,或者迁到东南亚等劳动力价格更低的一些国家。目前虽然为数不多,还没有形成潮流,但动向已经十分清楚。随着竞争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竞争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无论企业转型还是激烈竞争都是痛苦的,都会付出巨大代价,这两年中小企业倒闭率上升就是明证。但转型标志着我国企业素质的提高,竞争可以历练我国企业的成熟。因此,减少痛苦和代价,需要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的快速转型,转到以提高科学技术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效率的模式上来。这既是企业的成熟,也是全社会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