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安氏一类错颌【自锁托槽在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病例中的应用】(全文)

安氏一类错颌【自锁托槽在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病例中的应用】(全文)

安氏一类错颌【自锁托槽在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病例中的应用】自锁托槽矫治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矫治技术。它的出现为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目前,自锁托槽相对于传统托槽的低摩擦力、减少支抗丧失、提高临床操作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点已得。

安氏一类错颌【自锁托槽在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病例中的应用】

  自锁托槽矫治系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矫治技术。它的出现为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目前,自锁托槽相对于传统托槽的低摩擦力、减少支抗丧失、提高临床操作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点已得到越来越多正畸医生的认识和肯定。笔者将对19例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病例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19例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病例,均为恒牙期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11~15岁,平均13.4岁。
  矫治设计思路:安氏Ⅲ类错颌患者多是凹面型,牙弓中存在中重度拥挤,如果单纯为了解除拥挤而拔牙,矫治后的牙弓可能变得更狭窄,微笑时的唇齿关系不美观,牙列与唇颊口角易出现不美观的空隙,面中部的丰满度会受到破坏。对于青少年患者更要慎重拔牙,而是通过可以提供持续轻力的自锁托槽矫治器,利用该矫治器的扩弓作用来解决拥挤,同时维持或改善原有外貌[1]。
  矫治方法:初期排齐阶段应用0.014的热激活弓丝,尽量全口牙列均入槽,自锁托槽的复诊周期一般为8周左右。弓丝使用遵循由细到粗、由软到硬、由圆到方的原则。矫治步骤为牙列排齐整平、调整牙弓关系和精细调整及保持阶段。治疗过程中配和使用颌垫或磨牙咬合垫以解除反颌,必要时配合Ⅲ类牵引。
  疗效评价方法:收集患者矫治前后的牙颌模型、头颅侧位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及面颌像。统计疗程及椅旁操作时间,进行治疗前后X线投影测量分析,判断矫治方法的疗效。
  结果
  矫治结束后,本研究中19例患者均能达到磨牙及尖牙的Ⅰ类关系,覆颌覆盖正常,上下颌牙列排列整齐,中线一致,疗程6~18个月,平均11个月。
  讨论
  自锁托槽的特点:自锁托槽矫治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托槽自身带有的自锁结构替代对弓丝的结扎,将矫治弓丝限定在托槽槽沟中,减小了矫治系统内部的摩擦力,使矫治效率增加。
  自锁托槽的优点:①自锁托槽免去了使用结扎丝(圈)结扎托槽,从而减少了椅旁操作时间,因而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强度[2]。②使用自锁托槽矫治系统平均排齐整平的时间减少3.4个月,复诊间隔时间长,次数少,节省了治疗时间。使用该系统矫治的患者,不适感减少,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2]。③产生更小的摩擦力,从而提高牙齿移动速度[3]。能降低牙齿受力,控制牙齿移动方向,扩大牙弓。自锁托槽由于没有结扎丝的束缚,弓丝与槽沟的接触面积和表面压力都得以降低,因此摩擦力大大下降,利于牙齿的移动。所以一些以往需要拔牙矫治的患者现在可以不拔牙矫治[1]。④自洁作用好,有利于组织健康。由于自锁托槽使用轻力矫治,减少根吸收,骨改建更佳,因此利于牙体硬组织,牙根及根尖周组织,牙周组织的健康。⑤患者对疼痛反应轻,配合度好。弓丝形变释放柔和持续轻力,患者更舒适,加之复诊间隔延长,次数减少,因此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增加了正畸治疗的成功率和医生的自信心。⑥黏接强度大,脱落率低,自锁托槽配套的黏接剂主要是高强度的光敏黏接剂,因此相对于传统的黏接剂而言具有更加强大的黏接性能,脱落率低明显降低。有些自锁托槽在托槽地板上设计了网纹状的结构,极大的增加了黏接强度,减少了脱落率,增加了治疗成功率。
  自锁托槽的不足:自锁托槽在使用中,还是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①托槽体积偏小,这样虽然可以增强患者的舒适度,但是对于一些扭转牙,往往很难只通过更换弓丝就能解决,这是在使用中比较困扰的一个问题,同时体积过小,结扎翼也相对小巧,在需要连续结扎或者需要挂链状橡皮圈时不利于操作。②在临床使用中,由于系统摩擦力较低,弓丝在槽沟中相对容易滑动,需要末端回弯或辅以阻挡曲等附件。③价格较高,一般患者不易接受,不好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自锁托槽与高性能的弹性弓丝的结合使用,应用于安氏Ⅲ类错颌非拔牙病例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比传统托槽具有明显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正畸医生和患者的喜爱。虽然存在一些不足,相信也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更新,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正畸临床,服务于广大错颌患者。
  参考文献
  1姜若萍.自锁托槽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J].口腔正畸学,2006,13(4):187-190.
  2刘丛华,缪耀强,李兰超.三种不同弓丝结扎方式的椅旁时间对比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4,11(1):19.
  3白雪芹,曾祥龙.不同自锁托槽系统在牙齿排齐阶段摩擦力的对比实验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7,14(3):131-134.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