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清末民初小说完本_清末民初小说现代体式的萌生及背景(精选)

清末民初小说完本_清末民初小说现代体式的萌生及背景(精选)

清末民初小说完本_清末民初小说现代体式的萌生及背景摘要:清末民初小说在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和叙事角度上具有了现代小说的叙事因子,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末民初全新的小说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格局,引领着新小说叙事。

清末民初小说完本_清末民初小说现代体式的萌生及背景

  摘要:清末民初小说在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和叙事角度上具有了现代小说的叙事因子,为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末民初全新的小说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格局,引领着新小说叙事模式的变革。开启民智的启蒙重任、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文学市场的形成、近代大众传媒的兴起,都对新小说体式的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小说 叙事特征 小说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新小说“泛指在清末民初出现的多少有些革新意义的小说作品”,主要指由吴趼人、刘鹗等作家创作出的一大批介于中国古代小说形态和西方小说形态之间的过渡状态的作品。新小说在小说体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尝试,无论在叙事结构、叙事时间,还是在叙事角度上,都体现出与古典小说不同的叙事特征。虽然这些尝试远未能形成大规模的创作潮流,但正是它为现代小说体式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快了中国小说体式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使“五四”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彻底地告别了传统,实现了中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艺术转换。
  一 新小说现代体式变革的表现
  中国现代小说体式萌生于清末民初时期,以梁启超、林纾、吴趼人、苏曼殊、李伯元等人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与古典小说艺术形态不同的体式特征,逐渐具有了现代小说体式的叙事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叙事结构上逐渐出现了非情节因素的倾向。清末民初的许多小说作品中出现了较多的哲理思考、政治说教、心理感受等小说结构因素。新小说增加了非情节性因素——大量的议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情节功能,逐渐突破了古典小说单一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框架。古典小说作为一种“讲述”艺术,十分重视情节的曲折完整,引人入胜,重在故事的讲述。对于故事情节完整性、曲折性、传奇性、统一性的追求成了作家的共同目标。人物往往是事件的载体,离开故事,人物的其他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失去了独立的表现价值,这就形成了古典小说重点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心理感受的变化反而不受重视。
  出于启迪民智的需要,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为代表的政治小说以表达其政治思想为根本目的,作品较早采用了倒叙手法,基本上突破了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它以人物的游历过程为线索结构小说,为新游记体小说的出现作了最初的尝试。小说中充满了大量的政治辩论、政党纲领条文、诗词曲文等非情节因素,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手法,拓展了小说的抒情功能,为后来抒情小说的艺术革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为代表的抒情小说重视小说的抒情功能,在保留了一个大致的故事框架背景下,重点传达出叙述者对个人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小说带上了浓郁的抒情色彩。苏曼殊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将叙事的重心移向了叙述者的情感意绪,为现代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在叙事时间上大量采用了倒装和插叙法。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笔法影响,以顺叙为主,从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到结局,从人物的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都是按时间顺序展现其因果律、连贯性。在新小说中,大量的倒装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时间,巧设悬念,迅速推进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剔除了古典小说的引子、见解、人物简介等内容,比较彻底地改变了古典白话小说的说书叙述模式——与自然事件的发生发展相一致的连贯叙述的顺序。吴趼人的《九命奇冤》采用了倒装手法,小说明显借鉴了法国小说家鲍福《毒蛇圈》的创作手法,《老残游记》、《六月霜》等小说也部分采用了倒装叙述。恽铁樵的《工人小史》运用插叙法,补充交代了韩 人十年前流落到上海来做工的原因。倒装叙述手法不断制造悬念,将故事情节层层推进,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感受,显示了新小说的现代因子。
  第三,在叙事人称上逐渐出现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手法。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叙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导致了作者个性的消失。第一人称叙事是连接古典小说叙事模式和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一座桥梁,是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里程碑。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中国白话文学中首次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叙事,M·D·维林吉诺娃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第一人称参与模式无疑是中国白话小说史上的革新,吴沃尧的《怪现状》就是白话文学中首次出现的第一人称叙述”。在近代小说中,大量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带来了小说叙述视角、叙述的空间和时间、叙述的话语和文体、叙述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现代小说主要采用了限制叙事(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为主),叙述者已经融入了叙述的过程之中,成为了情感的体验者或者事件的参与者、目击者,叙述者只能叙述他所了解的内容,而避开了他所不了解的内容,采用主观体验的方式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丰富性。
  二 新小说现代体式萌生的内在要求
  全新小说观念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小说体式变革的内在原因。近现代“救亡图存”的中心主题把小说从文学边缘推到了中心位置,成为文学中最重要的品种。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近代小说体式必然会发生变革,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赋予它的功能价值,这为近代小说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1897年,严复、夏曾佑发表了《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该文深刻地阐明了小说的特点和重要的启蒙功能,为小说成为文学中最重要的品种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中国近代最早从理论上论述小说重要性的论著,认为小说主要表现人性,即所谓“公性情”,并分析了小说语言的通俗性、描写的细节性和故事的虚构性等文体特征,“从纯文学的角度归纳小说特点,以东西小说互为参照,提出以小说表现理想,批判现实,创造新生活”。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一文中,大大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并从“熏”、“浸”、“刺”、“提”四个方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小说对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别士的《小说原理》比较详尽地阐述了小说创作的“五易五难”,浴血生从“责、刺、讽、喻”等方面来研讨小说创作,这些都从不同侧面探讨了小说的理论内涵和创作的内部规律,不断丰富着清末民初小说理论,持续推动着新小说体式的变革。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