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鲁迅(外一篇)] 读后感有的人
黑夜的翅膀悄然覆盖整座城市,沾满游子乡愁的月光被霓虹灯的光线阻拦在了都市生活的边缘。快节奏的时代常常让人忙得晕头转向,以致无暇顾及四季轮回,无暇静下心来思索人生的命题。白天疾步走在路上,突然一片黄叶飘落在头上,才知秋天已经从黄历里来到人们的身旁。
在这样的秋夜,透过六楼的窗口,我没看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两株枣树。但那两株枣树自从与我在中学教材里相遇后就一直矗立在我的心中。她们“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她们的英姿,她们的气度,她们的胆量,她们的精神,无时不震撼着我的心灵。而在高楼林立,人海茫茫的城市里,我怎么也寻找不到像那两株枣树一样英勇无畏的树木。那些绿化工人拿冰冷的铁铲栽种的作为装饰的风景树总是被修剪得圆溜溜的,几乎看不到一点锋芒。这样的树木不要说去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不被稍微大点儿的风雨吓得屁滚尿流已经算很不错的了,就像现在的很多商品,中看不中用。我曾为此一次次陷入迷茫和失望当中。
汽车的喇叭声不时划过城市的夜空,但没有伤及到星星,因为星星受不了黑烟的摧残,都躲在了遥远的乡村,台灯的周围也没有小飞虫,或许它们被谁收买不再做无谓的抗争,或许它们躲在哪个地方积蓄力量准备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我的猜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暂时无法得到证实。可没有它们的身影,我多少还是感到有点孤寂。从书架上取下《鲁迅作品集》,我的目光就像一尾小鱼,在书里忘我地游走,有时激昂,有时愤慨,有时伤感,有时感动。在这样的夜里,我与鲁迅先生走得很近,近得中间放不下一根毫发;我与鲁迅先生很亲,亲得如同情同手足的兄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人生的真实写照。面对那些丑恶、残暴、不公、谬论,他把手中的笔变成匕首,加以无情地披露,毫不顾忌个人的安危;而面对亲人、朋友、百姓、国家,他则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甘愿做一头孺子牛,把自己甘甜的乳汁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的爱憎分明,他的忧国意识,他的大无畏精神,不仅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天空,还将在明天的寰宇中大放异彩,永不落没。
一个人生活贫困还不至于危及生命,但假如思想贫血,那将会彻底土崩瓦解,因此要拯救一个人首先就得拯救他的灵魂。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一点鲁迅先生的明智选择给我们开了一个先河,也为我们证实了一个真理。他去日本求学是想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误诊的病人,可有一个电影画面的情节彻底转变了他人生的方向。一个替俄国做军事侦探的中国人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他两旁站了许多体格跟他一样强壮的中国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不但没有一丝愤慨,还显出一种麻木的神情。鲁迅先生对眼前的景象思索良久后,感到十分的气愤。他深深地领悟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样,鲁迅先生完全推翻了之前构建的人生梦想,作出了一个重要而伟大的抉择——弃医从文。正因为有了他这个抉择,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才多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才多了一份宝贵的财富;正因为有他这个抉择,中国革命史以及民族发展史才多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才多了一座伟大的丰碑。因此,鲁迅乃中国之幸,世界之幸。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一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鲁迅不愧是一代文豪,不愧是令人景仰的大师,他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一下就揭穿了封建社会厚厚的虚假的面纱,把人吃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鲁迅先生曾在该文中断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那些非法的传*组织。我有一个同乡,他加入传*组织后开始拉自己的亲朋好友下水,然后他的那些亲朋好友又拉自己的亲朋好友下水,这样恶性发展的结果是他与他的亲朋好友以及相关联的人多半陷进了传*的泥淖里,无法自拔而弄得妻离子散。我不知道这种算不算人吃人,但确实令人生厌和气愤。现在是法制社会,岂能让昧良心的勾当和不法行为逍遥法外,那些非法传*的组织最终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也正应验了鲁迅先生的断言。人本无完美,社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就算是经济社会发展得快的国家,就算是高度文明的社会,也难免会有点瑕疵,各种“吃人”的现象还是会时不时地出现。所以,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给我们指明并下达了一道口令:“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黑夜的翅膀越来越沉重,被酒精扰乱神经的几个青年男女在窗外的大街上乱吼乱叫,还不住地砸酒瓶子。他们以为这样就会赶走无聊,赶走郁闷,赶走黑夜,可恰恰相反,他们的举动瞬间就被现实否定了,最终被赶走的是他们自己。
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我的目光和思绪继续游走在《鲁迅作品集》里,与鲁迅先生促膝长谈,然后在他的指引下与正义同行,与邪恶对抗,不顾窗外的秋风在偷偷地议论什么。
窗外的枇杷树
在乡下,一棵树是不会被人注意到的,更不会让人对它产生浓厚的感情。但在灰蒙蒙的城市里。一棵树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就好比我窗外的这棵枇杷树。它若长在老家农村,或者是我生活过的满目葱绿的农村,那它是不会出现在我的笔端。可现在,我对它已不再是表面意义上的喜爱,而是形成了一种深深的眷恋。也许是它的根扎进了我的心田,也许是我的心嫁接在了它的枝干上。我觉得,假如没有这棵枇杷树,整座城市肯定会枯萎,虽然它的绿荫没有遮盖整座城市,它的根系没有蔓延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但它看似微不足道的绿苗却时时让人看到希望。
在我搬来这间房子之前,枇杷树就已经站在了窗外,故我无法说出它栽于何时。当然,我若真想知道,那也可打听到,但这样追根溯源的结果只会得到一个毫无价值的答案。所以我也从来没有要去打听的念头。在它的四周有几座陈旧的房子,与远处高耸入云的那些高楼对比极度失衡。我目前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条件虽不是很好,但因有这棵枇杷树的陪伴,日子还过得其乐融融。我寻找了几周,看它的附近是否还有其它的枇杷树,可每次都是徒劳,不要说是枇杷树,就是一小棵杂树都没有。由此我认为它更加弥足珍贵,我为能拥有它,能与它相伴而感到无比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