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乐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大一心理健康论文2000
摘 要:心理健康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面对大学这一关键性的过渡时期来说,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更是显得尤为的重要。就简单论述了通过加强大学生音乐教学力度的方式,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促使大学生以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从而达到建立正确、健康心理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学;音乐赏析能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特别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的差异性,其健康与亚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不容易界定和判断,这导致开展心理健康的预防、维护和治疗十分困难。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专业知识教育那样,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奏效,而需要将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各个空间,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并发挥其自身的心理调节作用。而音乐教学的作用就此显现。
音乐教学的实践,能提高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心里认知,促进大学生心里健康发展。而本文之所以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相对活跃的状态。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在面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上,容易产生许多尴尬,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被家长的过度保护,加之学校的应试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经历、意志薄弱,在面对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经常使他们难以承受,致出现心理疾病。
其次,中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种这情况也会在青年学生中引发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变故、习成绩不佳、友失败等,这些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时间大量紧迫感和压力感;而且,随着对生活目标选择机会的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更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使得社会变革所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更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
另外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平时习惯依靠父母的人来说,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也会对他们产生精神压力。同时,大学生跨进大学,面对周围各不相同人,忽然间由原来中学时间亲密无间的同学,变成一些陌生人,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会产生孤独感。
那么,面对这些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或者说,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我认为,面对当代的大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增加音乐教学在他们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因为增加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心理,而音乐审美能力高的人,自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审美心理能力的高低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研究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根据审美注意形成的条件,在选择欣赏材料时应注意音乐作品相对于学生的冗余度,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又如根据灵感能有效地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即“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这样,让学生主动的产生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产生了精神寄托。最关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式:(1)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2)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3)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4)在音乐教学中,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5)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环境的目的。
其实,参与音乐的实践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提高团队精神。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就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排解部分学生身心的孤独。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教育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参与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审美更加生动,同时能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胡建,林雁双.浅谈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与青春期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4,(6).
[2] 徐桂琴.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实践探究[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