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顺应童心,发展故事力 顺应童心(通用)

顺应童心,发展故事力 顺应童心(通用)

顺应童心,发展故事力 顺应童心今年四月里,海门市“童化作文工作室”以同课异构为抓手,由承办学校的两位老师和新作文杂志社的聂闻老师分别在三、四、五年级执教《狐狸和乌鸦(续编)》,探讨了儿童文化背景下的童话类习作的写作路径。  童化类习作教学的。

顺应童心,发展故事力 顺应童心

  今年四月里,海门市“童化作文工作室”以同课异构为抓手,由承办学校的两位老师和新作文杂志社的聂闻老师分别在三、四、五年级执教《狐狸和乌鸦(续编)》,探讨了儿童文化背景下的童话类习作的写作路径。
  童化类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们学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就是要发展被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强调为“儿童作文之核”的故事力。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故事力”?从“童化作文”教学思想出发,我认为就是顺应童心。只有顺应童心,与儿童一起做“梦”,才能给习作教学创造出无穷的契机,才能实现儿童言语和精神的同生共长。下面,结合对三节课的观察,说说我的思考。
  价值引领——抛弃道德判断,追求人性挖掘
  【观察】
  三、四年级:因为是续写,两位老师带领孩子们重温了原故事中的角色形象,狐狸是狡猾、阴险的,乌鸦是笨的、爱慕虚荣的。虽然,老师们也有引导孩子们探讨狐狸和乌鸦的不同形象内涵,但进入到故事编写阶段,依然回归到“狐狸是狡猾的”这样一个价值层面,故事就在狐狸和乌鸦针锋相对的“斗智斗勇”中展开。
  五年级:聂闻老师以“狐狸在其他故事中有着怎样的形象”为题让孩子展开讨论,然后明确“这节课需要创编出一只好的狐狸”,再引导孩子们从“狐狸为什么要骗乌鸦”入手进行创编。
  【思考】
  在研讨时,有老师不赞同聂闻老师的做法,强调不能颠覆传统的狐狸形象,因为“狐狸是好的”“狐狸骗人也是不得已的”这样的引导会在有意无意中让孩子们产生错误价值观。但我认为不然。其实几位老师的初衷是一样的,“惩恶”就是“扬善”,三节课都趋同于扬孩子们内心的“善”,只是策略不同。而且,我个人更赞同聂老师的做法。因为三、四年级两位老师让孩子们进行的是道德判断,为狐狸和乌鸦贴上了“恶”和“善”的标签,学习的就是“善”与“恶”的较量;而聂老师让孩子们进行的是人性挖掘,学习的则是体察和理解。
  那么,课堂上到底需要怎样的价值引领?是道德判断?还是人性挖掘?
  我们还是应该从儿童出发,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心灵需求。他们是更愿意去续写一只坏的狐狸、笨的乌鸦?还是从自己内心出发,创编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他们会在故事中融入怎样的期待?我们可以从当下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一窥奥秘。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并不讨厌灰太狼,因为它虽然有点坏、有点狡猾,但不是绝对的“坏人”。同理,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定不希望狐狸就是恶的、狡猾的,它也一定会有一丝善意,它的“骗”真会有不得已。所以,我们不能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指挥儿童简单、粗暴地进行道德判断,因为好人和坏人并非泾渭分明。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写作对于人的精神、思维、生存还有另一个意义,即是一个‘自我丰富与发展’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个故事的创编看做儿童的人性发展和自我完善。所以,面向儿童的童话写作教学,应从儿童个人的生活、情趣、爱好、价值判断出发,充分尊重儿童的“自我”,追求人性挖掘,应该引导孩子从人性的角度学会思考、学会衡量、学会体察,并从人性的角度来设想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样创编的故事才是精彩的,才是值得去写、去读的。
  构思设计——摆脱固定模式,选择自由开放
  【观察】
  三年级:老师用“再次上当”“不再上当”设定了两种可能,学生在“双线并行式”的故事框架下设计情节。“乌鸦已经学乖了,然后也想方设法去惩罚狐狸,报复狐狸”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选择。
  四年级:老师从“肉”说起,引导学生往前、往后想,有了四种故事的架构:(1)乌鸦的肉被骗,是因为狐狸改变了行骗策略;(2)乌鸦的肉被骗,狐狸得到一块问题肉;(3)乌鸦的肉没有被骗,反而教训了狐狸;(4)乌鸦的肉没有被骗,虽然狐狸使尽了骗术。老师再让每一个小组抽取一种进行构思,设计“一波三折”的情节。在这种架构下,学生设计的情节显然丰富了很多。
  五年级:聂闻老师采用的是“点状发散”的构思引导,围绕“狐狸为什么要骗乌鸦的肉”和“乌鸦的肉是怎么得到的”两个问题和学生对话,让每一个学生自我构思,老师在其不能“自圆其说”时进行适当点拨。
  【思考】
  构思是一种重要的故事力,三位老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进行了着力指导。但从学生创编的故事来看。三、四年级学生写出来的故事大同小异,只是在“行骗策略”“教训策略”上稍有不同,故事的整体框架,甚至包括开头、结尾都非常相似。原因在哪里?因为有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学生只能循规蹈矩,无法逾越。实际上,类似的情况在习作教学中非常普遍,从确定主题到选材,从构思到写作,从语言表达到情感抒发,老师都会不自觉地设置约定俗成的模式指导练习。长此以往,写作成了“与童心、生活永不相交、永不相称的两个世界”(吴勇语),学生也渐渐丧失了自我,学生作文也变得千篇一律,成为训练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了灵魂和个性。
  所以,我更喜欢聂闻老师的那节课,因为聂老师注重开放,学生可以依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来自由创作。从学生的课堂交流以及老师展示的学生作文,我们看到了“狐狸为了救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所以出来骗肉”“狐狸先生是在狐狸小姐设置的考验下找不到肉才去骗的”等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更具有人情味,也更让人喜欢读。
  由此可见,面向儿童的童话写作应该有更自由的空间,作文指导应该有开放的姿态,应该为儿童营造更多的可能性,要留下更多的空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想象的空间,让每一个孩子都设想只属于他自己的故事。更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给定“目的地”,引导儿童自行选择道路。这样,儿童的写作才会多姿多彩,才会走得更好、更远。
  言语学习——淡化训练痕迹,培塑写作意识
  【观察】
  三年级:老师进行了提示语的训练:(1)前段时间,我们习作的重点是写好人物对话中的提示语。咱们看看这位同学的提示语写得如何?(2)咱们再来读读原文,研究一下这里的提示语。发现了什么?(3)那现在再来看刚才的这一段对话。你觉得可以怎么改?(4)再读读自己的习作,抓住一处对话进行修改。
  四年级:老师从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两个层面进行了训练:(1)明确对话是把故事写生动的法宝,挑选一句将提示语的神态、动作写具体;然后根据对话的要求修改习作。(2)抓住留白的地方,补充心理活动。
  五年级:因为聂闻老师在构思阶段的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写的时间不够了,所以,聂老师把写的环节改成继续将故事的创编提升一个层次。(而且聂老师认为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专门的言语训练,只要孩子有了好的构思,有了自己的故事,就一定能把故事讲精彩。后来,聂老师读了其他学校两个中等学生的作文,孩子的言语表达的确没有问题,故事讲得很精彩。)
  【思考】
  属于外部语言的对话和属于内部语言的心理活动也都是重要的故事力,三、四年级的两位老师抓得很准,训练也很有层次,效果不错。但我认为老师如果能淡化写作技巧的训练痕迹,效果会更佳。作文课上是需要技巧学习的,但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写作过程是一个倾诉的过程,是感情和思想的流泻。在这个过程中,一般很少先考虑到写作技巧的运用。和聂闻老师的观点一致,我认为儿童是天生的故事家,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有倾诉的需要,只要有适合的语境,讲起故事来总是滔滔不绝。
  由此我想,这种技巧训练不能单独进行,而应该和内在于儿童言语和精神深处的写作意识的培塑结合起来。老师可以通过对话、角色扮演等各种方式不断丰盈儿童的体验,他们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表达欲望,就会主动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想要讲好故事。在这个时候,儿童内心就会产生获得某种“作文技巧”的需要,此时介入的技巧学习才是有效的。
  比如三、四年级的两节课上,我觉得可以把言语学习融合在作品展示阶段,在孩子们读了自己编的故事,对故事的整个架构、情节发展有了总体评价后这样引导:你觉得语言符合故事中人物的特点和性格吗?语言描写中还存在什么不足?为什么呢?我们需要进行怎样的修改?我相信,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必定会在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这个层面下很多的功夫,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言语方式去表现人性,他们创编的故事也必定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