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天地和陶醉的乐土 那次课堂我陶醉了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境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如何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猜想、尝试、检验等多种活动,动口、动脑、动手、动情,在探究数学中经历数学、应用数学、创造数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笔者就此谈一些自己的浅见,权当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正。
一、让学生在生活课堂中体验数学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历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在整数里最基本的概念是数的十进制和位置制,而分数和整数不一样,它的基本思想是均分,可见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重要拓展。因此学好分数认识的第一课,尤其是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亲身经历分数1/2的形成至关重要。《标准》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于是我大胆突破现行教材的束缚,经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帮助学生寻找富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数学学习素材来建构分数1/2的概念。课前我请每一位学生走进大自然采集各种对称的树叶,使他们对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产生“难道它们里面也有数学秘密?”的悬念,激起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我让学生把各自带来的所有树叶分成两份,根据学生的交流,自然概括出两种不同分法:平均分和不平均分,以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为学习分数埋下伏笔。然后我让学生继续探索把1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怎么分?每份是多少?学生的思维起了阵阵涟漪,他们忙不迭地在生活中寻找1/2,创造性提出“平分人体”、“平分钟面”、“平分1双鞋子”等精妙见解。就这样,学生在成功与喜悦中积累了分数的丰富表象,有效地消除了对分数概念的抽象感和陌生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原来就这样丰富多彩地存在于生活当中。这样的数学学习又怎能把让人流连忘返呢?
事实证明,教师只有将数学与跟它有关的现实世界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只有通过“数学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生动具体、美丽鲜活的,他们才会真正寻觅到生活就是数学知识的不竭源泉,才会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价值和我穷魅力!
二、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课堂中应用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标准》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新增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并从关注人的发展的主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学生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分数单位时,我充分挖掘数学的文化和生活底蕴,巧妙地把数学与美术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选用剪纸这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素材,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欣赏、探索、操作等一系列活动中,趣味盎然地经历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数学的全过程,激发了灵感和潜力,拓宽了知识视野,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促进了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数学学习的价值不正是如此吗?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无疑是令学生乐于接受而又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宝贵的礼物。”
三、让学生在开放学习课堂中创造数学
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讲究严谨的逻辑,更需要探索和创造。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可见要让学生实行“在创造”,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数学客堂中老师教学生听、老师讲学生练的被动学习状况,应该在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成功地发现或创造数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我一改传统教学反复机械地进行题海训练的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数学。
1、情境开放,萌发创新意识。
创造需要心灵的放松。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强化的功能。因此,我以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为道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形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2、形式开放,激活创新思维。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想努力达到的境界。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开放教学形式,凸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围绕“找新的分数朋友”这个问题情境,学生可以用大胆猜测、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可以用想像、猜想、直觉、顿悟等方法另辟蹊径。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大舞台上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时时流露。如学生从两个正方形中找到了4/9、4/16、8/25等分数后,一位学生用重叠法创造出了新分数6/19和13/19,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发现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推动了数学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4/16、6/23、7/24等新的分数在学生心中跳了出来……可喜的是学生们没有停留在这具思维层面上,又有新的发现,他们在透彻理解分数含义后,利用两种不同正方形的正反面创造了新分数4/25。更有甚者,一位学生利用两个大正方形,通过铺开与重叠两种不同摆法,大胆地提出8/18与4/9相等的猜想。整个教学过程异彩纷呈,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既竭我才,欲罢不能“的地步,从而使每个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信念等不断得到提升和超越,心灵受到震撼,心理得到满足。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惟其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成为每一个孩子探究的天地和陶醉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