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审题构思中的“关键点”】把握两个关键点
关于“亲情”的命题作文,在审题上应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部分同学仍然犯了文体界定不明的错误,抒情议论过多,记叙描写不足,尤其是细节描写,仍不能为刻画人物、突出主旨服务。另外一个主要问题出在如何把握“亲情”的内涵上,大多数同学基本停留在上一辈对下一辈的亲情的“付出”上,而“我”常常是“被”感动的角色。请看:
我冒着雨一路跑回家,进了家门,刚要责问妈妈为什么不去接我,却看到妈妈满面笑容地给我端上来一碗热面,我的泪流了下来。这是委屈的泪,也是幸福的泪。平时我总觉得妈妈大大咧咧,不像其他同学的母亲那样细心温柔,直到今天我才发现,妈妈其实是非常爱我的。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_______,______,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点评 且不说“送伞”与“做面”二者在情节设计上的合理性,从细节表现力看有明显不足,“我”一路冒雨的经历和感受、进门时委屈的神态和心理、妈妈端着热面迎上来的情态、我流泪的五味杂陈等都是可以着力刻画的,通过细节来感染读者的表达效果绝非抒情议论能替代的,况且“我”理直气壮地揭妈妈平时的短,心安理得地接受妈妈的爱,无不透露出狭隘的“自我中心”意识。
如果我们跳出这个误区,从亲情的“互动”上着眼,就可以别开生面,写出令人击掌的佳作来。
请看王亚军同学的作文片段:
我家是一个典型的三口之家,我有一个不爱在家的爸爸,和一个爱看天气预报的妈妈,而他们则有一个爱烧菜做饭的儿子——我。
现在我知道了,正因为他太爱我和妈妈,所以才不辞劳苦地外出挣钱,让我们一家生活更好。因此,不爱在家的爸爸,不一定是坏爸爸。
原来,爱一个人,从他(她)是否关心她(他)那地方的天气就可以看出来。
我喜欢烧菜、做饭,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吃,我只是希望我的妈妈能再胖一些。……由此可见,喜欢做菜的人不一定喜欢吃菜,就如喜欢吃菜的人不一定喜欢做菜一样。
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嗜好,但我们都明白,我们有这样的嗜好是因为我们都爱这个家。
点评 亲情不是单方面的、单向的给予和付出,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去构筑,是同样为对方付出的“互动”,这样对亲情的理解比“付出型”或“接受型”的都来得更感人、更深刻。
我们除了在立意上讲求以“互动”制胜外,在构思上更要精心谋划,巧妙设计,发掘出情节的最大张力来。
首先,“情”要善寄托。我们比较熟悉的寄托抽象感情的方法有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事等,而写本文最适宜也用得最多的应该是“寄情于物”。如:
(1) 杨雯惠的“一个邮包”:“几天后,传达室送来一个厚厚的邮包。打开后,里面有20元、10元、5元、1元……就是没有整张100元的,有的破旧,有的崭新,有的有油味,有的有鱼腥味。整整500元人民币!我细心地数着,心河像决了堤……”
点评 一个邮包,里面装的是父母做小生意挣的零碎钱,但它却把世间最深挚的亲情融化进去了!
(2) 颜凯的“小名之争”:“每当母亲再叫我‘凯儿’时,我总显得很厌烦”……“母亲端了一道菜上来。‘凯儿,接一下。’母亲说。……晚上我郑重地对母亲说:‘妈,以后别再叫我小名,我长大了。’”……“当列车启动时,母亲从后面跑了过来。‘穿好衣服,好好照顾自己,凯儿!’霎时,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猛地撞了一下,看着母亲吃力地跑着,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在父母的眼中,你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点评 围绕“小名”之争的故事,选材虽“小”,但折射的亲情却“真”,两处叫“小名”的情节设计,平添了波澜,读来催人泪下。
(3) 武培的“三颗糖果”:“父亲的目光正注视着地面,他仿佛发现了什么。父亲蹲下了身体,用右手捡起了一个小东西,又叉开左腿,身体向左边倾斜,用左手又抓住了一个小东西。”“父亲慢慢地站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搓动手里的东西。我好奇地跑过去,‘爸,你手里的是什么?’父亲把手打开,只见三颗糖果躺在父亲的手上,像三颗眨着眼睛的小星星。”“‘拿去吃吧。’父亲对我说,但他没有把糖直接塞给我,好像有什么顾虑……我拿了两颗糖,对父亲说:‘这剩下的一颗您吃吧。’父亲说:‘都拿去吧,我不吃。’于是,我把三颗糖都放进了口袋。”“嘴里的甘甜的味道渐渐地淡了,羞涩充满了整个口腔。那敏感的眼泪争先恐后地要跳出眼眶。”“望着手里的最后一颗糖,我本想把它珍藏。但我改变了主意,我得把它吃掉,把它珍藏在一个最保险的地方——心里。”“让它的甘甜和羞涩照亮我的一生。”
点评 三颗糖果承载了平凡却深沉的父爱,情系于物,物融入情。对父亲动作和我内心感受的描写细腻生动、真切感人。
其次,要善于设置冲突,在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旨。
徐伟新《依旧的红烧肉》:“穿着‘老土’的爷爷,手中提着几个硕大而橙黄的梨在校门口大叫我的乳名。正在班级上课的我被同学的笑声压得很窘迫。……我一下冲出班级,……‘不吃,我不吃梨,你以后不要来学校了,我很好,你走吧,快!’……爷爷呆呆站在那儿足足有五分钟,才步履蹒跚地离开。”……“带着深深的愧疚踏入家门……我明白爷爷病了。‘爷爷,我,我……’满心难过的我想给爷爷道个不是,可终未说出口。爷爷勉强地微笑说:‘红烧肉,吃吧,不过要自己盛喽。’‘红烧肉!’我的心格登一跳,刹时双眼模糊了。”
点评 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提炼感人的“因子”。这碗“红烧肉”因这矛盾的化解而弥足珍贵,寄情深远。
另外,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是记叙文写作的大忌。
朱健夫《爱就一个字》:“在小的时候,我要去上幼儿园,但是在家门口有一条车流量很大的环城马路。于是爷爷就每天送我去幼儿园。……几年后,我长大了,开始上小学了,……上学时,爷爷就把我送过马路,放学时,他就在马路对面等我。”……“突然有一天,在那个固定了两年的位置上,爷爷不在了。……爷爷他生病了。……然而,爷爷这一病就是四年,那个固定的位置上,换成了妈妈和她的自行车。”“有一天,我对妈妈说:‘妈妈,我想爷爷。’”“第二天,当我走在放学的路上时,我远远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爷爷!于是我拼尽全力地往前奔跑,到了爷爷身边,我刚准备去搀爷爷的手,爷爷的手中却多了根拐杖。”“‘孙子,我也想你。’爷爷用嘶哑的声音说。”“在回家的路上,不像往日是爷爷搀着我了,而是我搀着爷爷,一步一步地向家走去。后来才知道,爷爷是趁爸爸妈妈不在家,偷偷出来的。”
点评 年复一年看似繁复平淡的叙述与病后爷爷难得一见形成极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从这些例证中我们要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讲求立意和构思的方式方法,善于挖掘提炼,善于精心设计,那些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琐事也会折射出感人至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