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窅然怎么读
生本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在教育体系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大大提升了语文教学的质量。那么,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实施生本教育,使其发挥充分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经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堂上师生共同开放的原则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跳蚤上方罩一块玻璃板,跳蚤跳一次就被撞一下。连续多次后,跳蚤降低了跳跃高度。玻璃板的高度越降越低,跳蚤越跳越低,最后只能爬行。把玻璃板去掉,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玻璃板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扼杀了。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如给师生都罩上了玻璃板,使师生都成为“丧失了跳跃能力的跳蚤”。
所以,生本教育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课堂,并且是对师生都开放的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特长做适当的拓展,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曾经看到广州一位中学教师这样教授《歌词四首》:让学生观看《黄河大合唱》里的视频,然后简单地处理了课文,最后根据此文做了拓展,请学生搜集喜欢的一首歌词,并写写喜欢的理由。他的学生搜集了很多现代流行歌曲。在展示的过程中,有不少的学生摇头晃脑地唱起来,非常享受。对于课堂,外人从窗外往里一瞧,还真以为是音乐课。但看一看学生写的喜欢的理由,又会令人感觉这是很纯粹的语文课。其实,“在生本语文的天地里,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觉语文课会有明显的语文标准,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学生是品味了语文的美,诗歌的美,生活的美,从而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这不也是语文课吗?”
二、收放适度、动静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后,很多的教育专家、语文教师都在探索中前进,各种课堂教学模式风生水起,甚至有的学校课堂教学的模式精确到35分钟学生自主合作,5分钟教师总结指导。的确,语文教学中存在教师一灌到底的教法。但是,放得太开或统得太死,都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放得太开往往是表面上的热闹,却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知识也没有落到实处;统得太死,又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所以,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对学生的训练形成一种专业化和机械化的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落实生本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要走入盲目放开、彻底自主的误区。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原则
生本教育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年级每个班甚至每个学生在知识层面、思维角度、阅读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就要遵循小组成员能力水平分配大致均等的原则,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小组的合作探究中,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使学生“交流—课堂展示—学生能动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简单地梳理文章后,笔者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利用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根据文中写到的几个方面,从导游的角度来引导我们这些游客学会去欣赏苏州园林的美。他们分工合作,有的在仔细研读课文,有的在电脑上选图片,有的在组织介绍的语言,有的在思考巧妙的介绍方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讨论中。最后上来讲解的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他们的讲解也并不完美,能力也参差不齐,但只要是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有一定的收获,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四、和谐共生、以活激活的原则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灵动的系统,而不是一潭死水。活水的源头是教师的“活”教和学生的“活”学。只有“活”教,才能教“活”,只有“活”学,才能学“活”。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师生之间心有灵犀,课堂气氛愉悦融洽。余映潮老师在讲授《蚊子和狮子》一课时,通过师读、生读等各种形式的读书,让学生快速融入语境,进入角色;学法指导后学法实践,欣赏字词句,解析寓意,学写寓言,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听说读写环环相扣,师生配合相得益彰。在45分钟的时间内,涵盖如此多的内容和训练,师生和谐共生,完成得极为精彩漂亮。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生本教育理念拓宽了师生的语文视野,但也为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样的困惑。但是,广大教师不要畏惧在实践中会遇到的种种质疑和打击,只要把握好原则,终会为学生创造“别有天地”的幸福课堂,也终会获得成绩与素质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