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改革的探讨 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试卷(精选)

《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改革的探讨 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试卷(精选)

《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改革的探讨 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试卷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建设中,核心课程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的改革思路。课程以轧钢操作工工作界面载体,以质量事故为案例,将轧制工艺规程融入教学内容,做到了教学内容。

《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改革的探讨 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试卷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建设中,核心课程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的改革思路。课程以轧钢操作工工作界面载体,以质量事故为案例,将轧制工艺规程融入教学内容,做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要求有效衔接,更好地满足了金属压力加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关键词:轧钢工作过程;轧制参数设定;课程改革
  《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是金属压力加工专业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高、面向生产现场的实用型课程。借助学校改革创新示范校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建设,通过企业调研、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收集整理调查问卷,我们确定了专业服务方向、专业定位、典型工作任务,对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和职业能力素质进行分析,将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融入教学体系中,提出了基于轧钢工作过程的《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改革
  1.课程教学任务。在对现场专业工程师、值班长和调整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了金属压力加工专业企业专家座谈会,详细了解了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就业的各轧钢厂生产工艺过程,对粗轧、精轧主控室操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对轧钢工岗位职责和作业标准进行了梳理,归纳了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教学任务,如表1所示。
  表1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教学任务
  ■
  2.轧钢操作工工作过程。根据各轧钢厂轧钢操作工工作过程图和作业指导书,整理棒材厂、高速线材厂、中厚板厂、冷轧薄板厂轧钢调整工工作过程,如表2所示。
  表2主要轧钢厂轧钢工工作过程
  ■
  3.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参考了各分厂调整工岗位说明书及分厂轧钢操作工岗位作业标准等现场文件,确定以轧钢工参数调整工作的任务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结合毕业生就业后上岗经历及学员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次序,结合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就业的各轧钢厂主要岗位,以及对棒材厂、高速线材厂、中厚板厂和冷轧薄板厂的粗轧、精轧调整操作工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的梳理,基于轧钢调整工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了四个学习情境,结合现场事故和质量问题的解决,考虑毕业生就业后上岗经历及学员认知规律,确定了12个学习任务,具体见图1。
  ■
  图1《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教学内容
  4.以现场工作界面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以毕业生到岗后企业培养过程为起点,选取了16个轧钢操作工主操室不同功能操作界面引入教学,让学员针对界面所有内容提出问题,教师再结合问题,引用轧制规程中的数据进行教学内容讲解,真正使教学做到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岗位性。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现场教学法。我校为“厂中校”,在现场教学安排上比较方便,充分利用企业兼职教师资源,担任现场讲解任务。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感受真实生产氛围,建立感性认识,培养了专业兴趣,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向工人师傅学习的机会。
  2.演示教学法。教学安排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利用轧钢生产仿真实训系统软件,进行演示教学,通过教师先利用软件系统进行各个轧制参数设定,教会学生利用软件及理解参数设定依据及相关知识内容。
  3.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均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进行,例如,在“粗轧监控主界面参数设定”项目中,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做具体分工,最后共同对设定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组织协调、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课程考核中,注重对考评方式的改革,不但要考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要注重考评在每一个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体现完成任务态度及完成情况。不同教学环境考评侧重点不同,现场教学中加有安全事项考核、现场知识考核内容;小组讨论教学中加有语言表达、团队精神考核内容等。考评标准为:作业20%,课堂训练与表现60%,期末考试20%。
  总之,通过组织课程论证会,广泛听取了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原课程设计中增加了现场教学时数,丰富了取样教学的内容,第一个主操作室界面的选取变得简单直观等,专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较认可。《塑性变形与轧制原理》课程改革随着轧钢技术的发展,设备不断完善,新的思路必将被不断地尝试。教师还将不断地追求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结合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进一步地探索改进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