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_活性污泥法PDF(全文)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_活性污泥法PDF(全文)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_活性污泥法PDF第五章 活性污泥法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参数 第三节 曝气 第四节 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 第五节 运行与管理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一、基本原理 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三、活性污泥指标。

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_活性污泥法PDF

第五章 活性污泥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参数 第三节 曝气 第四节 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 第五节 运行与管理

第一节 基本原理与分类

一、基本原理 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三、活性污泥指标 四、活性污泥法的分类

一、基本原理

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 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一类好氧 生物的处理方法。这种生物絮体叫 做活性污泥,它由好气性微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 生动物)及其代谢的和吸附的有机 物、无机物组成,具有降解废水中 有机污染物(也有可部分利用无机 物)的能力,显示生物化学活性。

图 13-1 活性污泥形状图

活性污泥法净化废水的三个主要过程 1.吸附 废水与活性污泥微生物充分接 触,形成悬浊混合液, 废水中污染物 被比表面积巨大且表面上含有多糖 类粘性物质的微生物吸附和粘连。 是胶态的大分子有机物被吸附后, 首先被水解酶作用,分解为小分子 物质,然后这些小分子与溶解性有 机物一道在透膜酶的作用下或在浓 差推动下选择性渗入细胞体内。

2.微生物的代谢 微生物吸收进入细胞体内的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 反应而被降解,一部分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氧化为最终产 物CO2和H2O等。另一部分则转化为新的有机体,使细胞 增殖。一般地说,自然界中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某些微生物 所分解,多数合成有机物也可以被经过驯化的微生物分 解。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有机物其代谢途径各不相同, 对同一种有机物也可能有几条代谢途径。

3.凝聚与沉淀 产生凝聚的主要原因:细菌体内积累的聚β-羟基丁酸 释放到液相,促使细菌间相互凝聚,结成线粒;微生物摄 食过程释放的粘性物质促进凝聚;在不同的条件下,细菌 内部的能量不同,当外界营养不足时,细菌内部能量降 低,表面电荷减少,细菌颗粒间的结合力大于排斥力,形 成线粒;而当营养物充足时,细菌内部能量大,表面电荷 增大,形成的线粒重新分散。 沉淀是混合液中固相活性污泥颗粒同废水分离的过 程。固液分离的好坏,直接影响出水水质。

二、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1.产生:从间歇式发展到连续式 2.基本工艺流程: 废水经过适当预处理(如 初沉)后,进入曝气池与池内 活性污泥混合成混合液,并在 池内充分曝气,废水中有机物 在曝气池内被活性污泥吸附、 吸收和氧化分解后,混合液进 入二次沉淀池,进行固液分 离,净化的废水排出。

图 13-2 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图

3.活性污泥法特征 1)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化学反应器 2)曝气池内混合是一个三相混合系统:液相-固相-气相 3)

传质过程:气相中 O2→液相中DO→进入微生物体内 (固相)液相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固相)所吸收降 解→降解产物返回空气相(CO2)和液相(H2O) 4)物质转化过程:有机物降解→活性污泥增长 5)污泥回流的目的是使曝气池内保持足够数量的活性污 泥。污泥回流后,净增值的细胞物质将作为剩余污泥 排入污泥处理系统。

三、活性污泥指标

(1)污泥沉降比(SV) 指一定量的曝气池混合液液静置 30min后,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用百分数表 示),即

污泥沉降比SV   混合液经30 min 静置沉淀后的污泥体积 混合液体积

通常,曝气池混合液的沉降比正常范围为15%-30%。 (2)污泥浓度 指1升混合液内所含的悬浮固体(常表示为 MLSS)或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的重量,单位为 g/L或mg/L。污泥浓度的大小可间接地反映混合液中所 含微生物的浓度。一般在活性污泥曝气池内常保持 MISS浓度在2~6g/L之间,多为3~4g/L。

(3)污泥容积指数(SVI)

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沉淀

后,1克干污泥所占有沉淀污泥容积的毫升数,单位为 mL/g,但一般不标注。SVI的计算式为:

SVI  SV的百分数  10 MLSS g / L 

当SVI<100时,沉淀性良好;当SVI=100~200时,沉淀 性一般;当SVI>200时,沉淀性较差,污泥易膨胀。 (4)生物相指示 活性污泥中出现的生物是普通的微生 物。钟虫的出现频率高、数量大,而且在生物演替中有 着较为严密的规律性,因此,一般都以钟虫属作为活性 污泥法的特征指示生物。

四、活性污泥法的分类

按废水和回流污泥的进入方式及其在曝气池中的混合 方式,活性污泥法可分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两大类。 推流式是废水从一端进入,另一端流出。随着水流的 过程,废物降解,微生物增长,F/M沿程变化,系统处于生 长曲线某一段上工作。 完全混合式是废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搅拌下与池内活 性污泥混合液混合,从而使污泥与废水得到充分混合,池 内各点水质均匀、F/M一定。系统处于生长曲线某一点上工 作。

第二节 活性污泥法参数

一、污泥负荷

在活性污泥法中,一般将有机底物与活性污泥的重量 比值(F/M),也即单位重量活性污泥(kgMLSS)或单位 体积曝气池(m3)在单位时间(D)内所承受的有机物量 (kgBOD),称为污泥负荷,常用L表示。

QS 0 L Vx

式中Q、S0和V分别代表废水流量、BOD浓度和曝气池容积。

1、污泥负荷与处理效率的关系 由右图可见,BOD负荷增 大,BOD去除率下降。一般来 说,负荷在0.4kgBOD/kgMLSS·d以 下时,可得到90%以上的BOD去 除率。对不同的底物,L-η关系 有很大差别。所含底物是糖类、 有机酸、蛋

内质等一般性有机物 的废水,容易降解,即使污泥负荷升高,BOD去除率下降的 趋势也较缓慢。相反地,醛类、酚类的分解需要特种微生物 ,当污泥负荷超过某一值后,BOD去除率显著下降。

2、污泥负荷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 如图所示SVI-L曲线是具 有多峰的波形曲线,有三个 低SVI的负荷区和两个高SVI 的负荷区。如果在运行时负 荷波动进入高SVI负荷区,污 泥沉淀性差,将会出现污泥 膨胀。一般在高负荷时应选 择在1.5~2.0kgBOD/kgMSS·d范围内,中负荷时为0.2~ 0.4kgBOD/kgMLSS.d,低负荷时为0.03~0.05kgBOD/ kgMLSS·d。

3、水温对污泥负荷的影响 温度对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的 水温范围内,提高水温,可以提高BOD的去除速度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降低废水的粘性,从而有利于活性污泥絮体 的形成和沉淀。水温变化时,污泥负荷的选定也有一定的 变化。 应注意温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水温过 高,微生物受到抑制;另一方面,水温的变化速率对污泥 分离效果也有很大影响。

dx dx x  aVxLt  bVx  Y  kd x dt dt

4、污泥负荷对污泥生成量的影响 活性污泥在混合液中的浓度净增长速度为

dx dx  Y  kd x dt dt

式中

Y——微生物增长常数;kd——微生物自身氧化率

在工程上常采用平均值计算,即 x  aVxLt  bVx 式中 Δx—每天污泥增加量,kg/d; a—污泥合成系数;b—污泥自身氧化系数,d-1。

O2  a" Lr Vx  b"Vx

5、污泥负荷对需氧量的影响 当污泥负荷大时,废物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短,一些 只被吸附而未经氧化的有机物可能随污泥排出处理系统, 使去除单位BOD的需氧量减少。相反,在低负荷情况下, 有机物能彻底氧化,甚至过量自身氧化,因此需氧量值耗 大。从需氧量看,高负荷系统比低负荷系统经济。 过程总需氧量包括有机物去除(用于分解和合成)的 需氧量以及有机体自身氧化需氧量之和,在工程上,常表 示为:

O2  a " Lr Vx  b"Vx

6、污泥负荷对营养比要求的影响

采用不同污泥负荷时,微生物处于不同生长阶段。在 低负荷时,污泥自身氧化程度较大,在有机体氧化过程中 释出氮、磷成分,所以氮、磷的需要量减小,如在延时曝 气法中,BOD:N:P=100:1:0.2时即可使微生物正常生长。而 在一般负荷下,则要求BOD:N:P=100:5:1。

二、细胞平均停留时间

细胞平均停留时间θc也称泥龄,表示微生物在曝气 池中的平均培养时间, 也即曝气池内活性污泥平均更新 一遍所需的时间。在间歇实验装置里,细胞平均停留时 间与水力停留时间相等,在实际的连续流活性污泥系统 中,由于存在污泥回流,细胞平均停留时

间比水力停留 时间大得多。

• 在图13-8所示的系统内,细胞平均停留时间可以通过排 出的微生物量与系统容积的关系求得。(假定有机物的 降解和稳定化仅在曝气池中发生)

Vx c  QW x  Q  QW xe

Vx c  QW xR  Q  QW xe

由以上可知,通过控制从系统中排出的污泥 量,即可控制细胞平均停留时间。

细胞平均停留时间θc与污泥负荷的关系

系统微生物 :累积=进入-流出+净增长

V dx ds    Qx 0  QW x  Q  QW x e   V   Y  kd x dt dt  

在稳态情况下,dx/dt=0,若假定进水中x0=0,则上式变为

S0  Se QW x  Q  QW x e Y  kd x Vx

1 Y S0  Se  k d  YLr  k d x

c

由此可求得曝气池内污泥浓度

S 0  S e Y x 1  k d  c 

c  

KxS dSdS   V S  QS0 QW S e e Q  QQ S e  Vrs 0 Q 0 0 Se V dt dt K s  Se

细胞平均停留时间θc与出水浓度的关系

如果同样列出废物衡算式,有

dS V  QS 0  QW S e  Q  QW S e   Vrs 0 dt 在稳态情况下, dS  0 ,而且 r   KxS dt K S 得 KxS e Q S 0  S e   V

e s0 s e

K s  Se

将式(13-24)代人上式,整理得系统出水浓度为

K s 1  k d  c  Se  YK c  k d  c  1

由图可见,θc较短时;微生 物量小,营养物质相对丰 富,因而细菌具有较高的能 量水平,运动性强,絮凝沉 淀性差,相当大比例的生物 群体处于分散状态,不易沉 淀而易随二次沉淀池出流。 • 实践表明:活性污泥系统的氧吸收速率随θc增大而减 小,但θc增大至一定程度后,氧吸收速率的减小甚微。 考虑到θc增大后活性污泥的量也增加了,故采用较大的 θc值,但曝气池的运行费用将较高。

dc dt

第三节 曝气

一、氧传送原理

扩散过程的基本规律——菲克(Fick)定律

dc A  K L c s  s  dt V

式中

dc dt ——氧传递速率,mg/L·h;

KL——氧传送系数,m/h; A——气液界面面积,m2; cs、c——分别为液体的饱和溶解氧的和实际 溶解氧的浓度,mg/L。

在活性污泥系统中,气液界面面积无法测量,为此, A  K  K 引入一个总传递系数  V  ,故式(13-30)可改写为:

La L

dc  K La c s  c  dt KLa同曝气设备及水的特性有关,可以通过试验求得。 lnc s  c 0  / c s  c L 

K La  tt  t0

测得的KLa为清洁水的氧总传递系数。由于废水含有 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饱和溶解氧不同于清水饱和溶解 氧。混合液含有大量活性污泥颗粒,氧扩散阻力比清水 大。

K La T   K La 20    T  20

当试验曝气设备在混合液中曝气时,氧传递速率应修

正为

dc  aK La c s  c  dt

式中:α——混合液合污泥颗粒降低传送系数的修正值; β——废水饱和溶解氧的修正值(<1), Csw——废水的饱和溶解氧的浓度。 试验温度和实际废水温度不同时,KLa应进行温度修正 K La T   K La  20    T  20 式中 θ——温度特性系数,一般为1.006~1.047之间,常 取值1.024。

KLa除与废水温度有关外,还与水质及曝气池和曝气设 备的形式和构造有关。 废水中存在表面活性剂时,对KLa有很大影响。一方面 由于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集中,增大了传质阻力,降低 KLa;另一方面,由于表面张力降低,使形成的空气泡尺寸 减小,增大了气泡的比表面积,许多时候由于A/V的增大超 过了KLa的降低,从而使传质速率增加。 KLa一般随着废水杂质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KLa也与空气扩散设备的淹没深度有关,其关系可表示  为: K 

K   

L a

L a  1

2

 H1  H  2

   

当采用气泡曝气时,总传质系数为

L La

kH m G n  V

大多数扩散装置,m在0.71~0.78,n在1.20~1.38之间。 当采用叶轮将鼓入水平的空气分散,总传质系数为

L La  k1 v x G y D z

K La P  k2   V 

0.95

G 0.67

G——鼓入空气量; 式中:v——叶轮的圆周线速度; D——叶轮直径; P——搅拌功率; k、k1、k2——常数; x、y、z——特性指数。



所在地实际气压Pa  1.013  10 5

由于氧的溶解度除受水质、水温的影响外,还受气压 的影响,在气压不足1.013×105Pa的地区,尚应对饱和溶 解氧cs作压力修正,即乘以修正系数ρ。

所在地实际气压Pa   1.013  10 5

在鼓风曝气系统,氧的溶解度与空气扩散装置浸没深 度有关,一方面随深度增加,鼓入空气中氧分压增大;另 一方面,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其氧分压减小。一般取气体释 放点处及曝气池水面处的溶解氧饱和值的平均值作为计算 依据,即 Qt  Pb 

c sm  c s    5 42   2.026  10

以N0表示单位时间由于曝气向清水传递的氧量,N表示 单位时间向混合液传递的氧量,并且假定脱氧清水的起始 溶解氧为零,即得两种情况下供氧量之比为:

T  20 c sm T   c N K La  20  c sm T   c L 1.024 1.024 T  20   N0 K La 20  c sm  20   0  c sm  20 

曝气池在稳态下操作供氧速度将等于系统的耗氧速度rr,即

rr  dc  K La 20  c sm T   c 1.024 T  20 dt

测定耗氧速度rr时,先将混合液曝气,直到接近饱和溶 解氧值,停止曝气,测定一定时间内溶液溶解氧降低量。

β值的测定方法比较简单,用脱氧清水及经消

毒或用

HgCl2、CuSO4抑制的混合液曝气至氧饱和,测定混合液饱和 溶解氧和清水饱和溶解氧。计算其比值即得。 如果已知曝气池混合液的耗氧量Rt,用某一曝气器供 氧。要求该曝气器向清水的供氧量为R0, 有

R0 

  sm T   c   1.024 T  20

EA  R0  100% W

Rr c sm 20 

如果实际供气量为W,则废水的氧吸收率为

当采用空气曝气时,上式中W =G×21%×1.43=0.3G

对于鼓风曝气,鼓入气量可以实测,从而可以预先测 定标准状态下的EA,利用式(13-43)由要求的R0可求出 供气量G。如果采用机械曝气,则可由所需的R0值计算叶 轮直径和转速。 理论上,每去除1kgBOD需消耗1kgO2,即相当于标准 状态下的空气3.5m3,因鼓风曝气的利用率为5%~10%, 故去除1kgBOD需供给空气量为35~70m3。实际上,由于曝 气池的负荷和运行方式不同,供气量需放大1.5~2.0倍。

二、曝气设备

曝气方法可分成以下三种: 1)鼓风曝气:空气加压设备→管道系统→扩散装置 2)机械曝气:借叶轮、转刷等对液面进行搅动 3)鼓风-机械曝气:由上述两者组合

1、鼓风曝气

鼓风曝气就是用鼓风机(或 空压机)向曝气池充入一定压力 的空气(或氧气)。气量要满足 生化反应所需的氧量和能保持混 合液悬浮固体均匀混合,气压要 足以克服管道系统和扩散的摩阻 损耗以及扩散器上部的静水压。 扩散器将空气分散成空气泡,增 大气液接触界面,把空气中的氧 溶解于水中。

新型高效曝气器

(1)小气泡扩散器 气泡直径在1.5mm以下。 (2)中气泡扩散器 常用穿孔管,孔眼直径为3~5mm。 (3)大气泡扩散器 常用竖管,直径为15mm左右。

(4)射流扩散器 用泵打入混合液,在射流器的喉管处形成 高速射流,与吸入或压入的空气强烈混合搅拌,将气泡 粉碎为100μm左右,使氧迅速转移至混合液中。 (5)固定螺旋扩散器 由圆筒组成,内部装着按180度扭曲 的固定螺旋元件5~6个,相邻两个元件的螺旋方向相 反。空气由底部进入曝气筒,形成气水混合液在筒内反 复与器壁及螺旋板碰撞、分割、迂回上升。

2.机械曝气

机械曝气大多以装在曝气池水面的叶轮快速转动,进 行表面充氧。 表面曝气叶轮的供氧是通过下述三种途径来实现的。 ①由于叶轮的提升和输水作用,使曝气池内液体不断 循环流动,更新气液接触面,不断从大气中吸氧。 ②叶轮旋转时,在周边处形成水跃,使液面剧烈搅 动,从大气中将氧卷入水中。 ③叶轮旋转时,叶轮中心及叶片背水侧出现背压,通 过小孔可以吸入空气。

第四节

曝气池的构造与设计

一、曝气池的构造

按水力特征可分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及二者结合式

三类。 1、推流式曝气池 (1)平面布置 推流曝气池的长宽比一般为5~10,受场地 限制时,长池可以折流, 废水从一端进,另一端 出,进水方式不限,出 水多用溢流堰,一般采 用鼓风曝气扩散器。

(2)横断面布置 推流曝气池的池宽和有效水深之比一般为 1~2,有效水深最小为3m,最大为9m,超高0.5m。根据 横断面上的水流情况,又可分为平推流和旋转椎流。在 平推流曝气池底铺满扩散器,池中水流只有沿池长方向 的流动。在旋转推流曝气池中,扩散器装于横断面的一 侧,由于气泡形成的密度差,池水产生旋流,即除沿池 长方向流动外,还有侧向流动。为了保证池内有良好的 旋流运动,池两侧墙的墙脚都宜建成外凸45度的斜面。 根据扩散器在竖向上的位置不同,又可分为底层曝气、 中层曝气和浅层曝气。

2、完全混合曝气池

(1)分建式 曝气池和沉淀池分别设置,既可使用表曝机, 也可用鼓风曝气装置。当采用泵型叶轮且线速在4~ 5m/s时,曝气池直径与叶轮的直径之比宜为4.5~7.5, 水深与叶轮直径比宜为2.5~4.5。当采用倒伞型和平板 型叶轮时,曝气池直径与叶轮直径之比宜为3~5。分建 式虽不如合建式紧凑,且需专设污泥回流设备,但调节 控制方便,曝气池与二次沉淀池互不干扰,回流比明 确,应用较多。

(2)合建式 曝气和沉淀在一个池子不同部位完成,我国称 为曝气沉淀池,国外称为加速曝气池。由曝气区、导流 区、回流区、沉淀区几部分组成。曝气区相当于分建式 系统的曝气池,它是微生物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场所。 混合液经曝气后由导 流区流入沉淀区进行泥水 分离。导流区既可使曝气 区出流中挟带的小气泡分 离,又可使细小的活性污 泥凝聚成较大的颗粒。

3、两种池型的结合

在推流曝气池中,也可用多个表曝机充氧和搅拌。对于 每一个表曝机所影响的范围内,流态为完全混合,而就全 池而言,又近似推流。此时相邻的表曝机旋转方向应相 反,否则两机间的水流会互相冲突,也可用横挡板将表曝 机隔开,避免相互干扰。

二、曝气池的设计计算

曝气池(区)的经验设计计算方法主要有负荷法和泥龄 法。污泥负荷法是通过试验或参照同类型企业的设备工作 状况,选择合适的污泥负荷计算曝气池容积V。

V QS 0 Lx

V

采用泥龄作设计依据时,由式(13-20)有

Q S 0  S e  Lr x

QW x  Q  QW x e V c x 根据Lawrence-McCarty模式(13-24),有

V

 c YQS 0  S e  x1  k d  c 

表13-2

活性污泥法的设计参数

三、曝气池的运行方式及特点

1、普通曝气法 废水与回流污泥从长方形池的一端进入,另一端流 出,全

池呈推流型。在曝气池内,废水有机物浓度和需氧 量沿池长逐步下降,而供氧量沿池长均匀分布,可能出现 前段供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的现象。 优点:处理效率高,适于处理要求高而水质稳定的废水。 缺陷:(1) 对水量、水质、浓度等变化的适应件较差,不 能处理毒性较大或浓度很高的废水;(2) 单位池容积的处 理能力小,占地大(3) 动力消耗高。

2、渐减曝气法 这种方式是针对普通曝气 法有机物浓度和需氧量沿池长 减小的特点而改进的。通过合 理布置曝气器,使供气量沿池 长逐渐减小,与底物浓度变化 相对应,见图13-27和图1328。这种曝气方式比均匀供气 的曝气方式更为经济。

3、阶段曝气法 废水沿池长分多点进入 (一般进口为3~4个),以均衡 池内有机负荷,克服池前段供 氧不足,后段供氧过剩的缺 点,单位池容积的处理能力提 高。同普通曝气法相比,当处 理相同废水时,所需池容积可 减小30%。BOD去除率一般可达90%。此外,由于分散 进水,废水在池内稀释程度较高,污泥浓度也沿池长降 低,从而有利于二次沉淀油的泥水分离。

4、吸附再生(接触稳定法) 充分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 去除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通 过吸附去除废水中悬浮的和胶 态的有机物,再通过液固分 离,废水即获得净化,BOD5可 去除85%~90%左右。吸附饱 和的活性污泥中,一部分需要 回流,引入再生池进一步氧化 分解,恢复其活性;另一部分 剩余污泥排入污泥处理系统。

5、延时曝气法 延时曝气法也称完全氧 化法。与普通法相比,由于 采用的污泥负荷很低,约 0.05-0.2kgBOD5/kg·d,曝 气时间长,约24~48h,因 而曝气池容积较大,处理单 位废水所消耗的空气量较 多,仅适用于废水流量较小 的场合。

氧化沟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型式,最初的实用设 备用于处理小城镇污水。它的平面象跑道,沟槽中设置两 个曝气转刷(盘),也有用表面曝气机、射流器或提升管 式曝气装置的。曝气设备工作时,推动沟液迅速流动,实 现供氧和搅拌作用。

6、纯氧(或富氧)曝气法 用纯氧或富氧空气作气源曝气,显著提高了氧在水中 的溶解度和传递速度,从而可以使高浓度活性污泥处于好 氧状态,在污泥有机负荷相同时,曝气池容积负荷可大大 提高。 随着氧浓度提高,加大了氧在污泥絮体颗粒内的渗透 深度,使絮体中好氧微生物所占比例增大,污泥活性保持 在较高水平上;不会发生由于缺氧而引起的丝状菌污泥膨 胀;硝化菌的生长不会受到限制,有利于生物脱氮过程; 系统耐负荷冲击和工作稳定性都好。

7、间歇活性污泥法 间歇活性污泥法也称

序批式 活性污泥法(SBR),它由个或多 个SBR池组成,运行时,废水分批 进入池中,依次经历5个独立阶 段,即进水、反应、沉淀、排水 和闲置。一个运行周期的时间依 负荷及出水要求而异,一般为4~ 12h,其中反应占40%,有效池容 积为周期内进水量与所需污泥体 积之和。

第五节

运行与管理

一、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是活性污泥法试验和生产运行 的第一步。通过培养,使微生物数量增加,达到一定的污 泥浓度。驯化则是对混合微生物群进行淘汰和诱导,不能 适应环境条件和所处理废水特性的微生物被抑制,具有分 解废水有机物活性的微生物得到发育,并诱导出能利用废 水有机物的酶体系。 根据培养和驯化的程序,有异步法和同步法两种。

二、日常管理

活性污泥系统的操作管理,核心在于维持系统中微生 物、营养、供氧三者的平衡,即维持曝气池内污泥浓度、 进水浓度及流量和供氧量的平衡。当其中任一项出现变动 应相应调整另外二项;当出现异常情况或故障时,应判明 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系统处于最佳状态。 一般人工控制所需监测的项目有四项:(1)反映活性污 泥性状的项目 (2)反映活性污泥营养状况及环境条件的项 目 (3)反映活性污泥处理效率的项目 (4)反映运转经济性 指标的项目。

三、异常现象与控制措施 1、污泥膨胀

主要特征:污泥结构松散,质量变轻,沉淀压缩性差;SV 值增大,有时达到90%,SVI达到300以上,大量污泥流失, 出水浑浊,二次沉淀池难以固液分离,回流污泥浓度低, 无法维持曝气池正常工作。 污泥膨胀的成因: (1)当丝状菌生长超过菌胶团细菌时,大量的丝状菌从污 泥絮体中伸出很长的菌丝体,菌丝体互相搭接,构成一个 框架结构,阻碍茵胶团的絮凝和沉降,引起膨胀问题。

(2)在废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此时细菌吸附了 大量有机物,来不及代谢,在胞外积贮大量高粘性的多糖 类物质,使表面附着水大大增加,很难沉淀压缩。 采取的措施有: ①控制曝气量,保持溶解氧1~4mg/L。②调整pH值。 ③适量投加含N、P化合物,使BOD5:N:P=100:5:1。 ④投加一些化学药剂(如铁盐凝聚剂、有机阳离子絮凝 剂、硅藻土、黄泥等惰性物质以及杀菌剂等)。 ⑤调整污泥负荷,通常用处理后水稀释进水。 ⑥短期内间歇曝气(闷曝)。

2、污泥上浮

原因:(1)污泥被破碎,沉速减小而不能下沉 (2)污泥颗粒挟带气体或油滴,密度减小而上浮 (3)曝气量过小,池底污泥厌氧分解,产生大量气 体,促使污泥上浮。 (4)曝气时间长或曝气量大时,在沉淀池中可能由 于反硝

化而产生大量N2或NH3,而使污泥上浮。 (5)废水中含油量过大时,污泥可能挟油上浮。 (6)废水温度较高时,在沉淀池中形成温差异重流 导致污泥无法下沉。

控制措施:发生污泥上浮后应暂停进水,打碎或清除浮 泥,判明原因。调整操作。如污泥沉降性差, 可适当投加混凝剂或惰性物质,改善沉淀性; 如进水负荷过大应减小进水量或加大回流量; 如污泥颗粒细小可降低曝气机转速;如发现反 硝化,应减小曝气量,增大污泥回流量或排泥 量;如发现行泥腐化,应加大曝气量,清除积 泥,并设法改善池内水力条件。

3、泡沫问题 工业废水中常含有各种表面活性物质,在采用活性污 泥法时,曝气池面常出现大量泡沫,泡沫过多时将从池面 逸出,影响操作环境,带走大量污泥。当采用机械曝气 时,泡沫阻隔空气,妨碍充氧。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消泡 措施,主要包括表面喷淋水或除沫剂。常用除沫剂为机 油、煤油、硅油等,投量为0.5~1.5mg/L。通过增加曝气 池污泥浓度或适当减小曝气量、也能有效控制泡沫产生。 当废水中含表面活性物质较多时,宜预先用泡沫分离法或 其他方法去除。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