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范文 奉天:扎堆的“皇帝”
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为宫廷戏里太监们宣读圣旨的表演变得众人皆知,但恐怕很少会有人知道“奉天”这个地名。“奉天”的意思是遵从天意,暗指皇帝受命于天,是一个属于皇帝的词。明太祖朱元璋对它尤为喜爱,不但把皇宫正殿称作“奉天殿”,而且还把“奉天承运皇帝”第一次用在了帝王的诏书中,这也就是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出处了。但其实,“奉天”用作地名,却是比朱元璋早了六七百年。
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朝廷在长安(今西安)附近设置了“奉天县”,理由是“以奉乾陵”。乾陵是唐高宗的陵墓,唐睿宗是唐高宗的儿子,此举表面看来就是为了尊奉皇父。但此时唐睿宗只是一个傀儡,国家权力的实际控制人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因此,“奉天”第一次作为地名,其实是武则天的决策。武则天很清楚自己死后仍会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于是我们或许可以推测,设置“奉天县”既是为了尊奉唐高宗,也是为了抬高她自己。从另一个角度猜测,又或许武则天是在为自己篡位称帝埋下伏笔?不管怎么说,奉天县的乾陵里最后葬了两个皇帝,一男一女。
100年后,奉天出了一次大风头。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一部士兵在长安哗变,拥戴原幽州节度使朱泚为帝,唐德宗慌忙出逃到奉天。朱泚自称“皇帝”后率军围攻奉天,一时间两个“皇帝”在奉天打得不亦乐乎,直至大批唐军前来救援,朱泚才撤围而去。“奉天之役”后,唐德宗大封“奉天定难功臣”,而这批成分复杂的“功臣”后来竟然成了一股左右朝政的重要力量。
此后,“奉天”的名字几经反复,到元朝时被撤销,这个地名在中国地图上一度消失。没想到,清军入关后,清朝不仅继承了明朝圣旨上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还把“奉天”这个地名从故纸堆中请出来再度起用,只不过挪了个位置,安到关外(今东北地区)的盛京(今沈阳)头上。盛京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是清朝在关外的留都,也是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地方。顺治十四年(1657年),顺治皇帝在盛京设置奉天府,“奉天”作为地名再度“复活”。
不过,由于清朝视关外为根本要地,长期采取封禁政策,禁止移民开发,导致关外地区地广人稀、发展缓慢。因此清朝的“奉天”地位虽高,但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辉煌的记录。直至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以咄咄逼人之势侵入东北,清朝才迫于形势,宣布东北开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设立了奉天省,定省会为奉天府。
“奉天省”的名字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奉天成为了称雄一时的“土皇帝”张作霖的地盘。张作霖是北洋军阀奉系的首领。所谓“奉系”,即是依张作霖的籍贯奉天而来。1928年,张作霖在奉天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排除各方压力,力主“南北统一”,于同年宣布“东北易帜”,拥护国民政府。1929年,张学良改“奉天省”为“辽宁省”,寄希望于“辽河两岸永远安宁”,省会也由“奉天市”改为“沈阳市”,但东北地区还是不可避免地卷入新的政治漩涡之中。
1931年和1932年,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人在东北翻云覆雨,奉天市和奉天省又相继重新被搬了出来,这或许与傀儡“皇帝”溥仪有那么点关系。然而,奉天最后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短了点。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奉天”这个具有浓郁“君权神授”色彩的地名终于彻底在地图上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