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与责任意识之我见】
一、让兴趣与“实在”、“持久”为伍 1、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话的源泉中产生出来。凡是成功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而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是我们杰出的楷模。他在北平师范大学讲课,因礼堂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听讲者,只好临时挪到大操场上,他站在一张方桌上,处于人群中,他滔滔不绝地说,鼓励青年认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走自己的路。在秋风萧瑟中,没有扩音器,也没有扬声喇叭,但听者专心致志。群情激昂,听得一清二楚。保以有如此的吸引力,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是鲁迅先生的人格的力量。这种人格魅力来自于崇高的品格与渊博的学识。因此,教师要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刻满激情、学识动底深厚、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公正、民主的人,故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学习兴趣之一源。
2、理解和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总是带着某种情绪参加学习活动的,积极的如喜欢、愉快、满意等,消极的如紧张、烦躁、讨厌等。教学中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反应,就是忽略了内在动机因素,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了。例如我在教写《秋天的一处景物》的作文课上,课一开始,就被不时传来的巨大的轰鸣声打断,那声音几乎要把教室的玻璃震碎似的,学生更是魂不守舍,秋天的景色对此时的学生来说已毫无吸引力可言,他们的心早已飞到村口的庄稼地地里的军事演习基地。我便顺水推舟,让学生“珍惜机会”观赏只在电视屏幕上才有的那火光冲天,尘土飞扬的场景。在军事的间歇中,我带领学生参观庄稼地里的演练场,整齐划一一地停放的军车,翘首仰望的大炮牵驻着学生惊奇的目光。随后又让学生跟随我班的几名“小记者”采访了来我校进测定风向风速实验的“兵叔叔”,了解军营生活、军演目的等。在那次经更改后以“亲历军演”为主题的习作的写作中,学生不再愁眉紧锁,咬烂笔头,习作内容丰富了,感受真切了,文笔也流畅多了。
二、“责任是兴趣”“坚忍不拔”的基石
1、树立责任意识
“年轻时为学问打根底之际,不能过分重视趣味,应耐着性子遵守教育的纪律。”梁实秋先生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因为,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就是再有吸引力的教材,再好的教学情境,还是不可避免地有许多知识远离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要,甚至是索然无味,无法通过激起学生的兴趣获取的,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去思索,去战胜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面对消费欲,享乐欲远超出历代前人,而责任意识淡薄的宠儿们,更应该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确:学习不能光凭着兴趣,作为一名学生,学好文化科学你责无旁贷,换言之,为社会为国家为人类;为父母为自己为家人。因为它是你将来安身之命,实现人生目标必不可少的“基石”。以让责任意识触发无穷无尽的兴趣动力。
2、培养实践责任的能力——实施挫折教育。
第一,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教育。实施挫折教育的首要是让学生明确并认同以下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挫折不可避免。挫折与成功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一帆风顺,梦想成真的事,不仅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二是挫折经会成为人们进入新境界的起点。越勾践卧薪尝胆而得以东山再起,司马迁遭宫刑之辱发愤著《史记》而彪烦千古,就足以让明这一点。
第二,战胜挫折的信念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素材,让他们以詹天佑、爱迪生为偶像;结合读出教育活动让他们认识一些生活、经历曲折的伟人,如邓小平同志,他身处递境、历经坎坷而信念弥坚,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奇迹般复出,且每次得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其拥有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有坚实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意识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一言以蔽之,教师,莫再为奉送学生的一些实则为,过眼烟云的赞美之辞而沾沾自喜,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为要务,以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学习责任意识为保证,让孩子们在求学路上一路高歌,不懈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