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语言的精髓:关于语言与文化的论文
一、英语和德育的关系 (一)什么是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为什么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编写有思想性原则。思想性原则是指: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也要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这不仅为英语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之提供了教材支持。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现行高中教材中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高中阶段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谚语中蕴涵德育。
谚语是简洁格言,它陈述一般真理和给人们建议。英国著名作家培根说:“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既可以找到他们的历史踪迹,又可以领略到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对人间百态的观察及对事物哲理的精辟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品味英语谚语中所包含的精神营养,学习它们的用法并使之服务于英语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中英皆有的励志习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有些道理,不仅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外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方面,很多东西是共同的。如: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the stone.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The first blow is half the battle.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g.
天生我才必有用。
A strong man will struggle with the storms of fate.(Thomas Addison)
强者能同命运的风暴抗争。(爱迪生)
为防止这些老套的话语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有时不妨欲擒故纵,妙用谚语实施德育。笔者发现有位同学很有想法,但是有时有些好高骛远,于是就借用早读的时间,将阿迪达斯广告词“Impossible is nothing.”(一切皆有可能)写在黑板上,在旁边又写上佳能的广告词“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使不可能变为可能),然后问他:“Do you believe in the two proverbs?”该学生回答:“Yes!”笔者接着问:“What do you think we need from impossible to possible ?”这个幽默的学生很得意地指着第二个谚语回答道:“Make!”学生们都笑了,有的还向他投去了佩服的目光。笔者为这个学生的机智感到高兴,趁机对全班同学说:“在impossible到possible的中间夹着一个make,这个make既可能是桥梁,又可能是拦路虎。如果你去make it,那么,就可以变impossible为possible;如果你不去make it,那么impossible依然还是impossible,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但是一切皆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做!”学生们都会意地笑着点头,笔者的德育目的也达到了。
(二)语篇挖掘,处处留心即德育。
1.从教材中来,到学生心里去。
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思想、文化、政治诸多领域,为德育提供了更加广泛、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与依据,因此英语课中的德育,主要应在课文的讲解中体现。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有很多,教师要自觉深刻地分析、挖掘德育内容,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感,使学生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When you are misunderstood by your parents,what do you usually do?”这个问题让学生们用亲身经历讲述见解,在分享中学会与其他同学的相处之道,并且将为己所用的方面归纳总结出来。因为学生们的阅历比较浅,看问题容易片面,教师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把父母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作为背景予以陈述,让学生立体地看到问题的多方面,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帮助他们认识到当遇到问题时应与父母沟通,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
2.实践中处处有德育。
英语课堂处处都有德育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机会,自然地进行德育渗透。
新学期开始时,笔者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讨论环节都很有激情,但是让他们站起来讲时,很少有人肯举手。笔者不动声色地给他们回顾了一篇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我选我》,并不直接说让大家举手,而是继续进行教学。发现课堂上虽然举手的同学没有增加多少,但是大家讨论时的声音明显比之前高了,笔者认为他们可能还不太好意思,于是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不让同学讨论,直接让同学起来讲。一个同学讲完几点后,又叫一个同学起来讲,笔者把他们的要点分别列在黑板上,然后问道:“When you have an apple and I have an apple,if we exchange them,how many apples will each of us has?”学生们很快就回答出来:“One.”笔者接着问道:“When you have an idea and I have an idea,if we exchange them,how many ideas will each of us has?”学生们大声地叫道:“Two.”最后笔者说:“We have 39 students in our class,how about we exchange our ideas?”学生们会意地笑了。笔者趁热打铁:“We can learn from our classmates by sharing!”这次的教育效果非常好,学生们在课堂讨论环节,开始踊跃发言。事后有位平时比较害羞的学生在笔记中跟笔者交流,说这件事情改变了她上课时沉默的习惯。在后来的课堂上,她总是积极勇敢地发言,人也自信开朗了很多。
英语对中国的孩子而言,是一门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努力才能学好的功课。学好英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高意志和修养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英语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时,就开始有畏难和退缩的心理了。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契机,给学生讲讲学习英语的经历,遇到瓶颈时的心态和突破自我后的喜悦。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老师也是这么过来的,从而产生一种认同心理,“亲其师,信其道”,还可以树立一个好榜样,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也有信心克服。
三、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我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我们在利用高中英语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髓,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2]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