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试教育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应试教育的弊端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不仅凸显出全新的课程理念,而且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更趋于合理化。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这是课改要求,也是社会要求,但目前应试教育依然是主线,这样应试教育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就不可避免地构成一对矛盾,那么如何把应试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如何把现实与未来准确定位,就成为一线教师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历史为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
学生是否能获得全面的和个性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与修养。“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基本保证。而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性的标尺应该是教的质量。优质的教育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提升自身的内涵和素养。现代社会不仅知识多,而且信息传播快,学生未必不如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万万不可满足于学校学到的一点知识,或者自己积累的一点点经验。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广泛普及,现代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以学校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发展成为媒体化组合的教学模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作为现代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充分掌握和熟练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才能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要求。
如果说获取是一种勤奋,那么利用则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和能力。获取的目的在于利用,如果不会或不敢利用,空有满腹经纶、一身技能,那又有何意义。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自己掌握打开知识的大门。
二、了解学生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其成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可见了解学生将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可目前的历史教学却不容乐观,试看以下几个问题。历史课上有多少学生在真正学习历史?有多少学生在家里主动、自主地学习?有多少课外辅导班?又有多少家长对它给予关注?关注的出发点又是什么?我曾经在我们班做过一番调查,第一问仅占30%,而第三问为零。加之当前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不理想,多数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极其有限,历史知识的积累谈不上乐观,不言而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主要来自课堂,教师必须精心打造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当然,如今我们的家长、社会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努力改变,但知识的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三、精心组织课堂
学史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重要的是为了明智。短短的45分钟,要让学生学好学会,让学会质变为会学,由知识过渡为技能,教师必须精心构建课堂,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宏观把握讲授课与教材,与所在单元的联系,甚至于与世界以及当今的联系。
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一课,我首先告诉学生这一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它和《秦朝的统一》一样重要,前者是对后者所开创的统一局面的进一步巩固扩大。汉武帝登基后,励精图治,汉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汉朝扬名海外,西端直通罗马帝国(欧洲),汉朝称其为大秦。注意,汉朝的大秦指的是罗马帝国,而非秦朝。汉朝与罗马同处一个时期,不同的是,我们是封建制,而它却是奴隶制。汉朝的繁荣强大可见一斑,因此,汉朝人自豪地称自己为汉人,这就是汉族的来历。
(二)吃透教材,明确重难点。
(三)厘清学生该自主解决、合作探究什么?教师该精讲什么?
(四)预设好课堂结构,合理分配时间。
以上四点,只要用心,每一位教师都能做到,这是我的切身体验。但要想让以上充分的准备能够成功地组建课堂教学还必须注意第五点:
(五)教师的创新能力。
1.方法的创新
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会自动实现的,学习是一个有关生长的方法。如果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学习,即使是那些经过选择的知识,也将无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英国著名学者雷文(J.Raven)说:“教育应该首先关注下列品质的培养,如创新能力、与他人有效共事的能力、自学能力等。”处于信息社会,人类在努力改善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要“更善于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怎样学习)”“重视发挥人类的才能”“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现时代有“更好的生存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把学会怎样学习、发展人的智力的问题,都看作学会生存的问题。有人甚至这样认为,现在大学的教学内容,80%教事实,20%教方法,这个比例应该反过来。所以我一改往日直接细化知识点的讲法,而是先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去把握目标的深度与广度,让他们在自主中有目标、有个性、有空间、勇质疑、会解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导学案,拓展他们的认知,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再如七年级学生刚刚告别小学,他们的记忆方法还不够成熟,我在教学时常常交给他们一些捷径,告诉他们记忆也是有方法的。
2.知识的整合
从“教科书是一种教材”这一理念出发,现在的教科书呈现出“一标多本”的状态,即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科书。像我们当地用的历史教材是华东版,而太原地区用的却是人教版,这样对同一个问题的表述、评判就不完全一致,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不能死抱着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要敢于取舍,勇于拓展,以理性去总结,以创新去把握课堂的节奏,这点是学不来的,这是一个人的素养,一个人的经验,一个人的风格,正是基于此,我们每位教师要努力学习,精心组织课堂,用心做好课后反思。
四、做好课后反思
首先,成功的教学需要的是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的融合。这种智慧与知识,是经验性的、情境性的、隐性的与案例性的,说的通俗点,就是它只能来自具体的教学过程。我常常有这种现象,一样的内容,一样的精心准备,第二个班永远比第一个班讲得好,学生的掌握情况也是第二个班好,刚参加工作时不能究其理,现在我知道,那是教学具有生成性与不确定性,课堂上的诸多因素,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考虑在内,基于此,反思就显得格外必要,有助于杜绝了同样的错误绝不再犯,帮助我们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其次,构建和谐、平等、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应试与能力培养的统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与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要树立平等观念、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遇到学生提出肤浅的问题时,我们教师应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以百倍的耐心去为他释疑、解惑,因为这种探究精神、这种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值得尊重,不是吗?
总之,应试教育虽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但它毕竟为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少了些许人为因素的干扰,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至少目前是,但高分低能的现象我们又不能不重视,因为社会向学校向教育要的是人才,有能力的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担当起这份责任,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作者单位山西省孟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