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集锦)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集锦)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恰当的多种多样的信息,建立问题情境教学,制造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在接受新课知识前做好心理上认知上的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一堂新课的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带出一堂好。

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时,教师通过恰当的多种多样的信息,建立问题情境教学,制造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在接受新课知识前做好心理上认知上的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一堂新课的一个好的导入,可以带出一堂好课来,课堂上导入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个关键。因此,要提高新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用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最大程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何运用导入技能,完成新课教学呢?
  一、旧知导入新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
  所谓旧知导入新知,这是一种由已知求未知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原则。因为一切科学都有连贯性、系统性的特点,历史学科也是如此。虽然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人类要生存、发展,总有一些古今共性的东西,甚至永恒的东西可供人们借鉴,为解决现实的问题服务。这一切为运用由旧知推新知的导入技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例如本人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前,可引导学生回忆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就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台湾;后来,隋朝也派人到台湾,加强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正式对澎湖和台湾进行管辖。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而她在17世纪初却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课。又如:本人在讲《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二)》一课之前,利用挂图《大河流域的亚非古国》提问:1、古埃及的历史发展线索如何?2、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亚非古国有几个?然后指出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亚非古国除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中国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的古印度。由此导入新课。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激活学生兴趣
  在讲《西方古典文化》一课前,本人利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古希腊、罗马建筑、雕塑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指出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方古典文化。
  在讲《三国鼎立》时,我先放映电影《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播放电影插曲,制造课堂气氛,然后提问:1、你知道剧中的历史人物是谁吗?2、这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史事?3、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三个国家同时并存这一现象?4、诸葛亮真的能呼风唤雨,施展法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再如: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播放资料片《开国大典》观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举国上下欢腾一片的画面。我问:这一切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
  借助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的导入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强大求知欲,这样有利于学生接纳新知识,同时也使历史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三、故事与诗词导入,渲染课堂气氛
  “故事”这里指的是有史可据的具有真实性的历史故事。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饶有兴趣、娓娓动听的故事,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民间传说、历史小说等也能揭示若干历史真相,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真实,运用它们进行恰当导入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引起他们的共鸣。
  在讲《商朝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时,本人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1939年3月的一天,河南省安阳县官村农民吴希增在吴培文地里探宝时(挖掘殷墟地方的龟甲和兽骨),在10米深处,他们挖出一个巨大的表铜方鼎,可惜方鼎缺少一只鼎耳,不知是3000年前就已经折断还是挖掘时所致。后来此事被驻安阳日军得知,他们企图将鼎夺走,幸亏当地居民具有文物保护意识,将鼎埋藏在地底下,直到解放后,司母戊鼎才到达北京,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这是一件历经磨难的稀世中华瑰宝,是商代某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这是商代奴隶制经济发达的体现。又如,利用学生熟悉的成语故事作为导入材料,用“卧薪尝胆”导入“吴越争霸”,用“三顾茅庐”导入“赤壁之战”,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导入“班超出使西域”,用“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导入“淝水之战”,用“纸上谈兵”导入“长平之战”,用“破釜沉舟”导入“项羽起义”用“开天辟地”导入“人类的起源”,用“罄竹难书”导入“隋炀帝的暴政”等等,这些成语故事虽为学生所熟知,但其渊源却鲜为人知。因此利用成语导入颇具新鲜感,能迅速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引起有意注意,全身心投入历史课堂中。
  利用诗词导入是文史之间横向联系的一种导入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文学色彩。在讲《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时,我播放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导入新课,不仅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恢宏画面,也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急于想了解红军长征的具体情况。又如,引导学生朗诵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雪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讲述人民解放军在长达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迅速解放了南京,把红旗插上了伪总统府,蒋介石统治土崩瓦解的壮阔历史画卷就展现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蒋家*朝的覆灭》。
  四、联系生活经验导入,更具新颖性
  联系生活经验导入是指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提问讲解,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进而与生活经验有密切相关的新课知识相联系,学生会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迫切愿望的一种导入技能。
  在讲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前问:“大家都爱吃土豆、西红柿,它们都是大众化的蔬菜,它们又叫什么呢?”学生齐答:“又叫马铃薯、番茄。”教师:“马铃薯又叫洋芋,谁能举出带?洋字的东西呢?”学生:“石油叫洋油,火柴叫洋火,棉布叫洋布,铁钉叫洋钉。”教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带有洋或西字的名称吗?”学生:“它们都是从外国传入我国的。”教师:“对,洋芋和西红柿原产于古代美洲,是在明朝中后期从当时叫吕宋,今天叫菲律宾的国家传入我国南方的。然后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由此导入新课《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又如:教师问:“美国国旗上是什么样的图案?”学生答:“星条旗,有13条红白相间的横线和50个星。”教师:“对,旗上50颗星星代表今天美国拥有50个州,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国,也就是说美国是由50个州联合而成的联邦国家,旗上有13条红白相间的横线,是代表美国刚刚摆脱英国而独立时的13个殖民地,那么美国领土为什么会由原来的13个州变成50个州呢?”由此导入新课《美国内战》。
  总之,教师应针对新课的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去设计导入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期待,使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责任编辑:徐小敏)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