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参与,促进自主学习]
一、适时放权,给予自主空间 教师要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根据学生需要,变换教学策略,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动起来,互动起来,主动起来。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后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
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说,交流已经知道的各种知识;揭题后,让会写的小朋友们自己板书今天要学的课文,通过小老师的提醒,学生很快学会了“植”字,记住了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学习目标的确定,也是由学生自己提问题定下来的,我紧紧围绕“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他们读,让他们想,让他们说,尽量提供一个让学生展示的平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适当点拨一下,巧妙引导。整个过程,我始终让学生说话,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达,重视语感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我教学的追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课时,我安排了三个环节:一是字词的学习,让学生做小老师,学习字词,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三是抓住对话感悟文本,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时,没有给学生设下框框,也没有给学生过多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只是站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争取参与各种读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他们表达思想的平台。
二、巧妙合作,共解文本难点
学生自主学习中,遇见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引导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尝试解决。引导学生提出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不重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同时,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三、注重引导,教给学习方法
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中,本课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将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仍向大海。虽然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深深地被小男孩执着的行为所感动。如何让我的学生也感动呢?我抓住“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仍回大海。”这一句,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体会。最后我再设置情境,一遍又一遍的引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小男骇重复着几十次,几百次,甚至几千次做同样的一个动作,不叫累,不喊苦,一心想救小鱼的爱心让人肃然起敬。听着学生的激情朗读,我欣慰极了。这堂课的朗读尝试,让我以读、悟为主线,在读中理解重点的词句和内容,使阅读真正地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不能为了仅仅告诉学生一种方法而引导,重点要在引导过程中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