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集锦)

【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集锦)

【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摘要: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一个聪明、热情、爽朗、泼辣并具有同情心的婢女。与诸多封建社会的婢女不同,她具有知人之明、善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懂得以礼反礼,是封建社会下层人。

【论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的形象】王实甫西厢记中红娘形象

  摘要: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是一个聪明、热情、爽朗、泼辣并具有同情心的婢女。与诸多封建社会的婢女不同,她具有知人之明、善于明辨是非、乐于助人、懂得以礼反礼,是封建社会下层人民中善良、淳朴、爱憎分明的代表人物,是充满爱心、欲成他人之美,无私无悔的“好管事者”。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她是一个极具生气和活力的人物,她的形象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影响着后世的许多创作。
  关键词:西厢记;红娘;知人之明;助人为乐
  与《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文艺“双璧”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家喻户晓,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常新,是因为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理想的爱情主题。这是《西厢记》的点睛之笔,它既表达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心愿,同时也具有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深层内涵。
  一、聪慧、细心、有知人之明的红娘
  红娘的知人之明是促成崔张爱情的基础,并且这一素质贯穿文章始终。
  戏剧一开始,红娘便随着莺莺的出场而初露形象,十分可爱。老夫人让她问长老何时与老相公做好事,她到了长老处,先是问“长老万福”,举止端详,没有半点轻狂,语言得当,且在张生观察中她“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眼望,眼挫里抹张郎”,她与张生曾有一眼之交,而此时见了张生,却用机灵的眼睛偷偷斜视张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红娘此举,可知她外表伶俐,心又细,她想从其中发现点什么。当与长老说完话时,要长老亲自带她到佛殿看看准备的情况,这一行为老夫人并未嘱咐她,灵慧的她正是因为办事稳妥深得老夫人的信任。
  在红娘办完事返回的途中,遇到张生拦路自报家门,却遭红娘抢白,她搬弄孔孟之道嘲谑张生,用老夫人的“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人莫敢犯”来告诫张生,整整一个话语尖刻、聪明伶俐的可爱形象。
  红娘自幼生活于崔家,对老夫人也是了解至深,她一开始就向自报家门的张生说明,老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于是在她与小姐夜间上香,小姐与张生对诗之后,她就催“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怪”。此处是在关心莺莺,同时她更清楚老夫人的行事,故催小姐。当崔张私下定了终身后,被老夫人察觉,老夫人首先提问红娘,因为是红娘去照顾服侍莺莺并监视她的。红娘先怪“小姐带累我也”,批评小姐不注意隐秘,故而走漏风声;接着又猜想老夫人如何责问自己,还可能动用家法,粗棍抽打,不觉感叹起来。红娘到老夫人处,经老夫人的一声“小贱人”,果真拿出了红娘料中的粗棍,要行刑,情急之下,红娘急中生智,经过推托一承认一反攻,终于让老夫人不得不当场心服口服地承认:“这小贱人也道得是”,从而幸免于难。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红娘是因为她对老夫人的行为、情态的细心观察和自己的聪慧机智,使自己化险为夷。然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她平时对老夫人为人行事的了解和长期细心地观察,所以才能在这种情急之下进出智慧的火花。
  二、不贪己利、助人为乐的红娘
  红娘帮助崔张之恋,是无私的,完全出于成人之美的高尚动机。
  在第三本第一折中,张生求红娘传简,并感激道:“小生久后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不慕名利的红娘用挑酸的口气说:“你个馋穷酸没意儿,卖弄你有家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货?”红娘虽是个婆娘,却有志气,她完全是“可怜见小子,只身独自”,才做此行为。而且在张生再受红娘帮助而重申“小子不敢忘”时,红娘为崔张好事多磨即将达成心愿而庆幸,并诚挚地祝愿“要你满头花,拖地锦”,再次谢绝张生的金帛。可见红娘的所做并不为钱财,完全是出于热情,助人为乐,才决心促成一桩美好姻缘。
  接着在“请宴”中,张生担心没财礼馈赠莺莺时,红娘立即回敬说:“凭著你灭寇功,举将能,两般儿功效如红定。”这一举动与后来她对前来争婚的贵公子郑恒的嘲讽形成对照:“你值一分。他值百分,萤火焉能比月轮?”正如金圣叹所说:“世间有斤两,可计算者,银钱;世间无斤两,不可计算者,情义也。如张生、莺莺,男贪女爱,此真无与红娘之事,而红娘便慨然千斤一担,两肩独挑,细思此情此义,真非称之可得称,斗之可得量也。”明确显示出红娘不趋炎、不势利、重恩德情义的美好形象。
  于是,红娘的名字便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参考文献:
  [1]王实甫.西厢记[M].孟庆茹评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05.
  [2]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06.
  [3]王实甫.西厢记[M].刘奉义,评注,吉林云史出版社,2001-07.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红军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