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浅谈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通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浅谈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通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浅谈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摘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做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浅谈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

  摘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做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54-03
  一、问题的提出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的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人口。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纵观目前的数学课堂,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第一类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第二类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第二类情况是教与学等多种因素造成学生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的灌输,轻方法的指导;重标准答案,轻创造能力。其次,教师在知识的传播中不希望学生提出与自己相悖的观点;教师凭个人的好恶赏罚学生。而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满足于做题、考试、得高分,追求标准答案的目标使得学生的思维程式化、刻板化,不敢越雷池半步。久而久之,问题意识被摒弃于教与学的过程之外。
  二、探索与实践
  (一)做实践的思考者——从理论的高度拓展教师的视野
  要做一个“实践的思考者”就必须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
  爱因斯坦说,好的课堂是让学生把知识当做礼物一样来领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应该具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理论的高度,这是支撑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建议同事们选取《构筑合宜的大脑》一书阅读。一个构造得宜的大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所以“构造得宜的大脑”意味着:不但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同时具有提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一些能够连接知识和给予它们以意义的组织原则。除此之外,还可以找到一些适合小学数学教师阅读的书目。通过知性阅读,理论水平会提升,视野也会开阔。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让思考成为文化。
  (二)做思考的实践者——从专业的精度滋养教师的底气
  带着思考,用脚板走路,做思考的实践者。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及三个年级段都可以全面铺开。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一个大课题,要想研究得深入,必须选取一个恰当的切入点。选取什么问题作为切入点呢?通过参加学校的集体教研,我把课题分解细化成: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学者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可见培养学生自觉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大的意义。
  提问可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课前提问、课中提问和课后提问。
  1 课前提问。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前提问对回顾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合理的课前提问,使学生听课目的明确,之后问题的解决更能使学生明白学有所用。
  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出数学问题,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例如,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除数是一位小数的除法”一课。课前教师可以这样问:关于小数除法,上一课时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习哪些知识呢?(预设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还想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样一来很自然引入到正题)。再比如“比例尺”一课,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比例尺”,你对比例尺有了解吗?如果你不了解比例尺,肯定对它充满了好奇,你想了解点有关比例尺的什么知识吗?(预设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哪些知识需要我们学习?这样很快就引入到正题。也可能学生提出没价值的问题,比如问比例有基本性质,那比例尺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教师不着急处理,可等待这单元学完之后呼应学生提出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好奇和疑问走进今天的数学学习。
  2 课中提问。学生在质疑问难时,主要是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还会用到非逻辑的方法,如猜想、假设、推测等。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我总结出以下策略: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我通过讲故事来引入。
  “故事发生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4人走着走着感觉肚子很饿,于是,悟空化缘了一张饼。师傅说:‘把饼平均分成4块,每人吃一块吧!’师徒4人正准备吃,贪吃的八戒不干了,流着口水说:‘师傅,我吃得多,多给我一块吧!’这时,悟空灵机一动,对师傅说:‘那就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吧!’八戒听了,高兴地笑起来。师傅一听,也笑了,口中念叨着:‘这个猴子……’”。我接着问: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