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今职业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策略】社会主义荣辱观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为人们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需要,又是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价值偏差的需要。职业学校应当从课程教育、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关键词: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荣辱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通俗地说,荣辱观也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从其基本内涵来说,荣辱观是社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褒贬评价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反映的是人们对自身或他人的社会行为产生的一种内在的思想感受、道德评价和价值衡量。古往今来,思想家们都强调荣辱观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喻荣晓辱、尊荣斥辱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人们评价、判别并从而鼓励或约束自身或他人行为的重要道德标杆。
荣辱观属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荣辱观来源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经济关系,是不同社会集团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在道德上的反映。因此,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荣辱观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人民在根本利益上获得了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根本区别于剥削阶级社会的荣辱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对荣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荣辱观又具有继承性,我国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乐善好施、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等等。
胡锦涛同志于2006年3月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四次会议期间的一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了集中概括。他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正反两方面提出要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基本规范的精辟概括;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荣”是积极奋进的追求目标,“耻”是防微杜渐的警钟。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对调节和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对维护道德秩序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今职业生,他们个性鲜明、视野开阔、思想敏锐,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成熟的心理品质。正是基于这种成长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对社会上流行的某些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缺乏独立的判断,容易效仿,造成价值偏差与行为失范。近些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而出现的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物质利益至上等消极的荣辱观念在一些大学生中滋生蔓延,冲击着健康积极的荣辱观。从总体上看,当代学生的荣辱观主流是健康、积极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符合的。但是,毋庸讳言,在当代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崇高、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对于当代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以追求金钱和享乐为荣,淡漠自我创造、艰苦奋斗的倾向,学校必须充分关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要切实加强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明辨荣辱、是非、美丑的正确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必须看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的社会风尚,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离不开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离不开学校育人环境的熏陶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培育。高职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把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主要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重视其他课程的参与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都应该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学生成长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联系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金钱、婚恋、义利、诚信、法纪等,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努力创新思路,避免简单的灌输说教,注重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实际效果。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受到感染和启发,触动其内在的思想情感,让“八荣八耻”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准则。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高校全体教师的职责。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除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的教育,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都应该渗透荣辱观教育,激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事实上,那种只管教书、不问育人的教育,是培养不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
其次,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学生的荣辱观,是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应当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把基础道德和文明修养教育与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参与。
最后,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的养成,是与其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对人的培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促使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的丰厚土壤。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