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卡特焚舟纪txt [安吉拉·卡特与《焚舟纪》]
文学教授纳博科夫教诲我们说,评断一部作品是否优秀,要看读者,的两块肩胛骨之间有没有“微微的震颤”,这震颤有个名目。叫“美感的喜乐”。按照这个标准,我在阅读《焚舟纪》之际,后背发紧、头顶发麻、拊掌捶拳、啸叫不已,说明这定然是、绝对是、不可能不是,一部旷世杰作。
读《焚舟纪》的感觉,有点像坐着过山车,经过一个神奇的莫比斯环,抵达了一个热闹空前的嘉年华。只听得女巫的魔法棒叮的一声,读者跟着叙述一路飞驰,闯入一个似曾相似却又似是而非的奇境。在这里,没有时间维度,空间蜷曲相叠,自由女神也喝多了,散发着疯癫气息。在这里,互文性无处不在,像无数组镜子参差互映,而戏仿又使这镜子带上了哈哈镜的曲度,产生啼笑皆非的效果。更为神奇的是,你向镜子伸出手去,未料穿过表面触到了本质,而你以为触到的是真,蓦然回首才发觉自己连同镜子不过是又一面镜子映出的幻象。这个女巫啊,不寻常。
“好女巫”安吉拉·卡特本姓斯达克,1940年出生于英国南部苏塞克斯滨海城镇伊斯特本,为了躲避二战的战火,她在南约克郡乡村的外祖母身边度过童年,擅讲民间故事的外祖母对她的影响要到以后才见端倪。20岁那年,她去布里斯托大学进修英国文学,主攻方向是中世纪文学。哥特传统显然给她留下了深刻烙印。
卡特的作品以“禁忌”主题而著名,色情、恋物、强*、乱*、残杀、雌雄同体,即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性解放的底色中也足够抢眼。卡特的丰产足以让其他作家嫉妒,除了9部长篇外,她还发表了5部短篇小说集,2部诗集,3部戏剧作品,5部童书,4部论文集,又编选了3部童话集,翻译了2部童话集,另有2部作品被搬上银幕,5部作品被改编为广播剧。
理解卡特的3个关键词是: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卡特式文体。所谓后现代主义,是指卡特在写作技巧上使用了戏仿、挪用、暗指、拼贴、元叙事等方式,将互文性发挥到极致。在《焚舟纪》中,她将传统童话、民间故事、名著名剧、经典电影乃至历史人物与事件,包罗万象式地取为己用,借人物,借情节,借语言,借典故,借意象,仿如打碎成酉上千个万花筒,再用那些碎片拼成自己的奇境,流光溢彩,妙不可言。以她的经典短篇小说《染血之室》而言,有对《蓝胡子》的戏仿,有对萨德作品的致意,有对《蝴蝶梦》的暗指,有大量哥特小说元素的拼贴。《染血之室》属于卡特有名的“女性主义童话改写工程”,在这个工程里,《师先生的恋曲》和《老虎新娘》是对《美女与野兽》的改写,《雪孩》是对《白雪公主》的改写,《爱之宅的女主人》是对《睡美人》的改写,《扫灰娘》是对《灰姑娘》的改写,《与狼为伴》和《狼人》是对《小红帽》的改写。
卡特的后现代不是故作高深的、难以卒读的、解构到了一地碎片程度的后现代,悬念、冲突、情绪渲染、异国风情、一点小情色,甚至纵情随意的插曲,都使作品自身维持着高度的可读性。
作为多年粉丝的拉什迪说得中肯:“她这个作家太富个人色彩,风格太强烈……既精致又粗鲁,既典雅又粗鄙,既是寓言家又是社会主义者……”所以归根结底,对她的理解还是要通过读者自己的一双眼睛、两块肩胛骨。翻开《焚舟纪》,去感受那微的震颤吧。
《东汉的豪族》
东汉的豪族,一类是凭借中央势力而突然得意的,即宗室、外戚与宦官,一类是自己渐渐发展起来的,即一般高官和地方豪族。宗室封王或公侯,王的诸子不能袭爵的封王子侯,后汉侯王可考知的共61人,王子侯344人,数量多,势力却不大。外戚在东汉势力之大,远过于宗室,其中窦氏、梁氏两度选后,尤为贵盛。宦官成为豪族,是东汉后期的事。灵帝时的十常侍,“封侯贵宠,……所在贪残。为人纛害”,竟成为引起黄巾之乱的直接原因。“攀龙附凤”的外戚宦官。除剥削小民外,更要打击其他豪族,夺取他们的资财与官爵。保守派豪族看出,任外戚宦官胡作非为下去。汉朝政权就岌岌可危了,于是忠义之心油然而生,挺身抗争。
《深夜的文学课》
贾斯珀学院决定聘请尚在监狱服刑的文学教授查理·奥尔迪斯,以远程方式开一堂“解密文学”的夜间课程。奥尔迪斯涉嫌杀害两名女研究生,事发现场找不到作为凶器的斧头,但死者身上盖着神秘作家保罗·法洛斯的作品。这位作家声名显赫,却无人知晓其身份。如一缕幽魂。奥尔迪斯要求学生解开法洛斯这一谜团。然而,想要一窥堂奥,惟有通过“程序”游戏进入小说。学生一旦收到游戏的邀请,就有机会在研究圈中晋级。若在游戏中失败,则会尝到比死亡更可怕的滋味。不久,这些学生都获邀参与这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