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古代石狮从行走式到蹲坐式的转变 石狮蹲在法院外(集锦)

古代石狮从行走式到蹲坐式的转变 石狮蹲在法院外(集锦)

古代石狮从行走式到蹲坐式的转变 石狮蹲在法院外【内容摘要】狮子是我国传统雕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各式狮子雕塑中又以石狮子最为普遍。文章阐述我国传统石狮的产生过程,陈述其造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由此来探究石狮为何在产生时以行走的姿态出现。

古代石狮从行走式到蹲坐式的转变 石狮蹲在法院外

  【内容摘要】狮子是我国传统雕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各式狮子雕塑中又以石狮子最为普遍。文章阐述我国传统石狮的产生过程,陈述其造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由此来探究石狮为何在产生时以行走的姿态出现,而在以后的流传中逐渐演化为与之迥异的蹲坐的姿态。通过对石狮姿态转变的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刻内涵,即石狮文化逐渐大众化的意义。
  【关键词】石狮 蹲坐式 雕塑 行走式
  石狮在我国雕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石狮既是我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组成部分,又是雕塑造型演变的主要载体之一。
  我国古代石狮最早现于汉代,最初的石狮是行走式或者伏卧式的,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出现了蹲坐式的狮子造型。可见,石狮造型的变化与石狮的造型姿势是分不开的。
  一、石狮的形成
  从目前现存最早的石狮来看,可以推测出我国石狮形成于汉代。①汉代作为我国第一个长期稳定的朝代,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石狮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形成的。
  石狮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厚葬风俗的推动、狮子形象的传入、佛教的影响。②
  第一,厚葬之风盛行。厚葬风俗自古有之,到汉代发展到一个顶峰。厚葬风俗的盛行,使帝王陵墓内外的装饰品,如神道前的石雕、陵墓内壁的画像石、画像砖等有了更大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扩大直接导致了雕塑艺术的迅猛发展。
  第二,狮子的传入。我国不产狮子,直至东汉时期由印度进贡,狮子才传入我国。在这之前的兽形雕刻大多为想象中的麒麟、辟邪、天禄等。对比麒麟、辟邪等形象和后来的石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区别。石狮逐渐贴近真正的狮子,原来的双翼逐渐消失,四足出现了利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头上出现了鬃毛。在狮子传入后,工匠们也并非就能亲眼目睹真正的狮子,只能通过他人对狮子只言片语的描述,再结合之前动物石雕的经验来进行石狮的造像。
  第三,佛教的传入。佛教在西汉时由西域传入我国,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后迅速传播开来。因为狮子是佛教圣物,所以佛教的传入是狮子形象传入的另外一个因素。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后来的石窟寺造像之中。由于政治原因,石雕主要服务于两个领域,一是佛教造像,一是陵墓雕塑。而在这两个领域中,石狮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石狮行走式当先的原因
  石狮出现之初,沿袭的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动物雕塑的造型,即采用的姿势是行走式或者伏卧式。雕塑艺术,是从原始工具与陶器的制作中诞生的。③在汉之前,雕刻中常见的是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墓葬类雕塑多是用于殉葬的俑类。④在这些体量较小的走兽雕刻中,大多是以上两种姿态。这与汉代陵墓神道中的动物石雕有诸多共同点,即造型上多为行走式或者伏卧式,生有双翼,挺胸抬头,威风凛凛。可见,这种姿态是自古以来动物雕塑所呈现的传统姿态。同时,由于工匠们是在听人描述狮子的特征后,结合已经广泛存在的动物雕塑形象,逐渐形成石狮的,所以最早的石狮子很自然地采用了这种行走式的姿态。
  此外,大型石雕是在汉代产生的,它们的用途是埋在陵墓前的神道上。陶、青铜等前朝常用的雕塑材料在这时就显得不适用了。于是,大型石雕应汉代这种厚葬之风而产生了。这种大型石雕,犹如纪念碑一般立在陵墓前。它们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镇守陵墓、守卫陵墓的安宁,二是彰显墓主功绩、纪念逝者。出于这两个目的的考虑,这种石雕要求能给人以宏伟肃穆的感觉。所以这些石雕的体量较大。然后从姿态上来看,这种昂首阔步的姿态充满力量感,与前腿伸直、后腿蜷缩的蹲坐姿态明显给人两种感觉。前者虽静犹动,仿佛随时会从基台上走下来,显得动感十足;后者则显出一种“静”,蹲坐本为四足动物休息的姿态,即便是要从基台上走下来,也得先经过一个起身站立的过程,不如行走式来得直接。所以陵墓前的石雕选用行走的姿势,不仅是沿袭传统动物雕像的造型,同时也是出于守墓兽所需的特质的考虑。
  三、石狮从行走式到蹲坐式的转变
  那么,这种行走式的石狮在后来的发展中,为什么逐渐变为了蹲坐式呢?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佛教的影响。我国古代石狮最早出现蹲坐式,是在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当中。由于狮子在佛教地位崇高,所以石窟内狮子的形象十分常见。狮子在佛教中常以护卫的形象出现,这点和帝王陵墓前立于神道两侧的石雕的作用非常相似。我国的佛教石窟雕刻艺术中,狮子的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但较为常见的一般呈蹲坐状。在敦煌、龙门、云冈等著名石窟中可以找到众多蹲坐狮子的例子。这种蹲坐显示出一种对佛的服从与尊重,这一点对后来石狮造型由行走伏卧转变为蹲坐有重要影响。
  二是雕刻工艺的提高。上文已述,大型动物石雕兴于汉代,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霍去病墓前的10余尊石雕。这组石雕大都呈伏卧状,四肢没有镂空。唯一呈站立状的《马踏匈奴》,巧妙地将被践踏者置于腹下,填补了四腿的空隙。其他雕塑无一不是巧妙地选取相近天然石块,再运以阔绰刀法进行雕刻,显得粗犷朴拙。再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麒麟、石狮等,已经呈现四足镂空的或站立或行走的姿态,与汉相比,明显给人更精致细腻的感觉。同样,再观佛教石窟之中的雕像,人物表情、布料衣褶等都显示出我国的石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雕刻的难易度来看,蹲坐式造型的身体扭曲、肌肉变形、刀法开凿方面都比之前行走式的造型难度要大。所以正是由于雕刻工艺水平的提高,才使得这种难度较大的雕刻有了出现的可能。
  三是石狮功能的转变。从汉开始,各个帝王陵墓前的神道两侧都立有石人或动物的雕像,石狮正是其中常见的一种。与之相比,佛教石窟中的石狮虽然显得活泼生动,但同神道中的石狮一样,它们都是为神或者逝者服务的。神道中的雕像显然承担着守墓的功能,人走在高大的石雕之中会不自觉地变得肃穆起来,同时由于两侧那种大体量雕塑而产生压抑感。蹲坐的这种姿势无疑会削弱这种感觉。而石窟中的石狮虽然多为蹲坐式,但由于所处场所,不为大众常见。当石狮子出现在官府、园圃、住宅、寺院等场所之后,那种行走式的姿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蹲坐式的石狮子。这种从行走姿态到蹲坐姿态的转变,使得石狮由最初的强悍威猛,慢慢变为了温顺可爱。置于自家门前的石狮子,和守墓的狮子不同,它们不仅体量上较为小巧,姿态上也变得温顺可人。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