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趋势:物价指数
【摘要】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是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通过计算不同时期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衡量社会不同时期的整体生活费用从而确定通货膨胀率,进而为今后的政治、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2009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走势的分析,对指数下降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逐一深入讨论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影响2009年上半年消费物价指数下降的经济动因,从而为我国今后的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指导,以使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得更加平稳和健康。
【关键词】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金融危机 消费价格
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海啸为导火索,2009年无论是世界经济还是中国经济,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经历了一轮经济震荡,致使世界经济大萧条。经济萧条意味着一切与经济有关的活动都走向滞缓,与此相对应的各种宏观经济数据也会因而呈现走弱趋势。作为重要宏观数据之一的消费物价指数正是反映出这样一种规律——2009年上半年世界各国消费物价指数均呈下降趋势。
一、2009年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趋势概况
事实上,在外部经济形势趋弱和国内经济开始进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经济新一轮的回落期的环境下,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下降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和区别(见图1)。一方面,相对于城市人口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而言,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下降步伐较为缓慢,甚至从环比累计指数来看,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农村地区的消费物价指数直到3月份都一直保持为正或者与前期持平;另一方面,与累计指数相比,当月统计指数与过去同期相比的指数下降速度明显更为迅速。同时,整个2009年上半年的消费物价指数呈现震荡下行的趋势,其中全国和城市的当月统计指数在2、3月份之间有一轮较大的反弹,而在4、5月间有一轮较弱的反弹;但农村的同类统计指数却是在5、6月份间才迎来一轮较大的反弹。对于累计指数而言,全国的指数在1至5月份一直持续下行,直到6月份才出现一轮大幅度的上涨;城市指数则在4月出现较为强烈的一次上行后继续温和向下;而农村指数在这一统计中却一直保持着持续向下的态势。
从曲线走势可以明显看出,2009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在1月至2月时曾经历了一段极度陡峭的快速下降,这一轮下降不仅使得2009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从同比正值急速跌到持平水平以下,其中对于全国总指数和城市居民消费物价指数而言甚至达到了整个上半年的最低位;同时,在这一轮的强势下行拉力后,可以明显看到,后期虽然各指数都有些许波动,但已无力再返回同期持平的水平上。相较而言,在随后的2月到3月之间有过一轮较强的上行拉力,并使全国和城市的消费物价指数之后继续下行的走势有所缓解,但对于农村而言这一推动力似乎效果收效甚微,在之后其价格指数仍然继续向下并继续跌破年初的指数位置。
二、影响2009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原因分析
从对可能影响2009年上半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突变
2008年9月,伴随着令全世界震惊的Lehman Brothers的倒闭,以及随后的美国各大投资银行的商业化,全球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在国际金融海啸之前其实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就已经上涨过快,从而累积了一定的泡沫,越发加重了金融海啸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急速跳水,而全球金融海啸中的去杠杆化过程则引发了泡沫的破裂,从而放大并加速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下降。由于金融海啸后2009年世界经济面临全面的衰退,这个基本面因素就决定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2009年继续维持低位而未能走出低谷,所以生产资料价格在2009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了较低水平。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价格的下降就意味着国内价格会同时下降,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大国,生产资料价格的下降一方面会使得国内商品的生产成本下降,从而商品销售价格相应下降,消费者在购买相同产品时所体现在消费物价指数的统计上同比就会下降;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出口大国,价格的下降同样会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下降。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这场金融海啸所造成的另一场灾难——失业率的上升。全球经济整体的衰退伴随着生产者的资产缩水,促使他们希望通过雇佣更少的工人的方法来降低企业的支出成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而这就意味着至少这些失业的人将会更加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在购买商品时将会“三思而后行”,结果肯定是整个市场上被购买的商品变少了,消费物价指数下降了。
另外,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在2008年经历了从每桶47美元暴涨到每桶140多美元的飞涨到金融海啸后大幅下跌的剧烈震荡,而中国作为石油等能源的需求大国,这样的大幅震荡的影响势必会表现在国内CPI指数之上——大到工厂大型机械生产,机动车运行;小到矿泉水瓶的制作,可谓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原油,而这些大大小小的部分则最终组成了我们消费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实际情况也正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回稳让2009年上半年我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一直处于同期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这种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也使得国内原油价格、成品油价格相应回调,导致了燃气价格的回落。消费者购买的燃气价格随之下降,所以作为CPI组成的这个部分的指数也下降了。同时,世界原油价格的回落使原油生产者的利润降低,而原油由于其重要性又从来都在数据统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原油生产的利润降低必然导致PPI指数的下降,进而给予之后的CPI指数有了更强的向下的拉动力。
2、我国自身特殊性
首先,食品类商品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呈下降趋势,但与此同时,与国民生存密切相关的粮食指数却始终保持增长且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蛋类与水产品亦为正增长,而降幅最大的为肉禽类产品。
2008年初我国大部分南方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冰冻雪灾,使得农产品大幅减产的同时,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大困难,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调出运力吃紧,运费成本上涨,而这上涨的部分理所当然的转移到了粮食的价格上,进而使得到达消费者手上的食品价格上涨,而粮食又属于经济学中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也就是说,老百姓不太会因为粮食的价格上涨而决定不买或者少买粮食。事实上,即使在雪灾过后的2008年下半年粮食价格有所缓和,粮食的“刚性需求”仍然给整个粮食的需求带来了极大支撑。因此,对于粮食消费在CPI指数统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的中国来说,这样的变化必然会带来2008年雪灾后国内CPI的大幅上扬,进而使得2009年上半年粮食消费物价指数仍呈正数增长。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看到食品类消费物价指数却持续为负,特别是农村统计数据中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根据“恩格尔系数”的理论,在高收入国家的CPI统计中,粮食食品类消费品所占比重较低,而在低收入国家中,CPI指数统计中食品类消费品则占有很大权重。中国尚属不发达国家,特别是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所以食品类消费品的这一指数的下降,特别是农村数据的下降势必会对我国整体消费物价指数产生很大的下行拉力,最终导致2009年上半年我国整体消费物价指数的下降。同时,到了2008年尾,由于生产逐渐回复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局面开始缓解,相应的,食品价格开始有所下调,表现在CPI指数上也就成为了与前期相比的下降趋势,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2009年上半年我国食品类消费物价指数的下降其实来源于2008年雪灾导致的CPI的意外上扬,拉高了与2009年相比的2008年的指数基数,这种过高的基数使得2009年逐渐转向“正常”的CPI指数反而在数字上成为了负值。事实上,国际金融海啸导致的整个世界资产的大幅度缩水,也使得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变得更为谨慎,更加考虑到长远的资金使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