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职教 中心 万州职教:专业跟着市场走
2000年9月的一天,万州农学院(现三峡职业学院)招生办。一位身材粗壮的妇女,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握着录取通知书,将招生办老师堵在办公室外:“畜牧兽医专业?不就是阉割猪儿的吗?学这个专业,我宁愿让儿子复读!”
这一幕,让副院长张智刻骨铭心。
这一年,作为国家级重点中专,万州农学院只招到两百多个新生。
“国家教育改革将我们推向了市场。”张智说,“然而,我们还沒准备好。”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职业院校被推向市场。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万州职业院校仍以传统专业为主,技术含量低:对市场而言,这样的专业已经过时;对学生而言,读这些专业意味着难以找到好工作。
在职业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一个难以逾越的断层形成。
如何填平断层?
市场之变
2007年7月的一天,三峡职院会议室。
会议桌的一边,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齐整端坐,张智也在其中。
对面,几位从教育部来的专家面带微笑,其中一位伸出手,摸出一份“成绩单”。
现场气氛一下紧张起来。
这些天,教育部专家组来到万州,对三峡职业学院进行教学评估。
大考在即,张智信心满满。
在过去几年里,东部沿海地区技工短缺,大批重庆人“孔雀东南飞”。万州职校抓住机会,针对东部经济特点,相继设立了电子、机械工程、计算机信息等一批紧俏专业。因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口,万州职校在校生在2007年达到10万人,办学点扩大到38个。同时,万州农学院和万州工业学院强强联手,升格为三峡职业学院。到2007年底,在校生超过8000人,所设专业从7个增加到28个。
“三峡职业学院得分89分,扣分理由是专业特色不突出……”会议室里,教育部专家宣布成绩。
“专业从7个增加到28个,怎么还丢分?”张智很纳闷。
张智并不知道,就在这几年,万州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初步形成盐气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而在全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加工、电子信息、能源和轻纺等“6+1”支柱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市场需求已变。”听说张智的困惑后,区教委职业成人教育科科长彭直明如此释疑,“重庆经济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期,万州职教专业设置前些年形成的‘沿海’特色,跟不上重庆发展的需要了。因此,我们必须优化专业设置,突出本地特色。”
资源重组
“区域经济对专业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专业优势在哪里?如何将两者结合?”带着一系列问题,张智带队考察了京、沪、粤等职教发达地区。回到万州,他们遍访30多个乡镇,了解本地对职教的需求。
摸清市场风向后,张智和同事们心里有了底。“以前,我们片面追求规模化,一些专业偏离了自身优势和本地需求。”张智说,“现在我们准备以服务重庆农村为目标,向传统优势回归。”
在张智摩拳擦掌之际,一幅职教资源优化配置的蓝图正在万州展开。
万州以当地五大特色产业和全市“6+1”产业格局为目标,以五所高等院校、四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和三所市级重点中职学校为龙头,拟定了盐气化工、绿色食品、现代制药、机电轻纺、环保建材、服装制作、商贸物流七大职教主攻方向。“我们根据这七个方向,重新配置职教资源。”万州区教委副主任程朴说。
万州有37个职校办学点,不但专业设置老套,而且校与校之间雷同,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万州区委、区政府决定把一批专业雷同、互补性强的中职学校整合进重点中、高职院校,37个职校办学点被调整为18个;这些职校办学点再进行合理分工,有的紧盯盐气化工,有的紧盯现代医药……“大家各司其职,形成了对七大新兴产业的覆盖。”程朴说。
2012年2月7日,一所中职学校向区教委提出申请,希望开设船舶驾驶专业。
区教委和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组成七人专家组,由彭直明任组长,对申请学校进行评估。
“现在开始表决。”
七位专家同时举手表决——零票赞成,七票反对。
“我们为什么不能开这个专业?”提出申请的校长急了。
“这个专业在万州技校已经开设了,你们再开就属于重复设置。”彭直明说。
校长只好服从。
“职业院校想新增专业,必须经过专家组评审。”彭直明说,“通过评审,我们就能调控专业设置方向和数量,实现和市场的精确对接。”
张智也参与了这场转变。“我们学校原有四大传统专业,按照区教委部署,学校对这些专业进行了优化,该撤销的撤销,该增加的增加。”他说,“经过优化专业设置,学校的农业特色一下凸显出来。”
良性共振
2011年6月15日,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会计技能比赛现场。
19岁的徐丹使劲搓了搓手,对自己说:“雄起!”
在夺得重庆中职会计技能比赛冠军后,重庆市经济贸易学校学生徐丹来到山东,角逐全国冠军。
比赛设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和点钞三个项目。
“会计电算化曾是我们的弱项。”重庆市经贸校校长李良平说,“但现在弱项已经成为强项。”
李良平的信心,源于学校对职教专业的优化重组。“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我们淘汰了一些弱势专业,增添了汽车修理、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等新专业。”他说,会计电算化专业就是优化成果之一——学校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传统会计专业资源相结合,打造这个新专业。
赛场上,徐丹经过三个项目的角逐,将季军奖杯收入囊中。
而万州职教的胜利,并不仅限于赛场。
2011年7月,三峡职业学院。
提着简单的行李包,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生周敏睿走出校门,向送行的老师挥挥手。
三年前,这个在高考中惨败的男孩来到三峡职院。对就业前景,他并沒有抱很高期望。
今天,他毕业了。告别学校和老师,他坐上汽车一路向西,到主城一家园林设计公司上了班。
就业第一年,他的年薪达到了十万元。
从2007年至今,万州职校数量精简为18所,在校生人数达到十万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到98.4%,高职学生就业率达到83.2%,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11万多人。
“通过优化重组,万州职教与市场间的断层已基本填平,人才培养和人力需求形成了良性共振。”程朴说,随着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这种良性共振也将持续下去。
建议
创新专业设置,要与市场接轨。我们每年都要开展数月的市场调研,召集各方专家分析行业就业前景,边淘汰边更新。比如,我们调查发现,美发行业前景很好,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果断决定新设美发专业,投资建设了高标准实训室,聘请美发领域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成功申报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校长朱泉
目前出现的专业设置重复严重、市场恶性竞争局面,一大病根在于职教学校缺乏统筹协调、合理分工。政府主管部门应引导职校找准各自定位,扬长避短,既合理分工,又形成合力。
——永川职教中心校长凌基银
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重庆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着眼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上档升级,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旅游、护理、学前教育、金融事务、家政服务等相关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林牧渔等涉农专业建设——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院长黄永铭
我们现在培养的职教生,大多数是往流水线上输送,缺少特色。有所学校开设木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非常抢手,为什么?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大,加之别的职业学校并沒有开设这样的专业。所以,应多开些有特色的专业,使职教生一毕业就能立即在企业就业,或自己有一技之长后能够创业。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