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集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集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怎样才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怎样才能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到什么事都想探个究竟,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呈现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生引进课堂的情境中去,这是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前提。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利用课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小白兔在买大饼时被狐狸五兄弟的大饼广告弄糊涂了。
  (广告)狐老大:我的大饼180元可以买30个。狐老二:我的大饼360元可以买60个。狐老三:我的大饼2400元可以买400个。
  小白兔到底买哪一家的大饼才合算呢?你能帮助小白兔算一算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有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经历探究过程,体会探究的快乐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分析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中的有关信息,对整理的材料大胆分析,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和推理。这样反复地在自我否定与肯定中去粗存精,去伪成真,最终找到问题的实质,得出合理的结论。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梯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通过拼、剪、移、转等方法把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一节课的探讨,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让人惊叹不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将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4.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5.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两个三角形;
  6.把一个梯形沿斜边中点垂直剪下一个小三角形移到梯形的另一边,拼成一个三角形。
  三、整合信息技术,使探究科学、精确
  信息技术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探究的过程、结果科学、精确。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学生会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态度。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在学生动手完成16等份相拼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剪、拼过程(32等份相拼,64等份相拼、128等份相拼……),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从有限到无限,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也应该从单一的课堂探究学习走向多维的社会化数学探究学习,让更多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探索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二年级《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学生最熟悉的“铅笔有多长”,按原先的设计教学后,我发现,学生对测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并没有多大兴趣,究其原因:一是这一问题情境没有现实意义,很难赋予铅笔测量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因此许多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没有产生兴趣;二是要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首先要学生感知体验10厘米的长度,而10厘米长度的铅笔头很难找,无法满足每个同学体验的需要。于是,第二天我对教学材料进行了加工和重组,以“吸管有多长”取代“铅笔有多长”。改进后的案例如下:
  猜吸管的长度
  师:卫岗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新型盒装饮料(出示饮料盒),盒的高度是8厘米,饮料配有一支吸管,猜猜吸管的长度。
  生:(略)
  师:为什么你们猜的吸管都比8厘米长呢?
  生:因为饮料盒的高度是8厘米,如果比8厘米短,就吸不到饮料了。
  师:这吸管到底有多少长,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量一量?
  生:(通过测量,一会儿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吸管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
  教师顺势推出: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厘米=1分米,仔细看一看、比一比1分米长的吸管,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
  教师用“猜”的形式巧妙地将已建立的长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叩开记忆的大门,让“猜想”与学生的思维碰撞,让“猜想”激发  学生的想象。
  五、关注成功体验,促进自主发展
  理论和实践证明:反复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学“容积”这一概念时,有位老师是这样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每个小组探究材料:500mL的烧杯、能装1立方分米的学具、1升的啤酒杯和一个盛有清水的脸盆。
  探究目标:小组实验探究升、毫升、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探究过程:有的说,将注满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学具中,得到1升=1立方分米;有的说,把1立方分米的学具盛满水,然后倒回500毫升的烧杯中,发现正好倒了两次,得到1升=1000毫升……
  因此,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为他们拓展探究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