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市民化的论文
摘要:在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并进的过程中,农民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群体,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户籍制度和相关政策却使他们只能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难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文章分析研究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边缘化;户籍制度;公共政策;职业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成为城市人。随着沿海城市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的兴起,农业剩余劳动力出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快速转移,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人数从2000年的7849万增加到2008年的1.4亿,其中64.7%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争取“永久性迁移”、“市民化”成为相当一部分“候鸟式迁移”农民工的长期奋斗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由于户籍制度等障碍,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障碍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有现实意义的。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却是边缘群体。他们迫切希望成为城镇市民,但由于自身因素和外生因素使他们不能彻底融入城市,成为游走在城市边缘的群体。自身因素指农民工能力较低或懒惰,以致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找不到好工作导致其经济条件恶化;外生因素是指政府在制度设置上把农民工排斥在正规劳动力市场之外,使其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导致他们生存状态边缘化。(董延芳,刘传江 2012)
同时部分农民工主动选择边缘化,他们不希望获得非农业户口并与城市居民保持距离。许多农民工建立了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同质群体成员为主的生活圈子,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民工虽然没有纯粹地聚族而居,更多是在城乡结合部租借当地人房屋居住,但在这种混居中他们和城市人是“两张皮”。(董延芳,刘传江 2012)
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选择,农民工边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方面,大多数农民工在非正规部门或者正规部门的非正规岗位就业,其主要特点为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劳动时间长。
2、居住方面,因为对房价、房租及消费水平的承担能力较低,农民工往往选择在城镇贫民区或城郊结合部居住,这些区域大多属于城镇的边缘。
3、社会地位方面,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和工作比较差,农民工在社会地位上明显低于普通市民,他们多数处于城市的底层,不参与城市治理且缺乏向上流动的社会机制和空间。
二、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农村流动人口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的根本原因。由于户籍的限制,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根据户口状况形成职业分层,致使其收入也存在制度性分层。
(二)城市倾向的公共政策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市民将矛头指向外来劳动力,不少发达地区设置政策性壁垒限制外来劳动力允许进入的部门。由此,农民工和市民的工资差距不断扩大。
(三)人力资本不足
研究发现,农村流动人口可通过职业途径和非职业途径取得城市户口而实现“永久性移民”,但这与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及其积累程度相关。随着受教育程度从初中、高中逐渐上升到大专水平,“选择”留在城市发展的比例是逐渐上升的。职业培训增加农民工收入的作用比提高文化程度更为明显,接受过培训的人均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打破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对策:
1.坚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我国传统的户籍制度把户籍与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的权利、社会福利等直接挂钩,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就是要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一切不合理的功能和利益,实现人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及公民权利的自由获取,消除因户籍产生的社会分层。
2.改革就业制度,构建城乡统筹就业体系。城市应将农村就业人口纳入统一的就业政策范畴,取消各种就业歧视制度,拆除保护本地劳动力的就业壁垒,促进农民工与市民的职业融合,实现“同工同酬,同工同权”。
3.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决定其社会地位,为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政府应该在财政预算中增设相应的专项费用,组织协调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分行业、分区域、分专题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4.鼓励农民工参与城市活动。农民工市民化就是一个农民工成为城市的主人,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政府部门和社区、街道应当积极主动邀请农民工参与城市活动。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必然的趋势。然而,某些制度和政策却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阻力,因此,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制度变革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华安,杨云彦. 中国农民工“半城市化”的成因、特征与趋势:一个综述[J] . 西北人口,2011(4).
[2]董延芳,刘传江.农民工市民化中的被边缘化与自边缘化: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胡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与对策——以重庆为例的调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
(作者简介:郭志芳,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0级;梁腾坚,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