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生活,适合自己就好
美国梭罗博物馆曾在互联网上出了一道测试题: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为了便于不同语种的人识别和点击,他们在题目的下面贴出16面国旗。到梭罗逝世纪念日的5月6日,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点击了“不清楚”。这一结果,非常出乎主办者的预料。
亨利?梭罗(1818~1862),美国人,自然主义者,毕业于哈佛大学。一开始他就撇开家族经商发财或成为政界明星的羁绊,在一所私立学校教授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28岁那年,他只身拿着一柄斧头,在大思想家爱默生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建了一座小木屋。在那里他自耕自食,读书写作,静思,(《瓦尔登湖》徐迟译)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编辑和出版商赏识他,亲爱的哥哥手上割了一道小口患败血症去世。后期他尝试过的其他事情也少有成功,1862年死于肺病。
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世界上竟有那么多人认为他生活得不糟糕。难道这些点击者的生活还不如当时的梭罗?显然不是。因为从点击者选择的国旗来看,他们大都来自于西欧和北美,这些地方的人,即使是所谓的穷人,也远比当时的梭罗富裕。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羡慕起梭罗呢?为了弄清楚个中究竟,梭罗博物馆在网上做了一番访问。一位成功的商人回答说,我从小就喜欢印象派大师高更的绘画,我的愿望就是做一名画家,可是为了该死的钱,我却成了一位画商,他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我知道自己天天都在错路上走,还得不停地往前走。梭罗不一样,他喜欢大自然,他就义无反顾地走向大自然,他是幸福的。
一位作家回应,我天生喜欢写作,做别的事情都不如记下所思所想令我快乐,所以梭罗的生活不会太糟糕。后来问到的银行家、牧师、公司老板、厨师、学生、政府职员都有此同感。其中一位给博物馆留言道:别说梭罗的生活,就是梵高的生活也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们都做着顺应天性的事,主宰着自己的真爱。而我却为了过上所谓富裕的生活,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不知道梭罗博物馆对人们的回答是否认可和满意。一次聚会上,几个聊友提到梭罗,提到冯亦代先生在“热闹而又宁静的北戴河,听着午夜拍岸的涛声为《瓦尔登湖》做序”。结果是这几位在城市活得如鱼得水的家伙竟无一例外地认为梭罗的生活令人向往,而且还以实例加以论证。
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天津一家外企公司一丝不苟地上班挣高薪,前不久却突然辞职去了云南丽江,晚上在酒吧当服务员,下午学习银饰制作。一位一向以“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为信条的帅哥,突然一反常态,执著地追求起一直不怎么在意过的姑娘来。一位高考生,排除阻力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他对父母的“唯城市论”腻烦得要命,声称自己认为最好的生活是“农夫、山泉、有点田”。
现在,多数人对生活的主张是不带成见,存在即合理,有创意,自由自在。为什么不可以在30岁时去学一门手艺?谁规定要在一个地方住一辈子?爱一个年龄相差不少的人招谁惹谁了?在一处偏壤耕耘、收获、晒太阳怎么不是对社会的贡献?
借了张影碟,《韦罗妮卡决定去死》。片中的韦罗妮卡服了4瓶安服药决定一死了之。当她醒来时却发现自己在精神病院里。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个“疯子”,可以放肆地去做从未敢想和敢做的事,韦罗妮卡感到原来活着竟是这样有趣。当韦罗妮卡从精神病院逃出来以后,她变成了另一个人。
一种生活,只要适合自己,不压迫,不强求,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
我是这样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