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恋物行为初探:幼儿恋物行为论文
摘要:幼儿的恋物行为源于缺乏安全感。结合案例,对幼儿恋物行为进行初步的介绍,分析了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恋物;安全感;原因;克服;有效途径
一、案例分析
妞妞今年四岁了,她每天来到幼儿园,手里总是抱着一个小熊娃娃,无论吃饭还是睡觉,走到哪里,都必须把娃娃带在身边,否则就会哇哇大哭不止。她父母也表示妞妞在家,性情乖僻,非常听话,不黏着父母身后,可以自己在家独自玩耍。
妞妞这种对小熊娃娃的依恋,属于典型的恋物行为。小熊娃娃能带给妞妞安全感和慰藉。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恋物在很多孩子在2~4岁时表现出恋物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恋物行为会逐渐加以消失。但是我们必须分析出恋物行为的原因,并加以指导,从而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恋物行为产生的原因
1 孩子缺乏安全感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感非常强,工作压力大,导致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关爱。孩子在缺乏关怀的环境中成长,经常独处,缺乏安全感。这时他们会寻找某些物品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如:毛巾、各类玩具等,由于它们比较柔软,孩子们往往把这些特殊事物幻想成能够保护自己的人或者是物,从而用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增加安全感。
2 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
2~4岁的孩子处于生长秩序敏感期,在这个时期恋物现象比较多见。这个时期,孩子对自己的习惯模式不容易接受太大的改变的心理。孩子习惯了事件的顺序性,对生活习惯产生依赖性。孩子不能适应突然的生活习惯的改变。当孩子能对外界改变,恋物行为就会很少发生了。所以,家长和老师在看待和判断孩子的恋物行为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生理特性,考虑到秩序敏感期。
三、帮助孩子克服恋物行为的有效途径
1 正确认识孩子恋物情结
家长和老师要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孩子的恋物情结。根据心理学研究,幼儿恋物并非病态,而是孩子生长期正常的心理过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恋物行为会自然消除。不要对孩子的恋物行为进行嘲笑或者是责骂,要进行适当地引导。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度过秩序敏感期,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意愿。
2 不要轻易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
如果孩子已经建立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那就不要轻易改变,否则,不仅习惯会被打乱,更重要的是,这样还容易扰乱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从而使其产生不安全的感觉。也许很多人认为,只有转学、搬家、父母离婚等情况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其实不然。由于孩子的自主性还比较薄弱,很多事情还需要成人帮助处理,所以家长长时间出差或洗澡顺序的改变,甚至亲密家人的结婚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因此,尽可能保留孩子正常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家长和教师对于孩子已经养成的生活习惯,请不要轻易去改变,一方面,这种生活规律被打乱也会造成孩子对外界的恐慌,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干扰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些都可能使得孩子产生恋物情结,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给孩子多些关爱
作为家长无论工作多忙,也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孩子不是动物,只要吃饱就可以长大,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更多关爱。父母的陪伴会增强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果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就很可能会产生孤独感,迫使从“物”中寻求到情感寄托。
4 孩子需要肢体和语言的爱
家长和教师在生活中要给予孩子更多肢体语言的爱,要多抚摸孩子的头顶和肩部。孩子做错事情,内心会产生不安和害怕。这时请不要进行责骂,可以拥抱一下孩子,这样可以消除孩子的不安,它代表了理解与宽容。在学校,作为老师要经常给孩子语言和身体爱抚的提示:“我在你身边”“你真棒”等语言的关爱。
5 减少孩子独处的时间
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爱抚工作。孩子本能地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将他与父母分开的做法很不明智,不少孩子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但是,四五岁的幼儿最好能够独睡。如果父母在孩子入睡前陪伴在他身边,打开一盏小灯,唱一首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等他睡着后再关灯离开,就比较容易使他对被子之类的物品“脱瘾”。
6 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环境
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各种活动的环境,让他多与小朋友进行沟通、交流。即使孩子不积极参与,也要多陪伴他在一旁观看,同时鼓励他参与家庭聚会,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以减少恋物行为的出现。
所以,当孩子具有恋物行为时,作为孩子平时接触最重要的家长和老师都不要过于紧张,要正确的理解和对待孩子的恋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不要放弃孩子,相信这种恋物行为会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