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作家的故乡情结_现代作家家族情结形成原因综述(大全)

作家的故乡情结_现代作家家族情结形成原因综述(大全)

作家的故乡情结_现代作家家族情结形成原因综述内容摘要: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同时也是一个重要母题,现代文学中家族题材的作品不仅体现为一种伦理和道德,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  关键词。

作家的故乡情结_现代作家家族情结形成原因综述

  内容摘要: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同时也是一个重要母题,现代文学中家族题材的作品不仅体现为一种伦理和道德,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
  关键词:家族情结 文化选择 集体无意识
  家族文化对现代文学创作来说,不只是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同时也是一个重要母题,它与创作主体之间始终保持着有形与无形的情感联系。理性上对家族文化的激烈否定,情感上又无法抵御它的深层诱惑,形成了现代作家独特的文化情结。正是这种家族情结的影响使家族小说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最具覆盖力和表现力的题材类型之一。那么家族情结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简要从四方面略作论述:
  一.现代作家的家族情结是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情结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范畴,最早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希尔多、齐亨提出来的,但真正使它进入我们日常生活话语的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荣格说“创作过程,就我们所能理解的来说,包含着对某一原型意象的无意识的激活,以及将该意象精雕细琢地铸造到整个作品中去。艺术家把握住这些意象,把它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挖掘出来,赋以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作家的创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从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开始,中国现代文学就意在暴露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弊害。鲁迅以其忧愤深广的批判精神塑造了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封建宗法家族的狂人形象。自此之后,取材于大家庭生活的创作便从未中断。“家”作为一种特有的意象,一种叙事主题,广泛而长远地存在于现代文学的叙事模式中。我们不妨把现代文学大量的家族题材的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家”理解为一种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的原型心理结构,从中可以窥视出中国作家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家族文化。
  钱穆先生曾说过,“‘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如果说宗教对西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在中国,人们更多地接受的是家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家族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启蒙知识分子屡屡把批判传统的矛头对准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但又因为知识分子本身就出自这个家,这种批判常常显得极为矛盾犹豫。理智上的彻底决绝的批判和反叛与感情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依恋形成为激烈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这种冲突被大量地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中,从中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的某些原型意义,表达出民族心理内容与精神活动的基本观念形态。
  二.早期旧式家庭生活的切身体验
  早期的家庭生活体验是现代作家家族情结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主要的表现就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中,在无意识深处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原始意象和先天倾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现象,家族情结的产生必然与作家的家庭亲情体验存在着某种联系。
  中国现代作家大多数是从宗法社会走出来的旧家子弟,尽管有的来自显贵的名门望族,有的出身平凡的百姓之家,但他们对分崩离析的宗法家族有着大致相似的情感经历,对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熟悉与了解。这种早年的情感记忆和家庭生活经历在现代作家的心中层层堆积,不但促成了他们家族情结的产生,也对他们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老舍在北平四合院中长大,老北平在他心中有着家一样重要的地位。他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在我的心目中,我敢放胆的描绘他。它是条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波波的鱼儿来”?在《四世同堂》里我们很容易感觉到老舍对故乡、家庭、母亲的一番深情。
  当然,生长于旧式大家庭尤其是生长于集万千弊病于一身的宗法家庭的现代作家们,更多的体验到是大家庭的人情冷酷和亲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像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繁华世家,当家庭发生变故和因社会动荡面临解体的危机时,往日掩盖在脉脉温情背后的人情冷漠、人性的虚伪、亲人相残的丑恶便开始暴露。 除了张爱玲,鲁迅也是如此,由此可见,家族带给现代作家的感受既有爱的温馨回忆也有恨的刻骨铭心,爱恨交织的深切体验共同构成了他们对家族的复杂情感也是他们形成家族情结最直接的原因。
  三.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的浸润
  “在文明社会里人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而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无法脱离他所生活的文化背景而抽象的存在”。④对于中国人来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威力是巨大的,它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左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想行为及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中形成坚不可摧的心理防线。即使外来文化再激烈这道防线也不会摧毁。
  中国人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最初阶段来自于家族的熏陶和培育,尤其是那些出身于大家庭的作家幼年都有接受私塾教育的经历。私塾作为一种旧有教育形式一般由家族设置,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家族子弟从小接受儒家经典的浸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功底底蕴和优雅情怀,养成他们修身齐家的伦理典范,很多现代作家的古文功底就在那时打下的,如郭沫若、鲁迅、曹禺等等。
  家庭氛围的影响也为传统文化的承载提供了便利条件。鲁迅的祖父做过翰林,家中藏书甚多不仅有《十三经注释》还有诸如《三国演义》、《封神榜》之类的书,家庭氛围不仅为鲁迅全面接触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读书环境,也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张爱玲出身旧式家庭,家里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丰厚的家藏书集,祖父是同治朝进士,父亲虽不成器却有国学功底。幼年张爱玲的父亲用传统方式培养她写旧体诗,张爱玲后来的创作与父亲对她的潜移默化与有意支持之功不可抹杀。
  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传统文化就像是精神家园,是现代作家们一生都无法抗拒的魅力。作为东西合璧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接受西方价值观念时都是宣扬人格独立、人人平等的现代观念和女性应该解放以及自由恋爱的两性观,但在生活中、创作中都不自觉地践行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规范、流出对传统孝悌观、尊卑观、男女观的认同。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