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可见,“语感”在培养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语感,提高语感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语感”在语文行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本人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问题粗浅的谈一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语感训练
语感是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中养成的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应用语言能力的一种基本功。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一、对文本内容推敲品析,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后至精读。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训练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获得丰富的语感。
3.朗读中训练,加深文章理解
感受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4.品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
(1)品析促感悟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2)联系促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
(3)评价促感悟
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欣赏每位学生的"悟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追求统一的认识和感情标准,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全班抽评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语感训练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地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以做出深刻的理解。要体验蕴含其中的感情,必须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在脑海里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因此,可采用以下方法:
1.启发想象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强烈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事实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情景和形象具体化,以加深学生的感悟与领悟。
2.加强表演
课堂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感受,要重视运用形象的语言或图画、多媒体技术、实物等创设情境,提供形象,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写的景色之中去体验,把作者所描绘的景物再现眼前,这样才能对课文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才能对不易把握的形象有较强的感受。
3.联系生活,敏锐感知
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开拓视野,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把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境遇,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逐渐具体,进而入情入境。
三、运用是形成语感的保证
运用语言的方式主要有二种:一种是说,一种是写。说是基础,是形成语感的重要途径,说要重点引导学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活跃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加强语感训练。只有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l980
[2]于明香 张修宁.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初中版)2003
[3]卢玟燕.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