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绿意”语文课堂尝试|乐乐课堂官网首页
摘 要 “绿色”的课堂要营造自由、本真的环境,让学生抛却固有的框框,解散束缚,放开手脚,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从充满生机的环境中接受最丰富的生活启示,自由呼吸,大胆地对周围的一切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在“绿色”课堂里,同学们播撒“绿色”的种子,书写“绿色”人生。
关键词 语文学科 绿色课堂 绿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46-02
读翁卷的“绿遍山野白满川”诗句,仿佛看到漫野的绿草,葱郁向荣,给人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于是乎,我不禁想到:我们是否也应该把这浓浓的绿意源源不断地带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让课堂也“最有生命力、最有朝气、最健康、最阳光”呢?
一、“绿色”课堂“绿”在何处
既然“绿”是“生命”的颜色,那么“绿色”课堂就要以“生命”为核心思想,课堂教学就要是师生生命价值的体现,不允许污染学生的情感、控制学生的身心、窒息学生的灵性、羁绊学生的创新。“绿色”的课堂要着意营造一种自由、本真的环境,让学生抛却固有的框框,解散束缚,放开手脚,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从最自然的环境中接受最丰富的生活启示。“绿色”课堂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尊重并能充分发挥出来。在“绿色”课堂中,他们自由地呼吸,大胆地理解,对周围的一切勇敢地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学生的发展能多一份天然与和谐。学生的发展又是主动的,他们摆脱了单一模式的控制,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他们在“绿色”课堂里播撒“绿色”的种子,书写“绿色”人生。
前两天上阅读课翻阅《语文世界》,看到有一位老师这样描述:“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从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我觉得构建“绿色”课堂,要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和感受,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更要重视知识本身所传递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受教育者的悦纳,以及知识接受过程中他所经历的东西。记得哪位教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时常在问,我给了他们什么,能让他们受用一生?”想想,这是否应该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常提醒自己的问题。
二、“绿色”课堂如何“绿”
1.巧设导语,营造“绿色”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创造一个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自我形象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感情投资,以自身的浓烈情感营造“绿色”氛围。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语文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善于做教学上的有情人,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山区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尤其是下午的语文课或者体育课后的语文课,学生们往往十分疲乏,歪头靠手难以很快的进入角色。这时,就要老师巧妙独特的引导,或者是幽默风趣形象的“开场白”,或者直书课题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精神马上能振奋起来,又可尽快地引入课文情境,让他们产生一睹为快的急切心情。记得教学《苏州园林》那篇文章时,学生们刚好上完信息技术课,整个儿还沉浸在如梦似幻的网络世界当中,哪有心思上语文课啊。我这样引导:从漫谈一些城市的美称入手,引导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乐趣中导入,学生心里豁然开朗,兴趣盎然,一下子增加了学习新课的驱动力,急于了解苏州的园林的特色,精神随之焕发了起来。“绿意”氛围充满了课堂。
2.放飞思维,撑起“绿”的天空
我们大家都知道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但历来咱们的教育总是这样:“学生们端端正正地坐着,像是仔仔细细在听,但很少有想和做的机会,这样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最主要的,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宽容学生的错误,创设宽松而愉悦的课堂教学氮围,使学生体会到一种做人的全部尊严,一种“心灵的自由和幸福”。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感”“释放感”。我们所做的事是要让学生“放下包袱,开动脑筋”,激起学生“拥有或寻找机会展示自我”的积极情感,从而一如春日“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上七年级下册《夸父逐日》这篇短文时,当讨论“你怎样看待夸父逐日这件事”时,有学生认为夸父的行为是“傻瓜、笨蛋”的做法,我不但没有否认他的想法,反而还表扬他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举动,然后用温婉的语气启发学生从“神话故事”这一角度认识“夸父逐日”的积极意义。学生们喜欢上语文课,所教班级的班主任和我说:同学们说语文课最有事做,不会睡觉。究其原因,不就是我努力为学生撑起了一方“绿”的天空吗?
3.讲究艺术,追求“绿”意
一节充满“绿意”的语文课,师生要能全身心投入,不仅掌握作为工具的语言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还能在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魅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教师要善于全身心投放到课堂中,敏锐地捕捉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去、感化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这种情感的同时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我比较喜欢朗读,自认为还能较好地把握作品中作者的写作意图,较好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本意以及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悟。课堂中,课堂外,我经常喜欢给学生读一些文章。尤其碰到一些喜欢的美文,我总会“自觉”地读给学生听,学生们很爱听我读课文,每每“快乐着我的快乐,悲伤着我的悲伤”。试问,这样的课堂,还不足以充满“绿意”?
4.关注动态生成,灵动的“绿”
课堂活动中应体现“生本”理念,让课堂向学生开放,开发教材资源,并善于利用“现场资源”,促进教学“现场生成”。我觉得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随的过程,都应该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而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面对学生的随意而发,合理对待,灵活调整教案,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列为学习内容,迎合学生的口味,学生才会充满激情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去年下半年的一节语文课,我正给孩子们上着七下年级中的《华南虎》,学生们心不在焉——没有一人举手。仿佛有人指挥一般,同学们都齐刷刷地把头转向了窗外,正在我无计可施之际,看见天上飘下了本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敢情是这么一回事。我知道,雪对于孩子是有着特殊感情的,这一节课如照原计划实施那必是失败无疑。于是,我改变了计划,让学生观察雪花作文。甚至,我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雪中,观察雪花、触摸雪花、感受雪花,与雪花亲密接触……看着同学们幸福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这还真奇,绝大部分学生写出了比平常优秀好多的作文。
其实,学生们缺乏的不是写作素材,而是对生活的关注。无意间,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赞美生活。打破预设,教师和“课堂”一起成长!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门艺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形成灵动的“绿色“课堂。
一朵花开能催开另一朵,一个心灵能震撼另一个心灵,充满“绿意”的语文课堂能培养满是生气活力的学生,这是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绿意盈盈漾课堂”,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也将努力使自己“绿”。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