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尝试_小学科学课本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把自己置于主体的位置,动手参与,动脑思考,动心研究,去自我发现或获取知识,方为小学科学教学的真谛。下面是我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细心准备实验材料,激发学生动手欲望
实验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实验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确保课堂成功的重要环节。同时,实验材料准备新颖,能激发学生迫不及待想试一试、动一动的愿望,为实验的深入进行埋下伏笔,我觉得实验准备应做到以下几点:
1.吃透教材,认真备课,把握好重点、难点,确定好实验目的,程序及方法。
2.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假若实验前准备匆忙、草率,实验过程中缺这少那,或对学生提问没有重点,这样就达不到目的。因此,教师要事先实验,熟练准确地掌握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3.准备好实验器具和材料,有些器材的准备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间组织学生积极准备,使准备过程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材料准备的方法大致是:
领:到实验保管室领取所需的仪器和材料。
购:学校没有的,到批市场上购买。
制:除教师自制教具,补充学校不齐全的设备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
带:发动学生自带所需的材料。
4.做好实验的超前准备工作。有些课的材料要在超前一周或较长时间才能准备好。如在学习《植物的繁殖》一课时,要提前准备好一些用不同繁殖方式育出幼苗,看着那些绿油油的小幼苗,学生急于想学习繁殖技术的欲望就会勃然而发。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课堂实验是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观察、操作、思考、研讨为主线,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动脑动手,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巧妙引导,放手活动是本环节的重要策略。
1.向学生讲清本课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的仪器和材料,讲清使用方法。
3.示范实验,交待实验步骤与方法。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辅导。如在学习《水结冰了》一课时,让学生认识霜是由水蒸气变成的。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可能无法认识到霜是由水蒸气变成的。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实验之前观察杯外壁,通过测量杯内冰盐混合物的温度认识到杯外壁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三、认真研讨实验对象,激励学生思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实验,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只是感性上的认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独具匠心的问题,迅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加上师生对实验现象认真的研讨,得出科学的结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实验后的认真讨论,激励学生思疑,对每一步操作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达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效果。例如学习《水力发电站》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材料组成小水轮,然后教师提出:怎样使小水轮转起来?先由教师演示,再由学生操作,学生看到了水从高处流到水轮叶上的小水轮转动起来了。这时学生对实验感兴趣,认为玩得很开心,但只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不知道为什么。教师此时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研讨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水能冲动小水轮,说明水流有力量,接着教师提出怎样使小水轮转得快?通过水位高和低、流量大和小、小水轮转动得速度不同的实验,再组织学生从实验的现象研讨出结论。(水位高,水流力量大,小水轮转得快。流量大,水流力量大,小水轮转得快。)学生在研讨这个问题时,普遍地停留在水位高,流量大,小水轮转得快的现象上,这时,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实践的时间,鼓励他们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取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实验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出来的,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在对认识事物的问题上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四、准确进行实验小结,引导学生深化延伸
实验小结是实验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验课中最关键的环节。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一过程,对事物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让他们归纳事物的结论很有必要,对学生而言,要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掌握,还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把获取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对获取的知识再加以检验,加以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教材为认识客体,不断认识事物。如学习《探索动物的发展史》这一课,除了认识书上所举例动物进化的过程外,还可以利用各种途径,让学生更深一层获取足够的有关动物进化的资料。一是拿出化石和标本等实物资料;二是让学生从所看电视、书籍中了解到一些动物知识;三是就自己所了解的动物来探索地球的环境等。
总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可激发学生浓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