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总结报告 【科学引领 发展思维】 科学思维的三种类型(精选)

【科学引领 发展思维】 科学思维的三种类型(精选)

【科学引领 发展思维】 科学思维的三种类型摘 要 现在很多学生在掌握解决问题策略方面更多的仅是停留在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知识系统是零散的,思维也是狭隘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需求性思维。

【科学引领 发展思维】 科学思维的三种类型

  摘 要 现在很多学生在掌握解决问题策略方面更多的仅是停留在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知识系统是零散的,思维也是狭隘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需求性思维,引领学生自主探索策略,经历解题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经验,掌握技巧、方法,发展发散性思维,引领学生及时反思,提升拓展性思维,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策略。
  关键词 引领 发展 思维 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解决问题方面提出了一个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解题过程,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思维才能打开,深刻地感知数学思想。我以三年级教学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点滴思考。
  一、 引领学生“走进情境”,激发“需求性”思维
  在教学“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时,课的开始,教师往往通过呈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比较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被吸引了,这样他们才会结合问题,从所供有的条件中筛选、分析、提取、整理相关信息内容,并不断唤起原有知识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需求获得新的知识来填补思维的空白。情境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做好准备,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1.循序渐进?——?让“情境”呈现得有层次些
  呈现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对话的方式、文字叙述的方式、动态图片展示的方式等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但对于有些难一些的题目,我们可以呈现主题图时,分层次地出现,给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提供一个台阶。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用连乘解决问题《买矿泉水》这一节课。在这课之前的教学内容都是用一步解决的乘法计算题目。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第一步:我出示“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矿泉水,每箱24瓶,每瓶3元。”这些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学生的问题很多。如:生1:一共花了多少元?生2:带了100元钱买一箱矿泉水,够吗?……
  从学生的回答中,显然他们已经读懂了给他们的主题图,也不出我所料,没有人提出用两步计算的问题。
  第二步:我改了一点内容。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花了多少钱?
  有了第一步情境的呈现及信息的解说、应用,第二步的情境“读”起来就简单了。循序渐进地呈现情境,让复杂的情境变得简单了,学生读得更清晰,明白了。
  2.锦上添花——让“情境”品起来更有味些
  教科书三上第69页练习八第9题:“这篇稿件共2页,每页240个字,黑板报只能写8行,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呢?”
  分析题目:在这道练习题之前的新手内容中只出现过“连乘”、“连除”的新授知识,而这题是乘、除混合运算的题型。要解决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之前肯定要知道一共有几个字?而解决这个问题就根据第一句话来解决了。
  分析学生:或许受前面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固定的模式,要么连乘、要么连除。要用一种新的方法,他们不敢去尝试,造成了“畏惧”的心理,这是数学学习过程最可怕的事。
  思考与决策: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我将题目加了一个问题:这篇稿件共2页,每页240个字,(1)稿件一共几个字?(2)如果黑板报只能写8行,平均每行写多少个字呢?
  适当地给情境“锦上添花”一番,比方说添一个问题,就方便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打了一个预防针,让他们能大胆地去审题,给他们心理上做了铺垫、暗示。这样学生就能大胆地打开思路。
  二、 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发展“发散性”思维
  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所得到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例如三年级上册第31页第4题:光明小学2名教师带了31名同学去海洋馆参观,用300元钱买门票够吗?
  解法一:31×8=248(元)
  2×15=30(元)248+30=278(元)300元﹥278元
  这一解法的意义是:31名同学买门票的钱和2名教师买门票的钱,如果总数等于300元或小于300元,钱是够的,如果总数大于300元,钱是不够的。
  解法二:300﹣31×8=52(元)2×15=30(元)52元﹥30元
  这一解法的意义是:总钱数减去31名同学的门票,剩余的钱和2名教师所花门票进行比较,如果大于或等于2名教师所花门票,那么钱是够的,否则就不够。
  解法三:300﹣2×15=270(元)31×8=248(元)270元﹥248元
  解法意义和解法二雷同。
  由上例可以看出,这一问题至少用三种不同的思考方法来解答(其中解法二、三视为一种)。不同的方法反映出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对问题有了不同层次的理解,形成发现、探索意识,思维空间拓宽了,思维深度加深了。
  三、 引领学生“及时反思”,提升“拓展性”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而及时反思就能让学生更快地内化知识了。整理、回顾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无论题目怎么变化,学生都能找出解题办法,也能很容易地区分比较相似的问题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对于难度加深的题目,学生就不会一筹莫展了,相反这类题目能训练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
  教科书上在编完一类应用题之后,总会出现一些拓展性的题型。如北师大版三下学生学习完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后教材编排了《旅游中的数学》,这是一题租车问题,怎样租车最省钱?像这类题型方案众多,解题步骤多。学生必须有清晰的解题思路,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技能。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想了很多种方案,接近尾声时,我问学生:“你们回忆一下各种方案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选取一种你自己觉得很容易理解的方案说给同桌听。会说的同学把正确思路反思了一次,不会的同学听着、反思着错在哪里?哪一步还没弄懂?通过及时的反思,难的题型也变得容易了。学生的思维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升、锻炼。学生在今后碰到这类问题时,或多或少地有了基础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
  对“解决问题”教学,教师在平时要多深入钻研教材,不断创新,多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在探索过程种,大胆尝试、体验,感知数学思想的奥妙。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河南教育报刊社,2009.4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